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道宁夏明长城墩墩梁烽火台被毁及修复后的“半成品”土山
标签:
宁夏海原明长城墩墩梁烽火台长城保护 |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
宁夏海原明长城烽火台被损毁
修复为何留下“半成品”土山?
2016年03月3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银川3月3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赵倩) 日前,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就“一明代烽火台被夷为平地”事件责令相关责任人作出深刻检查,并将被毁遗址作为文物保护永久警示教育基地。一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烽火台为何被夷为平地?而后的修复工作又为何被叫停直至现在留下一个“半成品”土山?记者近日来到海原县对此进行了调查。
位于海原县西安镇范台村一处山头的墩墩梁烽火台遗址昔日古韵已荡然无存,眼前所见仅是一个用松散黄土堆砌而成的小“土山”,其周围还残存推土机铲土和碾压的印记。
而就在不远处的山脚下,一块立于2010年的石碑上刻着“海原县文物保护单位 墩墩梁烽火台”字样。据石碑上文字记载和海原县文广局负责人描述,该烽火台为明代军情传递烟火燃放台,高5米、直径13米,有四道围墙。
大山深处的烽火台为何被损毁?据海原县水务局局长邢连平介绍,烽火台位于海原县西安镇范台村“坡改梯”项目建设区域内,2015年4月,施工人员在山顶作业时由于疏忽,没有注意到山脚下的石牌,误将烽火台推平。
事发后,海原县委、政府当即对县水务局、文广局及西安镇政府在全县范围内通报批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或警告处分,并协调相关部门制定烽火台修复方案,由水务局负责组织施工。
据了解,修复方案要求纯人工修复,而水务局在施工中使用了机械作业,随即被叫停。之后由于修复资金筹集难、施工难度大等原因,到目前为止修复工作仍处于停工状态。
日前,有媒体曝出“海原县明长城墩墩梁烽火台没有被修复反被克隆”后,海原县委、政府再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指出县水务局、文广局对烽火台修复保护工作不力,要求负责人作出书面检查,并邀请自治区文物主管部门及专家对修复工作提出方案,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按照文物法的有关规定,被毁坏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应该是原址保护起来,确实需要恢复的,需要征得上级文物部门的同意。”海原县文广局局长李德军说,经自治区文物局同意,县上决定将墩墩梁烽火台进行就地围栏保护,海原县纪委监察局将设立碑牌向全县警示,作为文物保护永久警示教育基地。另外,海原县也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竖立了保护碑志和保护界桩,并聘请民间文博爱好者为文物保护顾问,参与到文物巡查和保护工作中来。
受自然和人为等因素影响,我国长城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宁夏被称为“中国长城博物馆”,其境内几乎可以找寻到历史上各个朝代修筑的、技术迥异的长城遗迹,至今仍存留的六道长城遗迹总长度约1500公里。以海原县为例,仅长城保护遗址就有46处,多分布于地广人稀的深山之中,这大大增加了日常巡查和管护的难度。
宁夏明长城墩墩梁烽火台被毁
古长城遗址亟待保护
2016-03-30 来源:新华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