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严-
-郑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965
  • 关注人气:1,4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八达岭与关沟》的编组体会

(2015-01-21 13:05:03)
标签:

转载

分类: 集邮、收藏、文玩

      我的五框图画明信片邮集《八达岭与关沟》参加了2014年9月30日到10月2日,在广州举办的2014第八届广州全国极限集邮展览,获得金奖加特别奖的成绩。当朋友们第一时间传来我获奖的消息后,我非常激动和兴奋。之余,我静心思考这部邮集这些年来所走过的路。

       一、选题也是在挑战自我

       古代八达岭是关沟的北口,关沟和北口即紧密相连,又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更重要的,八达岭和关沟就在我的家乡北京市延庆县,我特别的热爱这些古老且带有厚重文化的遗迹。很早就立志收集早期的八达岭和关沟明信片。说起这部邮集的选题,还要从收集这些明信片说起。20年前就开始收集八达岭和关沟明信片了,经过一段时间使我也意识到八达岭和关沟这么一个极其窄小的范围,而且又把明信片的收集范围定格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明信片,难度是可想而至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没有放弃,我坚定了一个信念,我家乡的遗产,再难我也要坚持。我硬是一枚枚的收集明信片,一点点地积累资料,一个个的进行考证和研究。从此我便和时间打上了消耗战。用了20来年的时间收集到一定量的八达岭关沟明信片。这些明信片中还包括了一些数量少,较珍贵,难度大的明信片,我也感到很自豪。

       记得在十几年前我就曾经想过用八达岭和关沟为主题编组一部图画明信片邮集,可是苦于手中没有这么多的素材,没能如愿。20多年来,随着眼界的不断开阔,收集范围的不断广泛,渠道的不断拓宽。越收集越具挑战性,越有挑战性我就越有乐趣。20多年的坚持,终于得到报偿。成就了这部《八达岭与关沟》五框图画明信片邮集。有机会展示八达岭和关沟的古老历史和文化。幸运的是正赶上了今年十月份的广州全国极限集邮展览。

       二、不断历练的刚要和结构

      《八达岭与关沟》的刚要和结构是经过的数次参展,不断修改,才是现在这个摸样的。这部邮集早在2010年,在县里举办的个人集邮展览上展出的当时是3框,题目是《重关要塞.八达岭》,展示的主要是八达岭和八达岭长城。随之同年的北京市第二届封片展,以《八达岭——关沟的北沟》为题,扩充成5框参展。当时因手头仅有的部分八达岭和关沟明信片编组的,由于素材不足的制约,刚要和目录的平衡做的不是十分理想,主要突出的是八达岭,关沟的比重较轻。不十分均衡,朋友们也为我提出了修改意见,我立志补充素材,改变该邮集的现状。

       2011年北京市举办第五节现代集邮展览前夕,得到消息后我立即行动。动手修改邮集。在5框的基础上把部分素材进行了补充和调整,邮集的题目同样是“八达岭-关沟的北口”,由于时间较紧,当时编排的还不是十分的理想。虽然在第五届现代集邮展览上获得了金奖。但是我觉得素材上的欠缺还是这个邮集的软肋。因为素材的不平衡,仍然导致刚要的不平衡和结构的松散,而且素材的年代是从1896年到1959年的。虽然年份时间跨度很大,但是从最后得分的情况看。重要性的欠缺和近期的素材还是影响到了邮集的成绩。

       今年是两年一次的广州全国极限集邮展览。因为以前从来没有参加过广州全国极限集邮展览。虽然是极限集邮展览,但是主办方扩充了图画明信片五框展品。这就为图画明信片邮集的参展搭建了一个平台。好在我在半年前就已经着手准备这部邮集了。我决定把原来“八达岭——关沟的北口”邮集全部拆散,重新选题,重新制定邮集的纲要和结构,拿出了我收藏的全部八达岭关沟的老明信片,用较长时间整理和构思。经过多少年的不断收集不断积累,这次终于有了丰富的素材可用。我精心选出158枚明信片编组这部邮集,年份上是从1896年到1939年之间的;国别上讲,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发行的;珍罕程度讲这些明信片中有些是当时的皇家收藏的,有些是博物馆,有些是大学的艺术馆或图书馆收藏的,还有些是当时摄影者本人收藏的,数量较少。从摄影设施讲有的是用玻璃底片摄影的,一些事用最古老的沉重的相机拍摄的,有的是用标准的胶片拍摄的;从印刷上讲,有的是用随身带的印相片的设备当场印刷的,有的是用大型的印刷设备印刷的,有些事私人绘画的,其中不乏珍贵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的身份丰富多姿,有很多明信片都是很少见到的。这就为我编排邮集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我逐渐认识到,编排这部邮集不仅是简单图画明信片的展示,更重要的要把古老八达岭与关沟的历史和文化展现出来,才是这部邮集的初衷。所以把题目定为《八达岭与关沟》,使其富有历史和文化的味。刚要和结构是我花了很长时间构思出来的,共分为十章,其中前五章展示八达岭及长城;后五章展现古老关沟,这样一来邮集就较为均衡,素材的展示也比较均衡,结构相对紧凑。同时内容充实,内涵丰富(图1)。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

