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营洲:“王二小”并不是“放牛的孩子”
标签:
王二小 |
分类: 军事、抗战、老兵 |
“王二小”并不是“放牛的孩子” http://js.pp.sohu.com/ppp/blog/styles_ppp/images/stamp_jian.gif
“王二小”并不是“放牛的孩子”
吴营洲
《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可谓妇孺皆知,一般的人或许还能哼上几句:“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其实,歌中的“王二小”,并不是实实在在的人,更没有被日本鬼子“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他是作家方冰在抗日战争期间的1942年,为歌颂抗日根据地的那些少年儿童及鼓舞全国民众的抗日情绪而“即兴创作”出来的。用方冰自己的话说就是:“‘王二小’和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不一样,他是我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是无数少年英雄的化身,没有一个指定的人……”
正 因为“王二小”如鲁迅所说的“杂取种种”而“创作”出来的,也正因为这一形象抓住并反映了时代特征,所以在“晋察冀地区”一时间冒出了好几个“王二小”。 河北省平山县滚龙沟村、涞源县上庄村,以及顺平县、阜平县、唐县,乃至山西省灵丘县等地,都说“王二小”是他们那里的。其中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或已被 世人“认可”的“王二小”的生活原型,当是平山县滚龙沟村的“阎二小”阎福华及涞源县上庄村的王禾。目前,这两个村都能指出“王二小”带着敌人走过的山沟 及牺牲地,还分别建有“王二小”的墓、纪念碑、塑像、故居等。前去凭吊、观瞻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一 次骑行“远足”,我夜宿在平山县滚龙沟村的一户家庭旅馆里。女主人叫阎凤婷,五十多岁。她有两个女儿,均已出嫁,一个儿子正在上海读书。与她闲聊时我说: “听说王二小是你们村的?”阎凤婷说:“他是我的老爷爷,也就是我爹的爷爷。”这令我大吃一惊。下意识地想起了一个段子:有个人在控诉日本鬼子的侵华罪行 时,声泪俱下地说:“日本鬼子太惨无人道了,一刺刀就把我爷爷给捅死了,当时我爷爷才6岁啊!”于是就有人问:“你爷爷6岁就死了,你爹从哪来的?没有你爹,你又从哪来的?”我自然不便把这个段子转述给阎凤婷,但我还是说:“王二小不是13岁就牺牲了吗?”阎凤婷说:“不是的。我老爷爷死的时候,已经五十多了。我爹当时9岁了。”
望着我的满脸疑惑,阎凤婷讲起了她家的往事。她说她的老爷爷那辈儿,哥儿仨,名字是按“荣华 富贵”排序的,依次是:阎福荣、阎福华、阎福贵。她的老爷爷行二,村里人就叫他阎二小。她的爷爷那辈儿,弟兄四个,是按“文良恭让”排序的,分别叫:阎志 文、阎志良、阎志恭、阎志让。我跟阎凤婷开玩笑说:“你家挺有文化啊。”她说:“哪有什么文化,都是私塾先生起的。”随后她继续说:抗日战争期间,他们村 这一带(滚龙沟村与声闻遐迩的西柏坡相距四五十里,同属平山县),属于抗日根据地,“革命老区”,当时的《晋察冀日报》社,即《人民日报》社的前身,就驻 在他们村。因此日本鬼子就常来这里扫荡。1942年秋,具体日子说不清了,她的老爷爷正在山坡 上放牛,这时来了一个中队的日本鬼子,逮住了她的老爷爷,让给带路去找八路军的“后方机关”。当时,《晋察冀日报》社在滚龙沟村已驻两三年了,她的老爷爷 和《晋察冀日报》社的社长兼总编邓拓及一些编辑记者都认识,自然更知道报社的具体住处,但他不能带日本鬼子去,死活都不能去。然而在寒光闪闪的刺刀的威逼 下,她的老爷爷只好带着日本鬼子在山沟里转……
