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楚长城遗迹中的石墙与“土龙”之关系
〇 董中峰
2010年3月8日,河南省用考古学的方法,第一次确定了楚长城的地理位置和走向。在此之前,河南省长城调查队对楚长城沿线上的“土龙”进行了多个点、面的考察和发掘,发现了能够足以证明其是楚长城的文物证据。“土龙”已经成为专家认可的楚长城遗迹,但那些间杂在“土龙”中存在的石墙至今还没有定论,一些人认为石垒墙是楚长城的一部分,一些人则认为石垒墙是后代人所修筑,甚或基本否定了石头墙的长城属性。就我对楚长城多年的实地考察,现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些浅见,以便就教于方家。
一、春秋时已经出现了军用或农用铁器
持石墙不是楚长城的人认为,春秋战国时尚未有铁器出现,因此不可能打磨石头来垒城墙。楚国占领吕、邓、申时期是在公元前688年之后,当时以青铜器为主。但青铜器并不是不能打凿硬石的。同为文明古国的埃及金字塔建筑于公元前4500年前,比我国楚长城要早2000年。所有金字塔的塔体都是用花岗岩砌起来的,而且结合之严密连一张信用卡都不能插进去。他们是用一种青铜合金的铜凿来开凿花岗岩的。中国与埃及同为文明古国,对于青铜器的使用不会比埃及落后太远。因此,运用青铜合金来开凿石块不是没有可能。同时,铁在西周晚期也已经出现。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茎铜芯柄铁剑,为铜铁合铸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铁,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剑”,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中国历史上铜和陨铁合铸的时代是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铁与铜合铸成器的时代至迟在西周晚期技术上已经成熟。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即使是青铜器,也有大的改进。吴国在铸剑方面于青铜之中加入锡而能使青铜剑更加坚韧锋利;而越国又能在自己的山中开凿许多的石室来藏兵,据专家杨洪勋教授推断,越国人就是用铜钎来修筑这些石室的。而修筑楚长城所需要的工艺比起修筑金字塔或或石室或古栈道来说则明显容易得多。古代栈道的修筑也是我国先民们对石头的技术攻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的一个例证。最初的栈道具体发端于何时也许已经很难考证。早在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秦岭已经不可阻挡兵马。至战国时,则已有文献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史记》)。栈道的开凿是一桩浩繁的工程,绝非一日之功,修筑栈道的工具也在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日渐成熟。据记载,战国时期开凿栈道的技术已臻完备。秦昭襄王以范睢为相,开凿栈道,在悬崖绝壁间“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上木板联为栈阁,形成独特的山间栈道。二千多年前的这一杰出创举,是人类道路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有人说,中国古栈道是比楚长城更早的古代工程,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因此,修筑楚长城时完全能够用坚硬的铜和铁的工具来处理石头的问题了。
二、符合典籍记载
唐李泰所著《括地志》记载:楚长城的修筑是“有土之处,夯土为城;无土之处,垒石为固。”
《括地志》的记载是与现存遗迹完全吻合的。通过实地考察我们知道,楚长城的建筑原则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土用土,无土用石。从现存遗迹的实际情况看,因多数城段沿伏牛山而建,石城墙占比例比土筑城墙要大得多,而且全部为干垒石建筑。现在发现的几处土筑墙城段,是因为无石才用土的,如泌阳象河关城段,叶县保安镇五里坡城段,方城县大关口城段等,有的还是土、石并用。现在土筑墙因为是建在平坦或地势较低的缓坡上,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冲刷和人为破坏,基本上是残留的痕迹,最高的不过2米左右,最低的也就只有一条土楞子的印迹,因此人们才称为“土龙”,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土石并用或外石内土的城墙还留有一定高度。南召县境内至今保留有三四米以上的高度的,全部为干垒石筑成的石城墙。
