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建山:长城脚下的一头“牛”
2015-08-17 来源: 三晋都市报(太原)
在“塞上绿洲”右玉县,有个被人誉为“长城脚下一头牛”的退休干部,他就是土生土长在长城脚下杀虎口村的牛建山。他,沉迷于文史研究,并在这块土地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收获着沉甸甸的劳动果实。
那还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常听祖父们讲述杀虎口曾经的辉煌历史以及旅蒙人的艰辛和富有。这些点点滴滴的故事,在他懵懂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他一生酷爱文史的原动力。
1962年参加工作以来,老牛一直在企业搞财会工作,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从小就爱好的文史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对本乡本土人文历史的搜集和研究,工作之余就一头扑进文史的海洋,潜心进行研究学习,不畏艰难笔耕不辍,终于集数十年心血于2000年出版了《话说杀虎口》一书。该书以20多万字,较为全面地把号称一代雄关杀虎口,从历史沿革、人物、论述、传说、文艺等方面进行记述。该书一出版发行立即被抢购一空,而且后来,该书对西口古道旅游价值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牛建山同志曾经为了搞清楚一位原是清末绅士的抗日烈士的出生年月和其青年时期的相关情况,不辞辛劳自费三赴呼和浩特市、三到卓资县,还奔波到包头市,终于收集到所需内容。
还有一次,他从一个民间流传的“讨吃调”中得到启发,下辛苦寻觅到另一条“西口古道”。文章发表后,老辈人都说“真”,而史实上也确有其道,从而弥补了研究西口文化的一大缺陷。
认得老牛的人都知道,老牛还是多家报刊的通讯员呢。
退休前,曾连续六年被《山西交通运输》杂志社评为模范通讯员,同时还被《山西政协报》报社聘为特约记者。
牛建山同志曾先后为中组部赵宗鼐副部长、环保部曲格平部长、省委、省政府的田成平书记、梁斌副省长、省人大张秉法主任、长城学会董耀会会长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等新闻媒体记者,现场介绍西口文化、人物传奇等。
1991年以优秀论文作者的身份,参加了交通部在桂林举办的学术论文研讨会并获奖。
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事业的空前发展,老牛的写作兴趣更侧重于人文积淀比较深的本地域史料。在不同场合为开发杀虎口旅游业鼓与呼。1999年他以县政协常委的身份撰写出《把杀虎口古堡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提案。该提案有资料、有分析、有建议,经转发后得到县领导的首肯和重视。提案中“一代雄关杀虎口”是首次提出,从此拉开了杀虎口旅游的序幕。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开展以来,为宣传“右玉精神”,提升右玉的知名度,他还为文英斋文艺队和右玉县老年协会合唱队编写了《右玉精神遍三晋》、《山曲尽赞右玉美》、《看看右玉新景点》、《古人重返杀虎口》等演唱材料和宣传孝道的剧本《盆子记》。这些剧目一经演出深受观众好评。
另外,他还用十几年的时间,通过忆想、走访、实地考察,精心绘制出《清代杀虎口街道布局和建筑图》。如今在杀虎口博物馆展示出的图片,以及立体沙盘都是以此为依据制作而成。
2013年应邀把杀虎口博物馆碑廊中明、清、民国时期共90块碑文进行了抄录。通过近一年的译白、推算、考证,长达5万余字、题为《杀虎口博物馆碑廊文辨析》得以发表。这篇文章为该馆的讲解和游客的鉴赏提供了方便。
他常说“文史不同于其他写作,要的是‘真’求的是‘实’,不能想当然,更不能道听途说,其底线是不溢美、不贬损,秉笔直书是起码的要求”。他曾直言回驳过一位领导要他胡编史实的指示。还曾对一些庙宇位置挪移、人物身份颠倒、事件先后混合、丧葬文化的瞎侃等差错予以指出纠正。可见其态度之执着,写作之认真,治学之严谨。有人问“成天拜访呀写呀,你图个啥?”他说:“不图啥,只为了个回报,回报故乡故土、回报社会!”简洁的语言反映出真实的内心世界。
《山西文史》《山西政协报》《今日右玉》《西口文艺》是年近70岁的老牛投稿刊发的热土地。为了写作和查阅方便,他不耻下问,硬是学会了使用电脑。真正体验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老牛作为右玉县西口文化研究会副主席和朔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如今他仍一如既往,为传承地方文脉默默地辛勤耕耘着。正如一位青年书法家在钦佩之余,赠他竖轴一幅:“长城脚下一老牛,默默耕耘数十秋,爱家爱国动笔勤,愿为旅游出筹谋”。这,就是老牛的真实写照。
(马占富 杨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