天 色向晚,依旧没有找到八路军的“后方机关”,这时的日本鬼子渐渐意识到是被糊弄了,于是开始用枪托打她的老爷爷,并往她老爷爷摁在地上,往嘴里灌水,然后 再把肚子里的水踩出来。可她的老爷爷依旧不带日本鬼子去找。再后来,天色越来越晚了,敌人不敢在村里留宿,害怕八路军的夜战、游击战,必须返回“据点”, 可一天下来累个臭死,竟还一无所获,于是恼羞成怒的日本鬼子就把她的老爷爷推下了山崖……
等 日本鬼子走后,乡亲们在山崖下找到了她的老爷爷,发现已经没气了。是夜,乡亲们找来副薄薄的棺材,就把她的老爷爷埋在了附近叫做铧子尖的北面山坡。几天 后,乡亲们想把她的老爷爷移葬到他们老阎家的祖坟,待打开棺材时发现,她老爷爷的遗体已呈蜷曲状,看样子是想往上爬。这才意识到,她的老爷爷被下葬时,其 实并没有真死,只是休克了。
她的老爷爷的死,因为十分悲壮,也十分惨烈,所以在抗日根据地一带流传很广,几乎是家喻户晓……
《歌 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的词作者方冰,当时是西北战地服务团的记者,也在晋察冀一带活动。方冰自然听说了这件事。他非常感动,也非常感慨。一次他和他的好 友、作曲家劫夫聊天时说:“咱们打游击这一带的几个村庄里,出现了不少可爱的孩子,他们整天吃不饱,穿不暖,饿着肚子给部队和老百姓送信带路,做了许多工 作,有的甚至牺牲了生命,我们应该写首歌歌颂他们,让人们永远记住他们。”劫夫说:“那好哇!我也有这个想法。来,你马上就写,我马上就谱。”两个人一拍 即合。方冰很快就找来一个麻秆儿,在一头缠上钢笔尖,蘸着红药水,不到两个小时,就写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劫夫接过来,顺手就往上填音符,不大 会儿曲就谱出来了。这首即兴创作的歌曲拿到军区文工团去试唱,一下子就唱响了……
现 在,平山县滚龙沟已被开发成了“红色旅游基地”,在一道沟壑的山梁上,树起了“抗日英雄王二小纪念碑”,修建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之墓”,当地有关部门还 专门指定了一位王二小英雄事迹“讲解员”。这位“讲解员”并不是阎福华的后人。因为阎福华的后人都是朴实的农民,拙于言辞,讲起来不生动。这位“讲解员” 将阎福华死时的年龄说成是“13岁”,将自己称作“抗日英雄王二小儿时伙伴”,为了能够“对应”起来,又将自己的年纪多说了十来岁,还称自己“目睹了‘二小’牺牲”……
在这位“讲解员”的家里,我见到了他。我问:“山上‘王二小’的墓里,埋的是什么?”他说:“阎福华的遗体啊!”我问:“为什么不埋进自家的祖坟呢?”他说:“一个13岁就死掉的孩子,还没有成人呢,依照风俗,是不能进祖坟的。”
我 在一篇“专访”中看到,有记者问这位“讲解员”:“为什么‘二小’姓王不姓阎呢?”他说他当年听“新华电台的一位郑姓叔叔”解释说:“由于报社和电台以及 众多革命同志都驻扎在滚龙沟,如果将二小真实的姓氏唱出来,极有可能会泄露我党的机密,暴露驻军的目标。”并说“既然二小是你们的‘孩子王’,而且王姓又 是大姓,作为艺术创作,所以歌词里就写成了王二小。”而我在另一篇“专访”中,看到了“王二小之父”方冰的解释,方冰说:“为什么姓王,那只是随便选的, 王姓比较通俗、普遍。”
我从滚龙沟村出来,又去了相距十多里的小北头村,见到了位于这里的阎家老坟,也见到了阎福华与其夫人“李太君”合葬的墓。
附言:我曾问阎凤婷:“‘王二小’名气这么大,你们作为他的后人,算不算烈属,享没享受政府的烈属待遇?”阎凤婷摇着头说:“没有。”
回复@安皋闲人:现在的好多人,乃至好多部门,都在一本正经地讲假话。1927年之后的许多历史,要想明了真相,已经不大容易了。
“编故事”的人,自然知道自己是在说假话,但为了个人的某种“好处”,就得“编”。而且,编的越生动越真实,得到的犒赏就会越丰厚。某些人是依附在某种物体上的;某些物体也需要某些人来依附。这是种“共生关系”。也是“共赢”。但不知受伤害的是谁!回复@梦秦:
回复@吴营洲:这真是令人无奈的悲哀。假到人人不觉,假到人人不说,空前了!
故事
最成功的谎话就是说谎的自己都信以为真
转发博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