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走过的十年

(2016-04-15 20:16:39)
标签: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长城保护研究

分类: 长城活动、长城报道、长城评论
长城保护研究走过的十年

2016年04月15日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作者: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长城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 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 为适应新时期长城保护的需要, 2005年 11月, 国务院批准 《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2006年 3月 23日, 国家文物局下发 《关于启动长城保护工程的通知》 ,力争用 10年左右时间实现总体工作方案确定的目标。 这是一项艰巨而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勇挑重担, 按国家文物局指示, 设置了“长城保护工程”项目管理小组和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项目组, 开启了长城保护研究十载风雨历程。

  组织调查——建章立制, 基础研究

  为了摸清长城“家底”, 2007年国家正式启动长城资源调查。 当时我国对长城的概念、 构成缺乏统一认识, 甚至存在较大争议。 要获得规范、 全面的资料, 首先就要“定规矩”, 为统一调查口径, 界定调查的范围、 对象、 内容和方法, 奠定科学基础。 本着避开学术争议、 全面调查长城资源信息的原则, 项目组积极开展研究, 在河北、 甘肃两省试点基础上, 广泛征集文物保护和长城专家的意见与建议, 制定了长城资源调查工作规程》《长城资源调查名称使用规范》《长城资源保存程度评价标准》《长城资源调查文物编码规则》 等工作规范。 其中 《长城资源要素分类、 代码与图式》(WW/T 0029—2010), 在 2010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为保证调查资料的质量, 制定了 《长城资源调查资料检查验收技术规定》《长城资源调查资料档案工作规范(试行)》, 提出了调查资料的省级、 国家级验收的程序、 内容、 标准; 对长城资源调查档案归档范围、 立卷做出了规定。

  项目组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 积极协调国家测绘局和十六个省区的文物部门, 逐渐建立起了由国家主导, 跨部门合作, 各地方密切配合, 有机协调的工作机制, 并制定了 《全国长城资源调查管理办法》 等规章, 明确了工作制度。 为培养全国长城资源调查的技术人员, 国家及地方文物部门分别开展了长城资源调查培训工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不但承担了国家级长城资源调查培训的任务, 在随后开展的省级培训中, 从课程设计、 师资准备、 野外实习内容、 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指导, 并实地参与培训授课。

  长城资源调查包括位置、 长度、 时代、 材质、 保存现状、 自然与人文环境、 保护管理状况等近 20项信息, 为实现调查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项目组提出了“采集与录入同步完成”的思路,设计和建设完成“长城资源调查数据采集系统”。 为了争取时间, 保证调查数据不丢失, 采取边调查边使用边调试完善的方式, 使采集系统成为调查数据登记录入的重要手段, 有效提高了资料的管理效能, 并为建立长城资源数据库做好了准备。

  长城量测——数据精确, 成果充实

  在长城资源田野调查结束后, 随即开展的就是长城量测工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对长城资源调查成果的整理录入工作。 面对 4万多份未经整理的海量调查, 项目组采取技术处理与人工校核相结合的办法, 对十几万页的登记表进行了一遍遍的浏览、 核对和记录。

  经与测绘部门密切合作, 项目组先后完成了明长城量测和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专题数据生产与长度量算工作, 提交的工作成果已由国家文物局发布: 历代长城分布于我国 15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 总长度 21196.18千米, 包括长城墙体、 壕堑、 单体建筑、 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 43721处。

  重塑关山——编写全国 《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

  在长城资源调查结束后,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动提出编写全国长城调查报告, 并首先启动了《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 编写工作。

  这是一份体量空前的考古调查报告, 仅确定编写体例就七易其稿。 按照报告编写要求, 编写组对明长城资源调查中所有 22120 份长城资源调查表, 逐一进行了资料梳理、 分类和统计分析工作。 按照考古报告的要求, 完成了对所有长城本体分型分式、 分类描述和整体分析, 绘制各类图纸, 制表格, 克服人员变动、 其他工作任务牵绊的困难, 目前已完成初稿, 各章节已经完成, 形成文字部分约 40多万字, 图版 600多幅、 图纸 500多幅, 各类表格近 400幅, 现正在进行文字、 图、 版和表的整理和校对工作, 争取尽早与读者见面。

  长城 “正名” ——完成资源认定, 明确保护对象

  为落实 《长城保护条例》, 明确长城遗产构成、 保护责任和法律地位, 国家文物局启动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 为确保长城资源认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经过多次讨论, 几易其稿, 确定了工作原则、 程序和认定标准。 2012年上半年, 对各省 (区、 市)正式上报的长城认定材料共 45015条的编码、 时代、 行政区划、数量等属性信息逐一审核。 经过长达半年的统计、 复核与甄别, 在经历了无数个不眠夜之后, 最终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

