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明朝大同那些事儿(5)——大同九龙壁的来历

标签:
山西大同九龙壁刘媛 |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
明朝大同那些事儿(5)——大同九龙壁的来历
山西大同 刘媛
驰名中外的“大同九龙壁”指明朝大同代王府九龙壁,原是明初代王朱桂府端礼门前的照壁,现在大同城区东街。在我国现存最享盛名的三座九龙壁中,是建筑年代最早、尺度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另两座在北京,一座在北海公园,一座在故宫皇极门前,均建于清乾隆时代,较大同九龙壁要晚三百五十至四百年。大同九龙壁为坐南朝北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长
45.50 米,高 8 米,厚 2.09 米。高出一般民房,显得十分巍峨壮观。较之北京北海九龙壁(长 25.5 米,高 4.9 米,厚
1.42 米)要高大将近三倍。
明朝早期,朱元璋对儿子们实行“封藩”政策,派自己的儿子作为驻守各地的最高军事、行政首领,称为“藩王”(关于藩王的滋味,将在后文《藩王的滋味并不美妙》中具体阐述)。大同的藩王是代王朱桂,他是朱元璋第十三个儿子,生于洪武七年(公元
1374
年)阴历七月十八日(见《大同县志》记载),代王妃就是明朝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之女、后来的仁孝文皇后(朱棣的皇后,朱桂的四嫂)之妹。朱桂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
1392
年)十月就藩于大同,身份为仅次于皇帝的藩王,有上述的特殊社会关系,同时又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所以实际上他是大同地区的小皇帝。今大同市区东部近郊仍然残留着九藩王墓,城区的大东街仍然保留有完整的代王府门前的巨型琉璃照壁,就是著名的“九龙壁”。
代王府于公元1396年在原大同府学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作为王府前的照壁,“九龙壁”的历史迄今已经达600余年了。这座九龙壁全部使用黄、绿、蓝、紫、黑、白等色的琉璃构件拼砌而成,东、西两端分别是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的图案,下部以青绿色的汹涌波涛、上部以兰色的云雾和黄色的流云等为衬底。九条龙之间采用云雾、流云、波涛和山崖相隔与相联,龙体全部为高浮雕制作,每条龙均突兀于壁上,立体感很强。
从九条龙的布局和形态看,正中心一条是正黄色坐龙,在明代正黄色为主色,象征着尊贵,为帝王所专用。中心龙两侧的第一对龙,是两条飞行中的龙,为淡黄色,龙头向东,龙尾伸向中心龙。这组龙神情潇洒,大有怡然自得之态。第二对龙为中黄色,头尾均向西。形态与第一对龙大致相同,形成了基本对称的图案。第三对龙为紫色。这是两条飞舞中的龙,其形态与前者大不相同,其神情凶猛暴怒,大有倒海翻江之势。第四对龙(两端的龙),呈黄绿色,姿态飞扬,气宇轩昂。壁前建有巨型倒影池,由石柱围绕,中有一桥相贯,这在国内也不多见。倘若有眼福,在特定的时间里,可以看到满池碧水荡起层层涟漪,倒映水中的九条巨龙象是翻腾于沧海碧空之间,雄伟非凡。
关于这个倒影池在大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传说:九龙壁建成后的一天,代王站在端礼门的门楼上扶栏欣赏,忽然雷雨交加,有两个霹雳飞向九龙壁,在龙壁前出现了一个大坑,在龙壁后不远的金泊仓巷内霹出两眼深泉,清冽的泉水中分别腾起一黄一黑两条巨龙,昂首向龙壁前大坑中喷注清泉,远看坑中似有九龙飞舞嬉戏,妙不可言。代王遂令将水坑修成倒影池,将二泉修成二井,其水一甜一苦,从此倒影池便成为九龙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代王朱桂给大同留下的传说故事很多,另外还有对他本人的评价。大同的百姓认为这座照壁是朱桂当不了皇帝,就造了全国最大的龙壁,拿这个东西自我安慰,出口恶气。按照历史记载,九龙壁的修建正是朱元璋当皇帝的洪武年间,朱桂怎么会跟他爹使性子争皇帝位呢?从这座雕龙的照壁,能够推测朱桂作为藩王,他的府邸实在是太奢华了,而这正好证明了朱元璋对于大同这一地区边防的重视:朱桂是一个上马带兵为帅、下马治民为王的明王朝初期的重要角色,他是得到了父亲朱元璋最大限度的信赖的。
龙本身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其形象历来为大家所熟知。但是这个图案也不是随便用的,它有着严格的规制,体现在龙的爪、角上,可不是随便谁想弄什么样的就可以用什么样,体现在龙壁上,就要表达不同的礼仪规格。从龙文化的角度上来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大同的九龙壁上,都是四爪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龙。朱元璋因为出身低,所以最推崇神秘而高贵的龙了,朱桂当然不能乱用。
再就是,说朱桂这个人是个用大同话说“楞七勘正”(方言,意思是混蛋、糊涂脑子不够用)的呆大王,这个说法也是非常无聊的。朱元璋去世后,皇位由皇太孙也就是朱桂的侄儿朱允汶继承,后来,跟朱桂同样是藩王身份的燕王朱棣从北平造反,做了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并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朱棣为什么要侄儿的反?因为他这个侄儿朱允汶继承大统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削藩”,也就是夺取他爷爷封给他那些叔叔们的重要权利,包括朱桂、朱棣这样带兵的藩王,朱元璋分出去的24个藩王被朱允汶收拾得七零八落的,大都没个好下场。在这样生死存亡的关头,朱棣不得已选择了造反,跟他同样手里握有重兵的朱桂支持了他四哥朱棣,并在四哥当了皇帝后,主动积极地上交了兵权,成天装傻充楞地关起门来,在距离首都北京咫尺之遥的大同,夹着尾巴做人,小心翼翼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也正因为如此,朱桂这一支才是明朝藩王中少有的善始善终的,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生存哲学,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公元1649年大同遭遇清军疯狂“屠城”,代王府被付之一炬,而九龙壁却免于劫难,成为今天的一件珍贵的文物。大同九龙壁无论从规模还是年代还是艺术价值,都为全国第一,而大同城里代王府所在地也留下了大量的地名与传说,成为大同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