王君卫:美轮美奂的战国瓦当
标签:
山东王君卫战国瓦当 |
分类: 世界遗产、文物、建筑、考古 |
美轮美奂的战国瓦当
2016-07-28 作者:王君卫
来源:收藏快报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昌邑市博物馆从馆藏出土的瓦当中整理出战国至秦汉瓦当数十种,现就挑出的部分战国瓦当与同仁共同赏析、探讨。
瓦当即筒瓦之首,有半圆和圆形两种,有的瓦当造有“瓦”、“当”字样,故此得名。其作用为庇护屋檐,挡板瓦间隙,也可为装饰之用。
关于瓦当的种类,一般可分为圆形和半圆形两大类。其起源与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据田野考古发掘资料证实,瓦当的起源最早应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瓦当仅处于初期阶段,形制、制作都比较简单。形状多为半圆型,素面。背面或正面带有用以固定位置的瓦钉或瓦环。当时的制作方法是:先制圆形的陶坯,然后劈开坯筒,入窑烧造。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故“瓦解”一词源于此。
战国时期瓦当,式样繁多,地域特点明显。各国烧造和使用的瓦当图案也有所不同,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如韩国、赵国主素面瓦当和变形云纹瓦当;燕国主要为饕餮纹瓦当,齐国则流行一种树木纹饰为主题的半瓦当。
瓦当的发展和其他艺术一样,也是一定社会经济观念形态的反映,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建筑艺术欣赏要求的提高,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粗糙到精致,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战国树木双禽卷云纹半瓦当(图1):泥质,呈青灰色,质硬。当面纹饰为模制,当面与筒瓦相连接处有手捏、抹平的痕迹。筒瓦内侧较光滑,外侧布满斜绳纹。当面饰双弦纹,纹饰中间为一树木,在树木两侧各饰有卷云纹,卷云纹上下饰有两个乳丁,树木下饰有两只曲颈水禽,水禽造型惟妙惟肖。
战国树木卷云纹瓦当(图2):仅残存下半部分,泥质灰胎,当面饰有四条弦纹,纹饰中间为一树木,在树木两侧各饰有一卷云纹及乳丁,上下图案应该对称。
战国树木双骑纹半瓦当(图3):泥质灰胎,呈青灰色,质地坚硬。当面外圈饰有双线弦纹,正中为一树木纹饰,树木两侧各饰有一马,马上坐着一人的形象。瓦脊外有斜条纹,瓦脊内印有布纹。当面图案用简单明了的几笔就准确地勾勒出树木、马匹及人物的形象,非常形象生动,极具地域特点。
战国树木卷云纹半瓦当(图4):该件为半瓦当,质地坚硬,呈青灰色。当面中间饰有一树木纹,树木两侧各饰一组卷云纹、乳丁,树木下饰有两条弦纹及两个小乳丁。
战国叶形纹半瓦当(图5):陶泥质,呈青灰色,质硬。当面双线弦纹,当面正中为一半圆大乳突,其外饰有四个树叶型纹饰,每个叶形内各饰一小乳丁,树叶下饰一圈小乳丁。当面与瓦脊连接处有指压痕迹,瓦脊内外为横条状纹,当面下切割痕迹清晰可见。
战国卷云纹半瓦当(图6):泥质灰胎,呈青灰色,质地坚硬。双线弦纹,把当面分成两个区域,瓦当面正中为一半圆大乳突,其外饰有云纹及变形草形纹饰。
瓦当作为建筑物上的附件,自然也承载着时代的烙印。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由于各诸侯国的社会文化差异,各国各自修筑宫殿多出,因此在瓦当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构图上也更加丰富多彩。战国瓦当图案特别注意瓦当的装饰作用,无论是圆形还是半圆形,在布局上皆能因势利导,自然朴实。动物形象的塑造有意识地强调运动旋律,手法洗练夸张,能抓住动物不同状态下的本质特征加以艺术表现,真令人难以相信这只是两千多年前战国建筑工匠的信手制作。
瓦当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图案、文字有助于了解古人的历史渊源、习俗好尚,并对古代历史地理、思想意识的研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后一篇:中国文物报:“零容忍”法人违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