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保护长城,让我们的精神图腾“永不倒”
(2015-10-10 21:53:07)
标签:
长江网保护长城我们的精神图腾 |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
保护长城,让我们的精神图腾“永不倒”
2015-10-10
来源:长江网
长城并不只有八达岭、山海关,更多籍籍无名的长城正淹没在时间与空间中。据国家文物局2012年公布的历代长城测量数据,长城总长21196.18公里,保存较好的不到10%。从2005年年底启动的“长城保护工程”已走过10个春秋,从2006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长城保护条例》也已历经9年实践,但长城仍在消失。(2015年10月9日《中国青年报》)
提起长城,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心中都有一种豪迈感,因为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历经风雨沧桑,浸入了我们先人的智慧和血汗,蕴含着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力量,凝结着统一与分裂、文明与蒙昧、开放与封闭、创新与守成的悲壮豪迈,这是由历史延续而来的一种存在、一种永恒,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永不倒”的精神图腾。然而,由于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缺乏维护管理等原因,长城正在一点点地坍塌、消失,长城保护处严重“亏欠“状态,令人十分堪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缺乏对万里长城的全面有效保护,相关的保护措施并不真正到位,在一次次毁坏和戗救中艰难生存。2014年中国长城学会调查显示,长城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以明长城为例,明长城的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为良好,而74.1%的保存状况较差,甚至只剩下了地面的基础部分。究其原因,除去风雨侵蚀等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人为破坏是长城生存的一大威胁,长城砖被盗、贩卖现象时有发生,加之近年来的野长城旅游热,都加速了古长城的破坏。可以说,保护长城,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不得不说,与自然破坏相比,长城的人为破坏更让人心痛。自然破坏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在这个时间过程内,我们可以通过人为干预进行修补和抢救,可以把破坏控制在最小程度,而人为破坏则不同,往往是毁灭性的。以前,长城沿线居民“靠长城吃长城”,直接从长城墙体上就地取材,用来盖房子、垒猪圈,更有的直接在长城上开路、种地,加之近年来“野长城”探险旅游热的兴起,一些地方“向钱看”的保护和无序开发,都给长城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可谓暴殄天物。其实,真正意义上的长城保护,并不是要千篇一律地搞成旅游开发,而是要杜绝更多的人为破坏,使其尽可能保留原状,不至于淹没于时代车轮的尘埃之中。
应该承认,长城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体线性文化遗产”,在客观上确实面临着许多现实而特殊的保护难度,特别是面临着“缺人”和“缺钱”两重困境。可以说,当前长城保护处于一种严重“亏欠”的尴尬状态,虽然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颁布实施了《长城保护条例》,长城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正如有媒体报道所指出,“由于缺乏执法者,缺乏具体细则,《长城保护条例》仍处于一纸空文的状态”。如此造成的
“长城之殇”,谁之过?谁之责?
诚然,“徒法不足以自行”。也就是说,法律制订实施了,并不代表它就能自动发挥作用,必须要有严密的监督措施,需要执法者严格执法,需要公众的守法意识和社会整体法制环境的提升。所以,应该尽快出台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明确各方主体在保护长城中的责任和义务,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长城保护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严格落实,同时要积极发挥民间公益组织和长城保护志愿者的作用,将长城保护进行到底。
毋庸讳言,保护长城,时不我待。虽然长城早已消解了“墙”的意义,不再阻挡什么,也不再抵御什么,远去了鼓角铮鸣,暗淡了刀光剑影,但是,长城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符号和精神象征,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我们要牢固树立全民保护意识,保护好我们的长城,让我们的精神图腾“永不倒”。
(长江网
刘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