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淞:简评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
2015-10-24 传媒圈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 冷淞
长城是历史的载体
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摄制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现在我们的审美出现了问题,一窝蜂都去做真人秀,三年的时间可以选择做六部真人秀,让明星穿上兽皮或者是锦衣卫的衣服在泥地里打滚。
这个时候《长城》这部纪录片就像大熊猫一样的稀缺。长城是一个载体,我认为长城是一个大半部的中国史。
有人说福州的三坊七巷,是半部民国史。看到长城大家会想到战争史,但这部纪录片讲的是长城和人的关系,所以是长城加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的生存状态,是通过长城来看中国人的人情、人性,包括内心两三千年里面的自卑和自信,包括中国人心中的长城,每一集都有历史的纵观线这就是这部片子的伟大之处。
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的自由切换
纪录片的发展趋势,容易走向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叫高清空镜加采访,整个变成听觉艺术,变成采访出来的片子。第二类极端是完全采用电视剧的拍法,连台词对白都是电视剧模式。

汉长城
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难能可贵之处是可以在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之间来回自由切换,可见解说词的功底。历史和现实之间切换,只要承接不顺,就会出现收视的断崖式的下降。
比如有一集是先讲匈奴,然后讲天气变化,讲秦始皇,马上讲长城附近的气侯变化,在6至8分钟内,完成了两次历史时空的来回的切换,这就能看出解说词的功底和导演的叙事功底,所以我评价为全程无散点,无尿点。
为什么现在微信火,就是点状传播,怎么碎化成若干个小故事,这是非常重要的。最好的节目,对电视观众来讲还是随时进入能看懂,随时切入都有恒久体验的。包括《跑男》,你随时切入都可以傻笑。这部纪录片也是,当然更高级。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大数据,这部纪录片中有很多数据是非常吸引我们的,因为这里数据不是罗列式的,都是对比式的。我看这部片子,发现长城不仅仅是军事的需要,更有农业、交通的需要,而且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百科全书,什么都包括了。
快节奏叙事符合时代需求
对《长城:中国的故事》这部片子的市场我很看好,因为对军迷和历史迷、高端人群、景色迷、旅游迷都是高度重叠的,喜欢这些的都会看这部片子,特别老少皆宜,打了高端和大众两张牌。普通大众可以看景色,因为大家知道被旅游团坑的都去八达岭长城,现在人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很遗憾”。
片中的航拍比真人秀的小飞机强多了,这是远远超过真人秀的。我对片子的评价是必要性和创新性,观赏性和震撼性,思辨性和争议性,我在节目中既看到了长城伟大的一面,也看到了长城在建造中摧残人性的一面。
一个片子如果要卖到国外市场,必须是一个快节奏的节目。我特意的计算了一下,这部纪录片是平均2分15秒左右一个故事。我觉得这种节奏是受年轻人喜欢的,长篇的历史小说已经不符合当代人的心理了,这样的片子应该能够让老外出钱去购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