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普:《抗日烈士殉难同胞纪念碑》亟需保护,刻不容缓

标签:
老普张培抗日烈士殉难同胞纪念行唐县腰郊村抗战文物亟待保护 |
分类: 军事、抗战、老兵 |
《抗日烈士殉难同胞纪念碑》亟需保护,刻不容缓
〇 老普
2015年7月13日晚,我和张培夜宿平山县南滚龙沟村。
行唐县地处太行山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期间行唐青年踊跃参军打鬼子,群众乡亲积极支前,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我们去腰郊村的主要和唯一目的是观察记录腰郊村的《抗日烈士殉难同胞纪念碑》。
腰郊村位于偏僻深山中,汽车离开省道后还要走1.5公里崎岖村路才能到达。在村南头第一户人家我们询问一位十六、七岁的小姑娘,“村里有纪念碑吗?”。“不知道”,小姑娘回答,看来年青一代真是把那个年代遗忘了。征得小姑娘同意,我们进院询问她的家长,一位40岁上下的汉子。他听说要找纪念碑,立即告诉我们:“有,顺路走到小卖部就到了”。
纪念碑斜靠在一处土坎上,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碑的状态不好,只有大字体“抗日烈士”和“殉难同胞纪念碑”还算清晰,其余小字体均有不同程度风化,究竟能辨认多少字没有把握,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上。
右列第一行上款:中华民国叁拾四年十壹月上浣谷旦。即碑刻立于1945年11月上旬秋收季节,去今整整70年;
碑文右列苗占春、苗天保、苗凤池、苗庆云四位烈士和苗士春、苗福合两位村干部的姓名,年龄和职务;
碑文左列腰郊村六位殉难群众的姓名和年龄,风化严重。
左列碑文风化严重,很难辨认,但我们不言放弃,努力观察辨识。“看这里”,张培惊呼。顺着张培所指看去,果然最左侧的一列字是:“苗全志年七岁”,右临一列是“苗金翠年十岁”。惊愕、震动、悲愤......如果苗全志和苗金翠两位同胞活到今天,当是80岁上下的老人,正是子孙满堂,天伦之乐的光景。但是70多年前,他们倒在残虐日军的暴行下。腰郊村的纪念碑记录了他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却又匆匆地走了,杀害他们的凶手就是那个声称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帝国主义侵略军。
苗姓是腰郊村的大姓。我们询问村民,有谁知道或记得“苗全志”和“苗金翠”。在场的年轻村民都说不知道,要问村里的老人。我们因为有后续任务,未能深入采访,但腰郊村我们会记得不忘。
腰郊村《抗日烈士殉难同胞纪念碑》以确凿明确的文字记录了侵华日军残害我年仅7岁和10岁儿童的罪行,在抗日战争史实的重要物证,其重要程度我们认为碑刻(或者其复制品)即使在国家博物馆或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也可占有一席之地。但经过数十年的风化,纪念碑部分文字已经漫漶,如不抢救保护,再过10几年,20年,纪念碑就会成为“白板”一块,到那时记载日军罪行的物证也就消失了。
离开腰郊村我们前往阜平城南庄,30多公里山路行车使我们几乎陷入绝境。大部分路段仅容一车通过,如果对面来车必然“对冲”,所幸正因为地处偏僻,我们居然没有遇到会车。在行唐和阜平两县交界隧洞处(分属石家庄市和保定市)遇到人为堆高的土坎,城市轿车不可能通过,又是所幸,依赖长城哈佛的高底盘越过了。但是汽车油箱告警灯亮了,油表指针归“0”,我开车20年来从未遇到的境地恰恰发生在这崎岖山路上。每一秒钟汽车都可能断油,每遇到路边的三两户人家我都牢牢记住这个地方,要是断油了就回来找老乡帮助,开摩托车带我们去公路上找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