 

[转载]《八达岭与关沟》的编组体会
图 1

         三、知识和研究融入学术成果

        (一)对这些老明信片的研究也是学术研究

一位资深集邮家讲的好“这些老明信片就是文献级的文物”。那么,我们就不能简单的看待这些老明信片。要用学术的历史的眼光去对待。我们要究其历史,究其渊源,究其文化,发掘故事。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以后图画明信片组集的发展趋势。

       一些重要的古典明信片,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但图像上的实物是文物,明信片本身就是文物。特别是这些老的八达岭和关沟明信片。百年前西方一些国家的地理学家,探险者,旅行者,摄影者都把目光聚焦在长城上,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地球的这端,来到古老的中国,来到古老关沟和八达岭长城,他们不但留下了珍贵的明信片也为古老的八达岭与关沟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所以,对每一张明信片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附着的故事进行研究,也是邮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比如邮集中第二框第27页上面一枚竖式明信片,乍看起来和其他明信片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八达岭长城北四楼,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枚明信片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美国人威廉.埃德加.盖洛博士1907年在中国到八达岭长城拍摄的八达岭北四楼照片同年印制的明信片。明信片上北四楼的“鞍部”长城处的2个人是随同他一同探险的助手。助手站着的地方城墙延伸到了城墙内。可是现在修复后的长城,没有了这段长城。显现出百年后的变化(图2)。再说威廉.埃德加.盖洛博士在100年前是第一个从山海关走到嘉峪关然后走到西藏的地理学家。他不仅留下了长城图片,还留下了百年前长城周边民俗和人民生活的记载;还有第五框第56页上面的竖式片是京张铁路修建通车以后,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23年拍摄的“京绥铁路沿线风景”明信片中的一枚,是八达岭关沟关沟中三堡车站附近的一个山泉瀑布,叫东园瀑布。千百年来八达岭关沟的水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关沟的水是北京温榆河水的上游主要源头,满山遍布都是山泉水(图3),现在的关沟已经滴水不见了。更加珍贵的是这张明信片是中国人的作品,同时这也是关沟中极少拍摄到关沟水的明信片,很珍贵。

 

[转载]《八达岭与关沟》的编组体会
图  2

 

 

[转载]《八达岭与关沟》的编组体会

图  3

     再 如第二框第27页上面八达岭长城北二、三、四楼明信片,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记录。1989年德国海军司令海因里希王子,应清朝廷光绪皇帝之邀,来到中国,在游览了北京的名胜后,以双重身份游览八达岭长城。第一,他是以旅游者的身份来来八达岭,看到雄伟坚固的长城让他感到十分震撼和吃惊,感觉到中国先人的智慧和伟大;其二,以军人的身份来到长城,感觉到长城建造之科学,防御之严密,令他震撼。这是他和随从人员下到八达岭北二楼是拍摄的照片回到德国后印制成明信片(图4),仅供皇家收藏和欣赏。这枚明信片也十分珍贵。更加难得的是在其他一些历史资料中很少见到描述德国海因里希王子来八达岭长城的资料。这枚小小的明信片为我们弥补了历史资料的空缺。为八达岭和关沟丰富了文化内涵。

 

[转载]《八达岭与关沟》的编组体会
图  4

       有集中还展示了一些事物的变化,关沟的章节中因为居庸关是关沟的核心。现在的居庸关完全是为了旅游接待游人而建造,原来的居庸关城面积也没有这么大,只是现在的2/3,居庸关原来有南北两道城门,南城门上是一座硬山屋顶的三件坡顶单层房子。北城门就像八达岭的西城门上面是一座平台,没有任何建筑。这里真实的反映了居庸关的变化的。

       (二)邮集中的知识和研究

       邮集上对图画明信片上的知识和研究是这么做的。第一、由于这些较早时期的明信片,对尺寸的要求是不同的,邮集中的每一枚明信片的横宽尺寸逐一进行标注,这样有助于评审员在评审的时候,对每一枚明信片进行考量;

       第二、这些明信片是包括我国在内十多个国家的明信片组成,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长城的理解不同,认识不同。在展品中叙述明信片发行的国别,便于评审员正确评价这些明信片;

       第三、这部邮集中的图画明信片都是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从1869年到1939年的时间跨度较大,虽然有些明信片不能做到每一枚明信片都能标出某年某月出版发行的,最起码的也要说出是某年代的。就像研究瓷器一样,有些是从明信片的印刷风格,所用纸张,印刷形式等方面来考证它的发行年代,这样有助于评审员判断明信片的收集难度和珍罕性。

       第四、邮集中明信片多达100多个版本,展品中对明信片的国别、出版单位、板式、相同图案不同国别,相同图案不同出版机构,相同图案不同的印刷,相同图案进行研究(图5);

 

