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毁长城”变现成真
2015-09-01
来源:法制与社会
作者:亮风台
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宋国有位大将名叫檀道济,他曾跟随宋武帝刘裕北伐并屡建战功,后官拜太尉参军。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之后,因檀道济在军中声望太高,其左右部将又都骁勇善战,他的几个儿子更是都掌管着兵权,这令皇帝感到很不放心,加之朝中的一些大臣不断挑拨,宋文帝便萌生了除掉檀道济的心思。于是宋文帝便假借重病之名将檀道济召至京城建康(今南京),然后以“图谋造反”的罪名将其捕捉下狱,接着将他的儿子和部将们一个不留地全都杀害了。蒙冤受屈的檀道济临刑时,又气又恨地一口气喝下了一斛酒,然后隔空冲着宋文帝大吼道:“你这是在自毁你的万里长城啊!”
檀道济口中的“自毁长城”,实际上并非真有人去拆毁作为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的万里长城,其真实意思仅是“自己瓦解自己的军队”,即他把精兵良将的宋国军队比作了抵御异族侵略的坚固屏障——万里长城,由此谴责宋国朝堂自己削弱自己的军事力量、自己破坏自己的千秋基业。果然后来北魏人听说檀道济等宋国名将都被杀了,便无所畏惧地挥师进攻宋国,大军直逼宋都建康,此时的宋文帝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因听信谗言而诛杀国家栋梁的严重错误,他痛悔不已地登城哀叹道:“假若檀道济还在,何至于如此呀!”
但在1500年后的当代,最早记载于《南史·檀道济传》中的成语“自毁长城”,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写照——在千百年来的硝烟炮火、风雨雷电中都始终坚不可摧,在时光之箭、岁月之河的不断穿刺与冲刷下都愈固弥坚的长城,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为破坏,以至于万里长城迄今已近三成在“保护长城”的口号声中彻底消失了,这难道不是现实版的“自毁长城”吗?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一切成语都能找到现实观照”,正在变现成真的成语“自毁长城”,不仅折射了当代中国人乃至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趋利的扭曲价值观,也集中反映出一代中国人极度欠缺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的问题。要知道,逶迤蜿蜒的万里长城及其衍生的巨龙形象,可是中华民族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图腾啊!
肆意毁坏长城的“黑镜头”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的万里长城,应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相信这一点没人会提出异议。始建于周朝的长城甚至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文物,因而成为“世界十大奇迹”之一,世界遗产委员会还评价说,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然而正是因为体量庞大,尤其是横贯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总长度达21196.18公里,并有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遗产达43721处之多,所以要将长城完全置于妥善保护之中并不容易。也正因为疏于保护,长城脚下的各地方政府与民众“自毁长城”的现象在近几十年里尤为突出,各类媒体和相关机构捕捉到的人们肆意毁坏长城的“黑镜头”也比比皆是,并成了长城保护之路上的诸多“黯点”
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和万全县交界处的狼窝沟口长城段,本是一段块石垒砌的坚固长城,系河北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早年曾因地震等自然因素造成城墙坍塌,但大量砌石堆积的长城遗址仍十分壮观。在有关部门为编写《河北省志·长城志》而前往考察时,这段长城还是完好的,但当那本卷轶浩繁的史志出版面世后,人们却在这里发现,原本凸出地面的长城遗址竟变成了一道深壑,方正硕大的砌石却都不见了踪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文保部门后经调查得知,此地在长城脚下修建一条公路时,施工方向周边农民收购石料,农民们没石头就上山去拆长城,然后以15元一拖拉机的低价将石料卖给施工单位粉碎后用于铺路基,结果把一公里多的长城掘地三尺挖成了一条深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且难逃如此厄运,作为市县级文保单位的长城段就更不堪想象了。
在有着“万里长城第一台”之谓的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镇北台,一段土夯的古长城也曾因为一个私营水泥制品搅拌厂的开工建设而面临消亡威胁。据介绍,这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开办有一家社队砖厂,当地农民取土烧砖时就已导致该段明长城墙体遭到毁坏。砖厂倒闭后,厂址先是变成了一家驾校,当地农民随后又将土地租给私营老板建厂,结果又导致这段古长城多处被挖断。但此事经媒体曝光后,榆阳区文保部门的表态竟是:被毁坏的古明长城不在当地文物保护范围之内,他们对此并不负责。然而在有关专家看来,长城保护不仅包括对长城本体的保护,还包括对长城周边环境的保护,某个长城段落“不在文物保护范围之内”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即便是在长城两旁修路、建厂等会对长城造成损毁的行为也当禁止。
尽管具有极高的文物考古价值并被称为“长城之父”,河南叶县境内仅存的30.51公里楚长城遗址仍遭到了严重破坏——当地在为一个风力发电项目建设运输设备的盘山公路时,竟将保安镇马头山上的一段楚长城破坏了十六七处,破坏长度达2.159公里。事后虽然该县相关部门紧急叫停了施工,并对项目开出了40万元罚单,但遭到破坏的楚长城已很难恢复。且令人震惊的是,项目施工方事后还连声叫屈道:“开工时没有任何单位说山上有楚长城!”
