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小朋——《长城:中国的故事》拍摄手记之《拖车记》

(2015-10-08 11:27:18)
标签:

《长城:中国的故事》

拍摄手记

《拖车记》

cctv

谢小朋

分类: 车、交通、越野、徒步
《长城:中国的故事》拍摄手记之《拖车记》   
2015年10月7日   作者:谢小朋    

    喜欢看片花,每当屏幕上出现纪录片组走遍祖国大地的镜头,感觉比正片还刺激。
    没想到我和我的越野车,也有幸加入到《长城:中国的故事》拍摄队伍中来,四年下来,八万公里云和月,才知道一点不浪漫!
    历经25个世纪留存至今的历代长城遗址,绝大多数不像居庸关八达岭那样是风景名胜,很多藏匿于中国北方的深山老林、大漠戈壁之中。为了透现历史沧桑,讲好中国故事,给观众一个全新的视野,编剧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鲜为人知的长城地段。
    这可苦了纪实组的弟兄们,行前做功课,请教专家了解拍摄目的地,如本片顾问董耀会曾在2012年率队驱车一万公里,对明代以前的长城进行实地考察;有时则要依靠自已,在车载导航仪+户外GPS引导下抵达终点;更多的是老办法,从网络和古籍中找到一丝线索,然后,一路操着蹩脚的方言乃至手势,向各族乡民、路人和牧羊人问路。

    四季寒暑,多是车中路上行,有时连像样的路都没有,推车是常有的事。(图1:内蒙古大青山 推车者从左到右: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吴迅副社长、长城学会董耀会副会长、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黎雪副总经理,开车者:《万里长城》期刊郑严主编)
谢小朋——《长城:中国的故事》拍摄手记之《拖车记》

    在河南伏牛山中拍战国楚长城,为了将笨重的器材送到离山脊最近处,越野车沿着羊肠小道盘旋而上,开到悬崖拐弯处,塌方挡住去路,摄制组只好用撬杠排石。照片发到微博,网友惊呼:你们是拍长城,还是在修长城?(图2:魏少波导演等清理路障)
谢小朋——《长城:中国的故事》拍摄手记之《拖车记》

    与无路可走相比,陷车是更大的挑战,在内蒙古拍摄汉代长城,特技组的重车陷入沙中,前两次都被我的越野车牵引出来,第三次将四驱档推到底,车辆纹丝不动,再加点油门,牵引绳“啪”得蹦断了,幸好没伤人。无奈之下,卸下后车全部设备以减负,将固定箱子的尼龙带编成更粗的牵引绳,再次加油,还是不动,全体人员不顾危险一拥而上,连拉带推,终于开到硬地上。(图3:拖拽成功后,就地宿营。)
谢小朋——《长城:中国的故事》拍摄手记之《拖车记》

     2015年初,最后一次航拍金代长城,越野车载着无人飞机,陷入克什克腾草原砧子山背阴的积雪中,冬季几十里无人烟,只好单车自救。挖雪倒车,只见雪花飞溅,不见车子动弹,搬石垫路,连隨车拖把都填进轮下,照样打滑。天色渐晚,气温降到零下20度,看着不知什么动物舔食干净的羊骸骨,想着附近锡林郭勒草原拍摄的《狼图腾》,天凉心更凉。最后一搏!两人前面当马拉,随着前轮一动平稳加油抓住地面,车辆从雪中蹒跚而出。(图4:背拉绳子者钱敏杰导演和朗朗助理,开车者本人)
谢小朋——《长城:中国的故事》拍摄手记之《拖车记》

     一路拍摄长城,仿佛穿越时空,在与先人对话。有的遗址地段荒凉如月球表面,今天仍人迹罕见,真不知道当年筑城民伕和戍边士卒是怎么熬下来的?这也许就是本片寻觅的真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