[转载]《八达岭与关沟》的编组体会
图   5

第五、明信片发行的渠道不同,有些明信片是敞开发行在市面出售。这些明信片是来中国到长城的人,他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中国的北京,在拍摄长城后自己印刷明信片在北京开设的店铺中向人们出售。比如很多国家和个人及中国一些出版机构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北京重要街道开设店铺,竞相向中外游人出售八达岭和长城明信片,体现了一个时期长城明信片的繁荣,为后来留下宝贵的资料,形成了数量众多的版本;

      第六、收藏来源和渠道不同,有的外国人在中国拍摄长城,回国印成明信片,仅供家人和周围的朋友们收藏欣赏;再有就是以官方名义印制的长城明信片,只共皇家人员欣赏和收藏,数量极少等。研究这些资料,使这些明信片具有一定的珍罕性。

       第七、有些明信片属于不同国家不同出版部门,不同印刷机构,但是其中有很多明信片图案相同国别不同,出版部门不同,板式不同,为这部邮集对素材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邮集有滋有味。

       第八、对实寄使用过的明信片进行研究:这些明信片中有些是拍摄者印好明信片后即便寄到自己的国家给朋友,给长者,给亲人,给家人,带来过很多故事,同时有些明信片漂洋过海,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从一个过度向另一个过度。明信片充满了故事。

        第九、明信片图反置的研究。由于国外人对长城,对关沟不是十分的了解和清楚,在拍摄长城后印刷时很容易反置,明信片图的反置说明了,两枚明信片不是同一出版部门的展品,研究这些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这些遗迹(图6);

 

[转载]《八达岭与关沟》的编组体会

图   6



       第十、由于这些明信片距今有百来年的历史,拍摄的煤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是用玻璃底片拍摄的,有些使用非标准胶片拍摄,有些使用标准胶片拍摄,可以使人从中感悟到摄影设备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个人出版和印刷长城明信片,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所以,对这些老明信片的研究和挖掘是无止境的。

       四、注重处理和重要性

       这部邮集中的明信片有着丰富多彩的研究内容,处理起来需要多费一些心思。从纲要页说,要尽力做到八达岭和关沟在分类上相对均衡。这部邮集的纲要页前五章在八达岭长城方面也尽力做的比较均衡,对想要表现的实物做到不缺项;在后五章中把关沟的分类也尽力做到相对均衡。就可以充分展示主题了。

贴页上,包括文字和明信片,一般每一枚明信片都要有5-7部分组成,这5-7个部分的内容。文字上不同的内容形式有不同的字体或不同字号区分。研究时,明信片需要展示邮政格式面的,扫描格式面。展示明信片格式面时,由于贴页纸是黄色的,且老明信片格式面大多数也是黄颜色,为了明确的区分,扫面时为明信片的格式面增加浅绿色的边框。这样就可以明确的区分了。

       在处理明信片的知识与研究时是这样做的。对于实寄的明信片,要表述出它的始发地,到达地和邮路。寄发时间等内容。研究同图不同版的明信片,参照其他类别的制作方式,需要展示邮政格式面,扫描后,用评审员能看的比较清晰的面积展示在明信片旁边,并且进行板式的研究,说明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等等。

另外在邮集中一些重要的邮品,我下最大功夫,尽最大努力也要收集到。比如邮集中讲到八达岭必须要有八达岭关城西城门,古称“北门锁钥”,这个明信片是必不可少的,在百年前反应西城门的明信片很少见到。从资料上了解到有一张1898年英国人拍摄印制的“北门锁钥”明信片(图7),这张明信片既展现了百年前八达岭关城西门的风貌。拍摄视角也合适。这枚明信片是中国战乱之前的自然的八达岭关城西门明信片,这么多八达岭明信片,很少见到以这个视角拍摄西城门的。我寻觅了十年时间终于找到这枚明信片。完整恰当的展现了百年前的八达岭关城西城门。

 

[转载]《八达岭与关沟》的编组体会

图   7

      五、下功夫精心制作外观

      邮集中的这些早期明信片,有的是黑白的,有些是发黄的。如果使用白色贴片,颜色反差就会很大,不协调。笔者选用了浅黄色贴页纸,颜色可以靠近这些老明信片,古色古香。明信片使用两层衬纸,挨着明信片的一层使用的是黄白色纸,外面一层使用浅灰色衬纸,可以增加明信片的立体感觉。在贴页上需要展示明信片邮政格式面的,用高清扫描去除网文,并且加上浅绿色边框,清晰突出格式一面。

邮集中不同的内容文字采用不同的字体和字号区分,每枚明信片至少由五个部分组成。尽可能使文字与明信片均衡布置。

       通过朋友们的指正,加上自我感觉,邮集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邮集中还有1-2枚明信片品相不是太好,需要换掉;第二、实寄过的明信片中有的邮票脱落了,影响美观,需要换掉;第三、还有一些明信片已经贴了邮票在邮集中很不统一不美观,应该把邮票去掉。很可能还有其他的不足之处,敬请广大邮友提出指正。

在邮集编组、参展、获奖的前前后后。得到了以下邮友的指导、关注、支持、帮助。有梅海涛邮友、郑伟邮友、客文达邮友、孙凤武邮友、许运久等。在此表示感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