叶县歪头山段则有六到七米高,全用大小不一的半天然石块垒成。城墙石块大小配合得体,并根据地形的凹凸变化,有平垒、斜垒、斜立垒、立垒等不同砌筑形式,石与石之间没有任何粘连刮缝之物。城墙断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构造,使其稳固,不易倒塌。城墙内壁突出有上下成排的石尖,应是便于修理城墙时攀援所用;墙内每隔一定距离或在城门等重要部位砌有登城台阶,与墙内道路相通,交通颇为便利,然而对城外是全封闭的,除森严防守的城门外,外部的人难以入城。楚长城以干垒石筑墙,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在火药没有作为武器使用之前的冷兵器时代,古人向来有以石头做为守城御敌之兵器的习惯,除弓箭之外,滾木擂石是常用的武器。楚长城的石城墙均为干垒石建筑,石块也可能起了补充箭矢不足的作用。古人不可能把石头排除在修筑楚长城之外,而我们的祖先早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对石头的运用就非常娴熟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用石器来猎取野兽、切割剥离兽皮,
以至到琢磨玉石,多么
精细化的工艺流程都难不倒他们,何况像修长城这样的粗放型石材加工方式,则完全不会难倒古人的。因此,我们有足够理由可以相信,古代典籍的记载是可信的,不是空穴来风。
三、楚长城修筑方法
在对楚长城的“土龙”及石墙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在修筑楚长城时,古代的人们主要用了三种方法。一是采用夯土修筑法。用黄土或红土等粘性土堆积起来,用木制的杵或石块来夯实,木杵窝不大于三到五公分,而石杵窝则有拳头大小,一般存在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土龙之中;二是采用石砌干垒的方法。每个天然石块都有两到三个平面,小的石块略加敲打即可,大的石块则用“火烧水激”的办法来处理,符合史书所说的“积薪一炬石为坼,锤凿既加如削腐”。古人把薪柴堆积于石头周围,用火点燃,待烧到一定程度
时,用冷水或醋浇激,石头因热胀冷缩而炸裂,石块变小并形成更多平面即可使用。三是土石混用。即使是在土龙的遗址上,内核是夯土层,外沿也包有石块。以石块为外沿,可以防止雨水冲刷和人为破坏。
而在“土龙”内部,土与石的结合也是密不可分的。碎石夹杂在“土龙”中的城段也屡见不鲜。这也是就地取材时所采取的措施。较大的城墙里外砌石,中间填入碎石与土的混合物,夯实以后颇为坚固,也使上部城道平坦易行。而外部所砌石墙则更好地保护了城墙,使之具有耐久性、坚固性。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事实也证明,石墙比“土龙”会更长久地留存在历史长河中。在古代没有砖的情况下,土和石是人类最早的墙体建筑材料,在保安镇北椅子圈段,蜿蜒曲折的土龙到了沟壑地方,就会有石砌墙体出现,石块略经人工粗糙打凿,就变成了楚长城的一部分。而在歪头山段,有许多石块为自然形状,因为年湮代久风雨剥蚀的关系,石块在城墙的挤压下显出粉碎性趋势。在这里,有土的地方就用夯土,没有土的地方就用的是石块,石墙与土龙间而有之,充分体现了楚长城修筑用材的多样性。
四、结论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然而长期以来,楚长城只存在于文献中。人们对楚长城雾里看花,越发使楚长城富有神秘性。河南省对楚长城的认定,为研究楚长城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同时引导人们对楚长城的建筑形式和修筑方法也有了更多的研究。
笔者认为,楚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楚长城遗迹中不仅包含有“土龙”,同时石墙也是楚长城的一部分。“土龙”是筋肉,石块是骨是甲;同时它又是连接“土龙”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如果把石砌墙体排除在楚长城之外,则“土龙”就变成了被斩成几截的蚯蚓,楚长城也就不存在了。
参考书目:
《史
记》
汉 司马迁
《括
地
志》
唐 李 泰
《褒谷古迹辑略》
清 罗秀书
《回 望 勾 吴
》
中央10套
网络资料
(此文刊登在《中国长城博物馆》杂志2014年第二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