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板厂峪:祖先的私语从砖缝传来》

标签:
燕赵都市报记者付薇秦皇岛市板厂峪长城 |
分类: 长城活动、长城报道、长城评论 |
板厂峪:祖先的私语从砖缝传来
2015-10-29
来源: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付薇文/图
新边既成,戚继光从浙江义乌等地带来的大批士兵就留在这里扎根守楼、繁衍至今。长城对于板厂峪村村民而言远非冷冰冰的石墙,而是自家的先人筑过、守过、赖之生存过的地方。村民尤光甫说:“老祖宗以前就在这上面走,我们从小就在这上面玩儿,觉着多亲!”
1“楼头军”后人
板厂峪村是板厂峪长城脚下的一个村子,属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村子四面环山,往北三里地就是板厂峪长城。不用响晴天,山顶上“一道边”的一座座敌楼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连上面有几个箭窗都数得清。山腰的“二道边”城墙更是离得近,出村走上几步路就到了。
有趣的是,在这里,长城不仅仅在山顶和山腰上。板厂峪村的长城保护员许长福指着村里的一片菜地说:看,这也是长城!
出乎意料地,记者看到,这片菜地就在村中央,一侧是石头垒砌的一人高的石墙,石墙的垒砌方法竟然真的与山上的长城相同。许长福说,这应该是当时守城的“楼头军”军营的地基遗址。类似的石墙在板厂峪村外的东沟旁也有,那是一个保存更加完好的营堡遗址,方圆七八亩地,被四周的石头地基整齐地圈住,依稀可以想见当年明代守城军在此生活的情状。
“长城”这件事,在村里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村子周围随处可见长城故迹,就连人们身体中流淌的血液,都与长城有关。
板厂峪村的村民称自己为“长城后裔”,据说很多人的祖先都是随明朝名将戚继光镇守长城的浙江义乌兵。史料记载,在440多年前的明朝隆庆年间,名将戚继光从南方抗倭前线调任蓟镇总兵,9000余名义乌兵追随戚继光北上,与当地军民一起修建起了全长880余公里的蓟镇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北京境内的慕田峪)。从此,义乌兵在远离家乡的北方边疆戍守长城、安家落户,蓟镇长城沿线的村子里多是义乌兵后人,板厂峪村就是其中之一。义乌兵也把南方人爱喝茶的习惯带了过来。板厂峪村至今还有一个地名叫“上园”,据说以前那里茶棚林立。村里还流传着一句俗语:“东沟豆腐上园茶,喝上小酒儿不想家。”
此外,村里还有来自山东等地的守城兵后人。因为当时的守城兵就在长城敌楼里生活、战斗,村里人把他们亲昵地称作“楼头军”。
在村里采访时,记者见到的长城保护员许长福和村民赵长福就表示自家是“楼头军”后裔,许家曾赴义乌认亲,赵长福则听说自己家祖籍山东大槐树,是明隆庆二年(1569年)戚继光从山东招兵戍边时来到这里的。
在离村子不远的板厂峪长城景区工作的杨玉峰,则能准确地说出祖上的籍贯、姓名和职务。据他所知,他家祖上20多代就是明朝时来修长城的义乌兵,名叫杨瑞玉,是负责烧制长城砖的砖窑窑头。附近一个高姓家族的《高氏家谱》上还记载着杨瑞玉烧砖的事。
年代久远,到底谁家是“楼头军”的真正后代,大多已不可考。村里只有几户人家真正寻到了根、对上了族谱;而更多的,是口耳相传、零星证据和闲谈中的推敲猜测。
2
敌楼长夜,一灯如豆
10月21日早上下了点儿小雨,山上起了雾,当地人把这种天气叫“雾老山”了。这是当地这个季节的典型天气,要持续20多天,响晴天很少,多是阴雨天,下一次雨掉一次叶子,过了这20多天就该穿棉衣了。
在云雾蒙蒙的“雾老山”天气中,记者随着许长福攀登板厂峪长城。
蓟镇长城全长880余公里,板厂峪长城约占其中的18公里,其上散布着61座敌楼。许长福说,要把板厂峪长城走完,腿脚利索的人也要花上两天时间。
深山中的雾气与平原不同,一团一团的,且行走速度极快,或在山顶、山腰之间平行地流来淌去,或像水蒸汽一样从深谷里往上冒出来,再在山顶袅袅散去。映着深秋时节红色、黄色、绿色的山林,形成一道少见的人间美景。
