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庄”位于世界文化遗产碉楼之乡的开平塘口镇,起源于1922年,占地60余亩。
开平地势低洼,台风暴雨时常有洪涝,另因其所辖之境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所以有“四不管”
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起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和防匪之用。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百姓迫于生计,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积累了一些产业。
到了民国时期战乱更频,匪患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所以土匪常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结果华侨回乡后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并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就会落个家破人亡。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土匪抢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然而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的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救回了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能起作用。因此,许多华侨为了家眷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便在外节衣缩食攒钱后汇回家乡建碉楼。
华侨由于长期在国外居住,吸收了外国的建筑技术,在家乡建造碉楼的过程中便将其与中国建筑艺术结合起来,建造出了各种式样风格的碉楼。
圣神殿祠堂为观音殿,建于1923年,至今已经90多年的历史,是规模较大的中西合璧观音庙,前半部分为典型的西洋风格,以混凝土结构为主,大门高挑,如教堂般庄严肃穆,后半部分是岭南风格,以砖瓦为主,运用大量的灰雕、木雕进行装饰,并有能工巧匠绘制的壁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