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长城原样?——关于长城保护的三个焦点
(2015-06-27 22:26:46)
标签:
长城保护三个焦点董耀会 |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
到底什么是长城原样?——关于长城保护的三个焦点
2015年06月27日
新华网石家庄6月27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李俊义 高博)万里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珍贵的古代文明遗址,尽可能地保护它,延长它的生命,已经成为一个共识。怎样保护我们的长城?除去具体的措施,业内专家在一些方向性的问题上也存在不同的意见。
段落保护还是全程保护?
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文物,形象地说它是一个露天博物馆。因为体量庞大,如何更好地保护一直是个难题。仅以明长城来说,8800多公里长,很多地方已经毁损了。那么,摆在面前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集中金钱和精力重点保护其中的若干段落?还是把长城作为一个整体,全程来保护?
一种说法是,面对动辄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长城遗址,地方既没有财力人力也没有精力去保护。有的遗址损毁严重,甚至遗址不存,也没有必要去保护它。需要保护的,是保存较为完整的精华地段,精华地段就可以代表长城的精髓。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长城沿线一些地方政府,仅对当地的标志性长城建筑,或者能带来经济利益的长城段落,加以修缮保护。而对于大部分长城段落,由于地处偏远,只能听之任之,自生自灭。甚至一些地方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出现故意损毁长城的现象。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说,长城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是万里长城,如果我们只有十里长城或者一里长城,它就不可能举世震撼,也不会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所以,长城作为一个整体,保护它应该是保护它的全部,而不是“挑肥拣瘦”,选择性保护。
保护长城不仅仅是重建长城,目前长城的很多部分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损毁,全部重建不现实也没有必要。董耀会说,要学会接受欣赏长城残破之美,长城的每块砖石都承载了历史的信息,它让我们睹物思人,感受生命信息的延续,这种延续是无价的。
如何整体性地保护长城?长城学会曾提出一个方案,那就是在整个万里长城做一个长城保护里程碑的工程,就像公路的里程碑一样,按公里数把长城做一个分解。游人到了长城一个点上,比如站在长城1895公里的点上,就能知道他确切的位置,对部分和整体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就能把整个长城联系起来,这对长城保护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
原始保持还是“整旧如旧”
如果修复长城,到底该怎么修复?是像八达岭、山海关长城一样,恢复它历史上原有的雄姿?还是照着目前遗存的样子,保留它的残旧沧桑感?
从2011年开始,河北省迁西县投资400万元,修缮青山关长城一段200米的段落,目前已基本修缮完毕。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新老长城的差别,同一段长城城墙,底座是原有的长城砖,城垛是新砌的青砖,新旧线泾渭分明;青山关水门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门,是至今长城沿线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提拉式水门。经过修缮后的水门,安放提拉式大门的槽只剩下一半。
当地一位从事文物保护工作30年的同志对记者说,长城还是保持原汁原味好,看完整的长城可以去八达岭、山海关,看保持原貌的长城就得来青山关、喜峰口,如果长城都修得像八达岭一样,那就不叫长城了。
董耀会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长城原样?有的人认为长城最初建造时的式样是原状,有的人认为今天的保存状况是原状。维修长城时常用的一句话叫“整旧如旧”,这个“旧”指什么,是指长城修建之初的旧,还是指长城保存现状的旧。
如果是按照现存的样子修复,那长城修后也会很沧桑,仍然很残破。如果按照起始的样子修复它,那维修后的长城,肯定是一座很新很完整的长城,如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八达岭长城等。
“这两种修建方式都有各自的科学道理,最让人痛恨的是那种既不管历史状况,也不管现存状况,想怎么修就怎么修,结果把维修长城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破坏长城。”董耀会说。
开发保护还是“养在深闺”
作为世界著名遗迹,长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游人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对长城的破坏。由此带来了一个问题,从保护的角度来说,是旅游开发好,还是继续让它“野”下去?
秦皇岛抚宁县长城保护员张鹤珊讲了一个故事,曾有两位企业家对其说,“长城保护我们可以捐款,但我们不支持出书。因为出了书,当地长城有名了,去的人多了,你们那里的长城也就毁了。”
游客对长城有意无意破坏的事例俯身可拾。每年十万人、几十万人去攀爬数百年未修的段落,破坏力可想而知。因此,很多人认为,与其把长城暴露在游客面前遭踩踏,不如让它继续“养在深闺”,躲过人为破坏的一劫。
但另一种建议正好相反,他们认为适当合理地开发长城恰恰是保护长城。抚宁县板厂峪长城开发公司董事长徐国华说,散居野外的长城每年也有很多探险者,另外长城边上的群众破坏也很严重,放羊、挖药材、挖蝎子,长城墙一挖就倒一片。经过旅游开发后,我们会告诉游客哪段是濒危长城不可以爬,哪段可以爬,游客旅游有序了,村民的破坏行为也被制止住了。这几年来,长城保护反而比以前要好得多。
董耀会说,好多野长城每年有十多万的攀爬者,这实际上反映了大家的一种精神需求,堵不如疏,政府要做的是顺应这一需求,所以应形成更多的旅游景区建设,但这种开发建设的前提是以保护长城为原则,而不是单纯以赢利为目的掠夺性开发。不过,目前需要关注的是名为长城开发,实为破坏长城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