虽然从山下看,长城显得城墙蜿蜒、敌楼高耸、气势无朋,然而沿着城墙一路走去才发现,很多地段已经崩塌为一片碎石,城墙和地面荡然无存,只能在“碎石路”之间找准落脚点才能通过。
敌楼也已破败。经过400多年的岁月消磨,有的敌楼只剩残垣断壁,有的还保存着完整的轮廓,但里面通往楼顶的石阶已经损坏难以攀登。在一个石阶比较完整的敌楼内,记者上到楼顶,只见楼顶的楼橹(供守兵遮雨、居住或瞭望的小房屋)已经完全损坏,只余一圈地基,证明这里曾有楼橹存在。
资料显示,秦皇岛境内483个敌楼中,现保存好的楼橹只有3座。“真该修修。”每天都要巡视长城的许长福说,遇到下雨天,他从不敢钻进敌楼躲雨,怕塌下来。
尚存的敌楼里空空荡荡,大小能够容纳数十人。有从箭窗向外望去,红叶湿冷,耳中传来细微不可闻的鸟鸣,更增凄迷秋意。
史料记载,这种“跨墙为台、睥睨四达”的“空心敌楼”是蓟镇长城敌楼的主要形式,是戚继光的创造,极大增强了长城的防御能力。戚继光以前的长城只有实心台,无法从内部驻兵防守,更难实现不同地段的相互救援。有了这种空心敌楼,才有了长期驻守敌楼的“楼头军”,也才有了板厂峪村的长城后人。
山夜漆黑,一灯如豆。空旷的敌楼里,400多年前长城守军的夜半私语似乎萦绕在耳边。
3“长城的后代修长城”
57岁的许长福一身绿色制服,脚蹬绿胶鞋,背后印着“文物保护”四个大字,裤子上扎着滴里嘟噜的“刺儿头”。作为长城保护员,他每天都要在长城上巡逻。
2003年,抚宁县在全国范围内首创了长城保护员制度(板厂峪原属抚宁县),发动沿线居民定期巡查长城,聘任了18位长城保护员。许长福就是在那之后开始担任保护员的,到现在已经十来年了。他的主要工作,是防止人们破坏长城,尤其是偷拿长城砖。“有那样儿的,我管他,他就骂我,在高处拿石头溜我,说"溜死你!"等我爬上去,他爬下来了,我就也拿块石头溜他一下子,搁脚边儿过去了。他吓一跳,说这个保护长城的挺邪乎,以后再也不敢来了。”他笑着讲他是怎么保护长城的。
看着残破的长城,许长福心疼。他念叨着:该修修了。
去年4月,板厂峪长城段修缮了两个敌楼:159号的“六眼楼”和160号的“杨来楼”,以及其间的237米城墙。这是多年来,板厂峪长城段的首次修缮。
从山顶的制高点望过去,新修的小段长城色泽较新,与旧段落明显不同。不过,板厂峪景区董事长许国华说,这是国家文物局拨款、秦皇岛市文物局指导、景区组织村民以“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的。至于色泽的不同,“山里雾气大,过几年就显旧了。”许国华说。
在新修的城楼旁,有落款是秦皇岛市文物管理局的《重修板厂峪长城记》石碑,证实了许国华的说法。
“我们都说,我们这是"长城的后代修长城",这次修得比老祖宗还结实,再过几百年也倒不了。”许国华带着些许得意说。因为过去的修法是“看大面”,即砌墙时按砖石的大面去找齐,城墙墙体比较薄,而这次修是“看小面”,按小面找齐,修成的城墙很厚实。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按照旧材料、旧工艺修建,力求“修旧如旧”。
村民马勇祥参加了这次“修长城”。站在屋里烧得温热的火炕前,电视里播着《康熙微服私访记》,马勇祥说起修敌楼的事,激动得来回踱步。“我们这次是"干插墙",哎呦妈呀,垒了12米多能不倒,你见过没?”
所谓“干插墙”,就是在垒砌过程中,不用泥土或水泥,而是一块块石头向上叠放建成,最后以白灰勾缝。“整整修了7个月!”马勇祥说。
他还记得跟秦皇岛市文物局的技术指导顶牛的事:“那技术要求是相当高,哪儿都得直。拱券儿用的砖必须得要奇数,7块9块,偶数就不行,说得跟古代一样。拱券儿尖了也不行,不是越尖越结实嘛,人家非得要圆下来。他们老挑刺儿,有的时候我也气。有次非得说地不平,那明明是石头垒的,又不是地板砖。”
再怎么费劲,对于这次修长城,村里人是热切欢迎的。“咱国家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好好修修。”老汉赵长福说。
(燕赵都市报记者付薇文/图)
后一篇:济南长清齐长城的西端起点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