山西省宁武县境内的大水口长城,曾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土筑长城,这里还完好地保存着整个明长城上唯一的一座刁口,其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欣赏价值都尤为巨大。不过如此重要的长城段落也难逃遭受严重破坏的厄运,近年来有单位用推土机将墙体的基础部分推平后放上铁管,说是修天然气工程;有村民推掉部分墙体后,紧挨着长城垒上石头盖房子……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有关单位和老百姓明目张胆地破坏古长城的同时,宁武县却正在斥重金恢复宁武关的标志建筑——阳方口长城堡楼,准备着力发展宁武关旅游。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部大青山上的秦汉长城,是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这里采矿的呼市科考矿业有限公司却在长城墙体及保护范围内大肆采掘,整体破坏墙体近50米,并在原长城墙体上挖掘出了两个范围达300平方米、最深处近5米的大坑,从而对此段长城主体造成了摧毁性破坏,且虽经多次勒令停工仍照常开工。而在这之前,内蒙古就已发生过大量毁坏长城的恶性案件,如包头市交通部门1999年在建造绕城公路时造成赵长城部分遗址被夷为平地,赤峰市2001年在刚获“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的金长城上插满围栏与界桩而致1公里长的金长城惨遭破坏,丰镇市2006年在新建一条公路时推倒压埋了20多米明长城,呼和浩特市部分村民于2007年私自采挖铁矿石时造成明长城芦梁山段严重损毁……有关调查还显示,虽然内蒙古是全国长城遗址最丰富的地区,但近90%的内蒙古人却不知道其家乡境内有长城,可见该地区的长城保护工作有多么落后。
位于山东省章丘市的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相传“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但当地政府竟然把这段古老的长城给拆除了,然后完全按照北京八达岭明长城的样子“修复”了一段长城,这就等于把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给毁了,再生造出一个两公里长的仿制品。有专家指出:“它实际上已经不是长城,也已经不是文物,而仅仅是一个道具而已。”同样的一幕也曾发生在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个施工单位在此施工时,竟将一段始筑于秦代的古长城挖开一个通车豁口,毁坏古长城原貌近100米,而此事被当地群众举报后,该施工单位紧急将挖开的豁口补上新土,还插上从山坡上挖来的柴草,伪造出一种长着柴草的“古长城”的错觉。
残垣断壁取代了雄壮威严
一位名叫威廉·盖洛的美国著名旅行家、作家、人文地理学家兼传教士,1908年从长城东端的山海关起步,花了5个月时间走到了长城西头的嘉峪关,成为第一位全程走完长城的国际友人,并于1909年在纽约和伦敦同时出版了这次考察的成果——《中国长城》一书,书中的诸多长城照片全面展示了100年前的万里长城那雄壮威严的真实面貌。近80年后的1987年,一位名叫威廉·林赛的英国作家、摄影师也完成了从嘉峪关到山海关的长城全线徒步,并于1989年在英国出版了《独步长城》一书,书中同样以诸多长城图片全面展示了28年前的万里长城的状貌。2003年,威廉·林赛又开始了“万里长城·百年回望”重摄之旅,从玉门关徒步走到了老龙头,途中往返行程超过了4.5万公里,以便对威廉·盖洛镜头下的大量长城老照片进行重拍,取景、光线、背景等都力图尽可能地与老照片一致。
