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文保员:“青黄不接”的民间护卫队
2015-10-14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记者丁飞)28年前,中国长城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当时没人知道,长城到底有多长,都分布在什么地方。直到2012年,历经5年调查和认定,国家文物局才首次发布,我国历代长城总长度21196.18千米,分布在全国400多个县。而此时,已有1/3的长城处于快要消亡的状态。
真正在一线担负起保护长城重任的,是县一级政府。然而它们大多数是贫困县,既没有经费,也没有专人。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是全国第一个建立长城文保员组织的地方。他们动员当地的村民,每人负责一段长城。民间的热情和力量,该如何更好地纳入长城保护的大队伍?
乔国华唱道:工作组驻扎界岭口,不辞辛苦把各家走。了解了民情和民意,给我们带来福和利。
秦皇岛市抚宁区大新寨镇界岭口村,有这样一群村民:他们身穿军绿色工作服、脚踩迷彩胶鞋,平日里激昂地哼着自编的小曲儿,每天满头大汗地往返于长城上下。如果他们刚巧走在你前面,你会看见背上的四个大字:长城保护。
抚宁有21个长城文保员,每人分一段,徒步巡查全区142.5公里的长城。这个职务,既是义务的,也是兼职,有时还很危险。到今天,59岁的乔国华守着他的8公里长城,守了12年。
乔国华介绍说:“人家说,也可能给你补偿点,也可能不补。你愿不愿意干?我说是愿意干,保护长城嘛,就这么着。巡查之后,写写记录,看看哪里长城有破损情况。破坏的地方,就是发现有游客在长城背块砖,有人汇报给我,我等到他们跟他说,这砖是国家重要保护文物之一啊,他挺不愿意,我给他工作证,他乖乖地把砖放我家里了。
7月20号,星期六,天气晴。午后2点半,带着镰刀,沿长城巡视,发现8号楼有坍塌迹象,如不马上修复,可能下暴雨,就有危险了”。发现破损,上报县里;发现破坏,好言教育。21个普通村民用最朴素甚至传统的方式守护着长城。
记者问:“您今年59,再做几年,后面有没有人继续做,来接班?”
乔国华回答说:“这得实话实说,没有了。我儿子儿媳都在北京工作。村里一般年轻人没有愿意干这个的。我觉得只有我身体行,只要不有病我就能爬上来。”
抚宁的长城文保员,平均年龄56岁,他们都是40、50岁开始做的,一直住在长城脚下,对这片土地有感情,如今每年每人县里补贴1000块钱,已然满足。但年轻人不一样,娶媳妇要盖新房,房子就建在长城主线上的古城堡间。从山上看下去,灰房顶的老建筑和红房顶的现代楼,横七竖八地交错在一起,县里也没辙。抚宁文物管理所所长杨大海每年手里握着6万元财政拨款,可他怎么算都不够花。
杨大海介绍:“6万块钱对于140多公里的长城,那是杯水车薪。现在6万块钱,每年用在一部分是文保员的工资。第二部分就是开两次会,半年的时候有一次培训会,到年底有个总结会。而基本用在文物身上的经费就没有了。”
钱怎么花,杨大海的首选,是先保证村民的付出能有一点物质回报。今年他拟了一份《长城保护工作的建议》,其中写道,“长城保护是一项辛劳艰苦、又有高危性的工作。培养一批素质高、有文化、年轻点的长城文保员势在必行。建议按长城公里数下拨经费,一公里6000元。可到了市里,抚宁已经算最好的,一年能给6万,有的县1分钱没有。没有钱,义务保护能持续多久呢?
绵延2万公里的长城,遍布在半个中国。多年来,民间的热情和力量在以各种方式被调动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民组成的“马背文物保护队”,在草原上以流动的方式保卫长城;宁夏盐池县,企业家和社会人士出钱,认领一段长城参与守护;英国人威廉·林赛,13年坚持在长城捡垃圾、办虚拟展,致力于把保护长城的课程开到中国大学里来。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介绍说:“长城这么大的体量,它的保护工作仅仅靠政府的文物部门,是不行的;让三五个人把全县的长城看护起来,是不行的。这样的保护工作,就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万里长城非常伟大,但修建它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石头、每一撬土,都很普通。我相信,由一个又一个、无数的长城保护志愿者构建起来的这道保护长城的“长城”一定是伟大的。”
一张爷爷辈的老照片,流传到儿孙的手中,那是一个家的精神血脉;一座祖先世代修筑的万里长城,蜿蜒崇山峻岭之间,那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图腾。这段特殊的城墙,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最佳注脚。
截止到今天,系列报道《拿什么保护你,我的万里长城》就完结了。这里的“我”,不应只是59岁的界岭口村村民乔国华、巡查样边长城快30年的怀来县博物馆馆长李鼎元,以及一个人徒步为长城测绘的张家口市长城管理处处长王刚,而是每一个“你”。
长城保护,问题不只在于钱和人,更多的在观念、在机制、在方法。在保护的前提下,如何能造福今天的一方百姓?如今,前人用智慧建造的它,正等待后人用智慧去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