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着宣化鼓楼“镇朔楼”绕一圈

标签:
河北宣化鼓楼镇朔楼2015国庆节 |
分类: 旅游、风光、民俗、传统文化 |
网上资料留存:
镇朔鼓楼是宣化古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修建干明代早期,至今己有558年历史,与当时大规模的城工同时兴建。明正统五年(1440年),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罗亨信将l日城墙加宽加高,又在城外包砌砖石,整个工程历时6年。
《宣府新城之记》碑文中写道:“即城东偏之中筑崇台,建高楼,崇七间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广则加深之二丈五尺,其檐二级。卜置鼓角、漏刻,以司晓昏。”
该楼得名于明永乐七年镇守宣府总兵官被封为“镇朔将军”,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顶式建筑。占地面积1052.3平方米。初建时南面塌颌日“镇朔楼”,北面有匾日“丽谯”,取镇靖高华之义。楼上原置有报时漏刻鼓角,通报十二时辰,现已不复存在。室内殿堂言矫.四周围有回廊。东西廊下保存有碑刻5幢,刻有如下碑文:明正统十一年(144年)《宣府新城之记》、明景泰二年(145年)《宣府新城重刻铭》、清乾隆H十h年(1757年)《宣郡修城记》、清同治”年(1865年)《重修郡城镇朔楼碑记》、NN年《重修镇朔楼记》。三些碑文详细记述了宣化城和镇朔楼修建的历史和维修的状况,是后人了解宣化历史的宝贵文献资料。
该楼上现有两块木制大匾。一块是悬挂在楼南侧的“镇朔楼”大匾,长6米,高2米,
是1987年按照原样复制的;一块是清高宗乾隆皇帝
1745年巡视塞北木兰围场,途经宣化时亲笔手书的“神京屏翰”大匾,高2.4米,长6.6米,悬挂于楼北侧。寓意宣化是北京之屏障。
清乾隆五年和同治四年曾两次修缮。清乾隆五年修后,南匾存旧,北匾曾改为“筹边览胜”。1986年,国家文物局投资56万元再次落架大修。对瓦顶、梁架、装修、地面、墩台、券洞进行全面修复,并且重新油饰彩绘。还复制了长2.2米、直径1.5米的大鼓一面,置于楼上。
1956年和
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两次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一篇:修复中的河北宣化古城北城墙
后一篇:宣化钟楼“清远楼”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