2011年6月15日,两位威廉在同一地点以相同视角拍摄的84组长城新老图片对比展,在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亮相,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呈现在了世人眼前:短短近百年间,长城便因自然、战争、人为等因素而遭到严重毁坏,一些曾经雄伟壮观的景象已经消失或只留下断壁残垣,如在河北省遵化县的罗文峪长城段,威廉·盖洛镜头前的敌楼清晰可见,威廉·林赛镜头前的敌楼就已不复存在了;在北京市东北部的古北口长城段,威廉·盖洛拍摄的老照片中清晰可见一大一小两座烽火楼并肩屹立在潮河边,但在威廉·林赛于2004年重拍的新照片中,这两座在众多长城建筑中独一无二的“姊妹楼”却已荡然无存,就连潮河也已经消失了……经过两位威廉不同时代的所见所闻的如此比对,万里长城的沧桑巨变及它在近百年来所受破坏的程度便无比生动地展现出来,令每一位观展者都无不动容。
其实在1984年5月,也就是威廉·林赛首次徒步长城全线之前3年许,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也曾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从万里长城的起点——山海关出发,历时500余天并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长城的终点——嘉峪关,从而完成了中国人第一次全程徒步考察长城的壮举。在他看来,长城当时被破坏的例子便足可写出一部“长城破坏史”。
而今距威廉·林赛最后一次徒步考察拍摄长城全线的相关景象又已是十多年过去了,距离董耀会等人徒步考察长城全线更是已过去三十余年,曾经雄伟威严的万里长城又会是个怎样的景象呢?近年来的大量调查数据已充分证明,长城已经由高变低了,由长变短了,由宽变窄了,由完整坚固变得残破不堪了,有些长城段落甚至已经从地面上完全消失了。据董耀会介绍,即便是河北和北京境内的砖石结构长城,有不少城楼也已经摇摇欲坠了,在夏季里的一场暴雨中就可能被冲塌,如在2013年夏天,位于河北省抚宁县境内的板厂峪长城段就有几座城楼被雨水冲毁,原因就是很多即将坍塌的危楼都年久失修,已没法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国家文物局2012年公布的数据仍显示明长城墙体中保存状况较差的比例仅为40%,但中国长城学会两年后的调查结果便显示,74.1%的明长城墙体保存状况都较差,甚至只剩下了地面的基础部分。董耀会等专家因此提醒各地政府要尽快对长城上的破损段落进行普查、修缮与保护,修缮得越早,长城遗址消失的段落也就越少。
有观点认为,“自毁长城”的变现成真,从根本上讲源于一个“利”字,也就是利益考量或受利益驱动所致。一方面,对于那些暂不具旅游开发价值的长城段落而言,无利益驱使的地方政府及长城沿线民众囿于资金匮乏和政策不足,都没有保护长城的动力,也舍不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去保护和修复那些荒居僻壤且看不到产生效益的希望的“野长城”,从而让并不得力的“保护举措”成为了保护常态,甚至着眼于局部经济利益与政绩工程而放任各类企业打着“发展”的旗号肆意破坏长城。另一方面,也正是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一些长城沿线的老百姓为了省几个钱或赚几个钱,便公然拆长城砖石建盖民房,或招徕游客爬上并无保护措施的“野长城”以为旅游消遣,或将包括文字砖在内的珍贵长城砖石盗拆卖及产业链化……当本就失之于软的长城保护法律条文还长期沉睡不醒,各地官方在长城保护问题上的“有力无心”就必然会与民间长城保护组织的“有心无力”相互衔接,使得古老的万里长城长期缺乏有效的保护,这又如何能不促成长城的破败现状呢?
原文链接:http://www.fzyshcn.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