  为了实现认定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发了“长城认定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按照行政区划、 时代、类型等自动查询、 检索、 统计和分析的功能。 工作过程中, 有的同志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 几乎是吃住在机房里, 每天工作到凌晨, 进行反复的数据检查纠错, 甚至看会了“编程语言”。

  2012年 6月 5日, 在北京居庸关长城脚下, 国家文物局正式将中国长城的精确长度向全社会公布,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的 《长城认定资料手册》 向参会人员发放。 

  数字长城——建设信息系统, 实现信息化管理

  明长城资源调查结束后, 受国家文物局委托,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地信中心合作, 设计研发了明长城资源信息系统,充分利用明长城资源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 对明长城数据进行集成管理, 2010年建成了信息管理、 信息应用、 公众服务三大子系统。 随着长城资源调查的结束和管理要求的提高, 原系统已经不能适应需要, 从 2014年着手开始“早期长城资源数据整合与长城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工作。

  目前全部长城资源调查数据已经完成入库,形成完整的历代长城资源数据,对敏感信息进行了脱密处理,实现了数据的可查询、可更新;将认定数据与调查数据二者编码进行对应关联,做到两部分数据互查;为了实现保护管理功能,还设计了长城保护管理所涉及的几乎所有管理业务数据项,并能够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功能;实现了长城资源信息、保护管理信息和天地图的互联互通。2015年12月4日,项目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预验收。

  基础研究——政策咨询, 理论支撑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 培育以长城保护管理研究为核心的科研方向和研究团队, 围绕长城文化资源调查、 遗产监测、 保护政策理论、 制度标准、 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果。

  2009 年开展了《长城资源分布与走向遥感判别方法研究》, 2010年开展 《长城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综合研究》, 2013年开展 《线性文化遗产破坏风险评估与监测方法研究——以居延长城甘肃金塔段为例》。 今年, 又着手开展 《长城监测预警体系预研究》, 预计明年完成《长城监测预警体系预研究报告》, 为开展全国长城监测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为加强国家对长城保护的规范化管理, 2012年开展长城保护管理专题调研工作, 编写了《长城保护管理专题调研报告》, 并提交了 《长城保护管理指导意见》 和 《长城四有工作指导意见》。 2014年这两个指导意见由国家文物局正式颁布, 这是国家文物局首次出台长城保护管理专项业务指导文件, 为各地科学开展长城保护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指导作用。

  为配合国家文物局对“长城保护工程 (2005—2014年) ”实施情况开展综合性评估, 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验收评估工作。 为顺利完成数据填报工作, 项目组人员与各地文物部门紧密联系, 反复讲解和督促, 并组织内蒙古和北京市进行了集中讲解和填报。 为实地检查工程实施效果, 项目组人员和专家一起冒着酷暑, 翻山越岭对部分地区长城保护工作进行了实地检查评估。

  2015年, 开展 《长城保护技术相关标准规范前期研究》 课题, 梳理了长城保护近十年来的保护工作, 分析了其中的经验与不足, 为长城保护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并提出了前期、 中期、 远期工作计划。

  著书立说——科研国家队, 宣教不掉队

  长城的保护和研究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研究, 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发表长城研究论著, 树立了长城保护研究国家队的形象。

  目前, 长城项目组已经编辑出版《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文集》《明长城》(图录)两部著作, 并在 《敦煌研究》《中国文物科学研究》《中国文物报》 等各类学术期刊、 报纸发表论文 30余篇。 2015年针对部分媒体和社会人士对长城保护管理作出的不严谨报道, 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有理、 有力、 有节的回应, 肯定了长城保护管理工作者付出的努力, 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参加 2012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第 487次香山科学会议、ICOMOS年会等各类会议,将长城资源调查和研究的成果进行了交流和传播,扩大了对长城保护的宣传和影响力。

  在社会宣传教育方面, 积极参与长城宣传活动, 向公众宣传长城保护理念与知识, 并且在各地举办了面向公众的多场长城科普讲座,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感 言

  相对于长城 2000年的修建史而言, 十年仅仅是一瞬; 而在人的一生之中, “十年磨一剑”无疑是宝贵而难忘的经历。 十年间, 大家都与长城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彼此之间也建立了跨越专业的工作默契和超越年龄的深厚友谊。

  十年的保护历程中,也不能忘记长城沿线十几个省 400多个县上千名文物与测绘工作者的辛勤与努力。没有他们的付出,也就没有今天的丰硕成果。在这里,谨向他们表示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