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广智禅寺石匾被盗三年 近日挂新匾用简体字
2016-07-13
来源:法制晚报
上图新匾用白色大理石制成,简体字书写殿名;下图青石料老匾是繁体字。摄/记者
崔毅飞
法制晚报讯(记者
崔毅飞)因缺乏管理,房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智禅寺盗情不断,甚至连建筑上的匾额都被撬走。近期开始的文物修缮,官方投资110余万元,却又被文保志愿者发现新问题。
广智禅寺虽知名度不高,却是北京幸存不多的明代无梁殿建筑。2013年,作为建筑点睛之笔的“观音宝殿”石匾被盗,此次修缮当中,为其制作了一个替代品、填补到门额上,却被文保志愿者质疑偷工减料,而专家则用“四不像”来形容这件仿品。
民间质疑文物修缮不能“太任性”
7月的北京,白天最高气温能达到35℃以上。法制晚报记者在广智禅寺外看到,七八名来自河北省易县的工匠,早7点便开始工作。由于广智禅寺年久失修,房顶积土深厚、灌木丛生,已经看不出曾经的坡顶。清理杂草和积土,成为此次修缮的重要项目。此外,施工方还将对建筑上缺损的构件进行修补。
在文物爱好者孟国忠看来,在缺损构件当中,最重要的无疑就是“观音宝殿”石匾。如今新匾已镶嵌到门额上,相比被盗的真迹,看上去很是单薄。据工人师傅告诉记者,正殿上的石匾,他们也没见过真迹的模样,只知道有观音宝殿四个字。包工头把新匾运来,他们负责安装。
孟国忠指出,文物获修固然是好事,但官方还是应该完善防盗体系的建设,加强日常维护,确保真迹安全。而就这块新匾,则是“太粗糙”。既然是修补,就要用心仿造、尽可能与真迹相似,并安装说明牌标明其为仿品。
专家解读 新匾同老匾的四处差距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介绍说,古建筑门额上的石匾,雕刻有寺庙的名号,是古建筑的点睛之笔。通过资料图片观察,判断广智禅寺被盗的石匾很可能是明代题刻的。他指出石匾虽体积不算大,但观音宝殿四字的笔力雄健、颇有韵味。石匾四周还雕有立体边框。而最费工的,是采用了“剔地起凸”的雕凿手法、也就是阳刻。
刘卫东认为,凭现在的工艺水平,完全可以做到尽可能仿真,就看是否认真、是否用心,如果仿品做得好,也是一件艺术品。反观修缮后的新匾,可以说做得比较差。相比老匾,仅书写方向一致。
他指出新旧两块匾主要存在四处明显差距:新匾采用白色大理石,有别于老匾的青石;新匾字体化繁为简,更像是电脑里的字体;新匾并未沿袭阳刻的手法、而变成了阴刻;新匾省略掉了边框。
回应 按照图纸施工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区文委争取市级资金110余万元,对广智禅寺大殿及院落、塔进行修缮。
今天上午,房山区文委文物科的一位工作人员称,广智禅寺的修缮工程,他们请的是市里有专业资质的公司进行设计,并通过招投标选择的施工单位,他们都是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而就记者反映的石匾问题,他会向具体负责人员转达。随后,记者致电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一位焦姓副站长表示,法制晚报记者列举的问题,他会去广智禅寺的修缮现场进行查看。
事件回放 明代古寺石匾被盗
广智禅寺,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晓幼营村,始建于明代,坐西朝东,仅存无梁正殿及残塔,系房山区重点文保单位。
相比市区内的寺庙文物,深山里的广智禅寺并未得到良好的保护。寺院内没有僧人,无专人守护,院墙已毁寺院开放,更无监控探头,盗宝人成为了此地“常客”。在正殿后侧高地上,存在一处4米深的盗洞,多年不曾回填。
2013年9月30日,本报以《古寺石匾被盗》为题,报道广智禅寺仅存无梁殿,嵌在门额上的“观音宝殿”石匾被人撬走,留下一个盗坑示人。被盗文物至今下落不明。
文/记者
崔毅飞 新闻观察员 孟国忠
~~~~~~~~~~~~~~~~~~~~~~~~~~~~~~~~
早期报道:
北京房山:古寺200公斤重“观音宝殿”石匾被盗
2013年09月30日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崔毅飞
观音宝殿现状 摄/法制晚报记者
崔毅飞
失踪前的观音宝殿石匾
摄/法制晚报记者 崔毅飞
原标题:
古寺石匾被盗
房山广智禅寺为普查登记文物
区文委接记者举报才获知
法制晚报讯(记者
崔毅飞)房山区青龙湖镇晓幼营村村西的深山沟里的普查登记文物广智禅寺,其门额上嵌入壁中的“观音宝殿”石匾近日被市民发现失踪了。
现场探访 嵌入壁中石匾没了四周有明显凿痕
近日,文物爱好者孟先生发现,广智禅寺内观音宝殿门额上的石匾失踪了,而他今年夏天游玩时石匾尚在。
这座荒野寺庙坐西朝东,占地约5亩,寺院内杂草丛生。事发的观音宝殿为广智禅寺仅存建筑,为砖石结构无梁殿。据《图说房山文物》一书记载,广智禅寺始建于明代,清代进行过修缮。原有两进殿宇,前低后高,梯状布局。
记者看到,在大殿的正门上方距离地面约3米,有一处长方形的凹陷,四周有明显的凿痕。“这便是石匾所在的位置。”孟先生指着这里,扼腕叹息。从凹陷处推测,这块匾宽约80厘米、高约30厘米、厚10厘米。孟先生回忆,被盗的匾为坚硬的石材质,上书“观音宝殿”四个大字。
记者观察,寺庙距离晓幼营村、村民聚居区较远,无人看守,周围荒无人烟。文物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皆无。即便白天实施偷盗,也很难被人察觉。
沟内一位放羊的村民透露说,去年“7·21”大雨冲毁了沟里不少文物,这些年陆陆续续也有人来偷盗。但寺庙石匾丢失,他还真没注意。
记者随后致电房山区文委文物科,一名男工作人员称并不知此事。今天上午记者追访,对方称已派人去现场查看,将调查此事。
专家判断
石匾重约200公斤疑团伙用工具偷盗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曾前往广智禅寺考察,听闻石匾失踪,非常痛心。
刘卫东判断,石匾在建筑上镶嵌得非常牢固,历史上没有石匾自然脱落的记载,因此可以肯定是人为破坏。石匾材质为偏灰色大理石,重量在200公斤左右,想将其完整地盗走,至少需五六个人,而且盗窃团伙是有备而来,动用了铁梯、凿子、撬棍等工具。
他还介绍,被盗石匾为明代物件,根据建筑量身定做,“剃地起凸”的阳雕文字体现了工匠高超的雕刻水平和文人气质。一个熟练工匠每天工作8小时,也需要10天。石匾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记者发现,该寺并非第一次发生被盗事件。2012年,两名来京务工人员因在广智禅寺内盗窃碑座,以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