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云港境内发现多处明清烟墩遗址 见证抗倭历史

(2015-12-20 06:58:19)
标签:

连云港

烟墩

烽燧

烽火台

抗倭

分类: 世界遗产、文物、建筑、考古
烟墩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2015-12-19  来源:苍梧晚报  记者:李国瑞 通讯员:刘阳   

    海防因防御倭寇而形成
    倭寇越多烟墩设立越密
    烟墩又称烽堠,俗称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修建的高台,如遇敌情发生,则白天放烟,晚上点火,台台相连以传递军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预警和防御设施。成语中“狼烟四起”一词便是形容烽火连天的场景。西周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的也是它。
    连云港地处黄海之滨,位于中国沿海的“脐部”、江苏的东北部,东与日本、朝鲜、韩国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
    明代的海防是因防御倭寇而形成的。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侵扰最早出现于南宋,到了明代,倭寇之害成为明朝政府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
    公元1336年,日本因足利尊氏的反叛而分裂为南北两朝,双方征战不休。1392年,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逼降了南朝的后龟山天皇,结束了日本长达56年的南北朝对立。
    在长期的战乱中,许多残兵败将、失去土地的农民和破产的商人在日本封建诸侯的组织和支持下,不断对中国大陆及朝鲜沿海进行掠夺和骚扰。加上与元末逃亡在外的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残部内外勾结,倭寇对我国沿海的侵扰在嘉靖朝时尤为严重。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十九年至四十四年,倭寇侵扰达到顶峰,烽堠更密。明嘉靖三十五年,胡宗宪总督浙江军务时,为防御倭寇,曾聘请郑若曾等人收集海防有关资料,编纂《筹海图编》十三卷,尽载沿海城防、会哨、烟墩。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
    海州沿海设立多处烟墩
    为防倭患,明初在沿海设卫所、烽堠等设施。烽堠警讯是否及时、准确,关乎军民的调动和内地的安危,因此,烟墩在明清海防预警体系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纪效新书》是他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当时,他就意识到卫所、烽堠为“边防第一要务”。他认为:“自古守边,不过远斥堠,谨烽火。”
    据载,明嘉靖年间,赣榆倭流猖獗,“劫海州、沭阳、桃源等处,至清河阻雨,徐邳官兵分道蹙之,歼于马头镇民家,斩首四十一级。此时,贼自日照登岸,不及五千人,流害两省,杀戮千余人,至是始灭。”
    而为了时刻应对来自海上的威胁,明代政府在海州境内设有多处烟墩。如高桥巡检司在博望郡(今东海县温泉镇)北设沿海烽堠四处,惠泽巡检司在张家店镇(今灌南县张店镇)设沿海烽堠十二处,东海巡检司在东海城(今海州区南城街道)设沿海烽堠十二处。
    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营防》中对海州沿海地区所设烟墩的记载则更为详细。其中,在今赣榆区境内有二十处烟墩。
    由于黄河夺淮、郯城地震等地质原因,至清末时,当初紧邻海岸线的二十个设有烟墩的村庄大多已离海岸较远,可见近百年来我市沧海桑田的变迁是如此的明显。

    烟墩沟哨兵营相辅相成
    构成完整海防预警体系
    11月末,市文保所先后对墟沟烟墩山、北固山紫阳岭、玉枕山三处明代烟墩遗址开展了实地考察与勘测工作。
    玉枕山,又名佛座崖、小棺材山。因岩石裸露,在阳光下洁白似玉,形如枕头,故名。玉枕山北临大海,与竹岛隔海相望,海拔168.5米。
    据文保志愿者张义成介绍,玉枕山东侧的山沟当地人称之为“烟墩沟”,山顶处的烟墩与西石岛(今西墅)、北固山、连岛、烟墩山以及海州营等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海防预警体系。
    南固山烟墩遗址位于墟沟南侧海拔188米的山顶处,地势险要,可俯瞰整个鹰游海峡,东与丫髻山、庙岭、孙家山、东西连岛相望,西与西南山、北固山呼应,为监视连云港海情的主要观测哨卡。遗址由一圈长约130米的石砌墙体包围,遗址正中有一座略呈方形的由大型石块砌筑的高台。
    据《明会典》记载:“永乐十一年令:筑烟墩,高五丈有奇,四围城高一丈五尺。”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也对烟墩有详细的记载:“烽堠‘草架三座……每架务高一丈二尺,方四面,俱一丈”“每墩不拘日夜,分三人,带起火三枝,碗口铳一个,手铳三个,在于极外海边巡逻守哨。遇有贼登,昼则摇旗放铳为号,夜则放起火、放铳为号,墩上即便接应。”
    据了解,在此次调查中勘测的三处烟墩,在建筑形制、规模、地势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与《明会典》、《纪效新书》、《郑开阳杂著》等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烟墩形制大致相同。
    此外,市文保所工作人员还在南固山烟墩遗址的西北隅发现了一处类似建筑的遗存,这一点与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关于在烟墩上修筑供军士住宿的营房的记载颇为相似,对后期系统研究我市明代烟墩遗址的形制和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保志愿者查阅文献史料
    访查赣榆区十余处烟墩遗址
    为配合市文保所完成我市明清海防设施的调查工作,市文物保护学会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往来穿梭于乡间地头,遍访当地耆宿,详细了解周边是否存在石质或土质高台。
    市文物保护学会志愿者张义成、刘洪雨、李彬等人还查阅《隆庆海州志》、《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筹海图编》等文献史料,整理搜集有关明清海州地区卫所、巡检司、烟墩等设施的记载,并按图索骥,前往实地走访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他们从赣榆区的南境一路向北,经东官村、刘口村、范口村、宋庄村、四新村、丁庄村、孙沙村、宋口村、小盘村、兴庄村、海脐村、小口村、马庄村、韩口村至九里七村,共发现烟墩遗址15座。其中,在12月5日一天的调查中,文保志愿者在赣榆就发现了10处烟墩。
    在宋庄镇范口村,当地村民告诉志愿者:早年间在挖地时,他们在村外发现一处夹杂有大量草木灰的土墩,并在土中找到一块经人工雕凿的圆形方孔石块,当地村民将其埋在村头的土地庙下。
    据推测,村民看到的草木灰很有可能便是烟墩燃放烽火后所剩下的灰烬。随后,文保志愿者按照村民的指引,对村外的一处长满蒿草疑似烟墩的土堆进行了测量拍照,为明清海防设施调查搜集图文资料。
    记者从市文保所获悉,12月末,我市将召开江苏省明清海防遗存现场会,届时,众多省文物专家将莅临我市,共同商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事宜。


    1368年,明朝建立之初,倭寇趁国内政局未稳,时常骚扰我邦。明廷为加强海防建设,在东部沿海地区广设卫所,构筑了一道较为严密的海岸防御线。烟墩作为海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倭作战与防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受南京博物院的委托,作为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此次针对我市明清烟墩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其意义非同一般。
    2015年,经过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及市文物保护学会志愿者近一年的走访调查,在我市境内发现多处明清烟墩遗址。它们,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