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方今报》介绍董中峰与河南楚长城

(2014-11-14 06:18:58)
标签:

河南

楚长城

董中峰

东方今报

郑州

分类: 人物、历史、地理

              董中峰与最古长城的半世情缘
                     2014-11-13  来源: 《东方今报》(郑州)

 

  44年前,叶县少年董中峰巧遇两个楚长城寻找者。19年前,壮年董中峰开始在自己的家乡探寻楚长城遗址。7年前,他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全国优秀长城保护员”。

  “董中峰牵出楚长城,楚长城连着董中峰”。专业文物保护者的评语,道出了董中峰与中国最古长城的不解之缘。

 

《东方今报》介绍董中峰与河南楚长城

                    《东方今报》记者  奚春山/文  邱琦/图

 

  44年前的寻找

  11月4日下午,河南省叶县科技局的副局长董中峰,在东方今报记者的陪同下,回到了他的老家—叶县常村乡常村。

  在今年7月新立的楚长城—叶县常村段石碑前,董中峰停下了脚步,开始讲述自己和楚长城的缘分。

  1970年春天,还上初中的董中峰,在村里的石井旁,碰到了两个穿“四个兜”的干部。他就好奇地发问:你们来找什么呀?其中一个戴眼镜的说,找楚长城。

  说者无意,但少年董中峰的心灵却刻下深深的烙印。第二天他抽空上山去转,仅发现山上有石墙,有土岭,没有发现用砖垒起来的长城,“那时候对长城的印象,来自中学语文课本的描述,觉得长城肯定是用砖垒起来的”。

  1971年10月,初中毕业后的董中峰参了军。在部队里,读完范文澜编著的《中国通史》后的他,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家乡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

  1976年董中峰转业回到家乡,一有空他就到山上转悠。山上有以前当地百姓躲避土匪的石寨子,可就是没有像万里长城那样的长城,连一块砖都难找到。

  1981年,他考上了许昌师专,在学习期间,他查阅了大量有关楚长城的文史资料,可是都没有详细记载,他对叶县有楚长城的看法产生了怀疑。

  大专毕业后的董中峰,先后在县委宣传部、统战部、基层乡镇工作。但他还是利用工作之余,集中精力从事叶公和楚长城有关历史的研究工作,参与编写了《叶县百年》、《叶公研究文集》等书。

 

  举债包山“护长城”

  1995年春,董中峰骑自行车从叶县旧县乡出发,直奔西南方向。

  走了十八里路,什么也没有发现。当他向西南歪头山方向遥望时,忽然眼前一亮:山体上连绵不断、隐约可见的土梁会不会就是楚长城呢?之后,他利用4天时间,跑遍了海拔620米的歪头山的沟沟坎坎,尤其是对村上老人所说的石寨子进行了认真研究。

  这时的他,已经隐约感觉到:这些一定和楚长城有联系。

  根据史书记载,楚国修筑长城的原则是“有土之处,筑土为城;无土之处,垒石为固”,所以,楚国修的长城,有土长城、石长城。眼前的石寨子,很多石块已经风化,但仍显出一些痕迹。

  根据专家论断,宋代以后的城墙一般宽50厘米,春秋战国时期是60~72厘米,而这里的墙宽多为67厘米左右;寨子里有很多兵营的墙基并呈“品”字形分布,还有烽火台。

  思索了所有这些联系后,他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苦苦寻找、求证的楚长城吗?

  回到县城后,他立即向叶县文化局汇报,可是仅凭这些证据,很难让人们信服。

  “那么多的史书说叶县有楚长城,我感觉总不能全是错的吧!”董中峰没有对自己的发现、研究失去信心,反而是铁了心要弄个究竟。

  1995年,叶县为绿化荒山,在全县开展了荒山拍卖,这下可急坏了董中峰。

  董中峰说,家乡的荒山若拍卖给别人,他苦寻多年的楚长城一定会遭到破坏,但承包荒山至少需要2万元,当时他的工资不到200元,妻子下岗,两个女儿都在上学,承包荒山又谈何容易?

  董中峰先做妻子的工作,可她说什么也不同意,回去又跟老父亲商量,父亲一听就坚决反对。

  做不通父亲的工作,董中峰就央托在常村乡政府工作的弟弟董中庆一起做父亲的工作,最终还是“骗得”了父亲的同意。

  为了凑承包费,生性倔强的董中峰还不得不四处借钱。

  董中峰承包歪头山后,父亲成了看护员,可是山头面积太大,村民们对城墙遗址的破坏仍然很严重。

  2004年春,董中峰向县政协提交了一份要求保护楚长城的提案,引起了叶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

 

  为楚长城验明正身

  到底叶县的城墙遗址是不是楚长城,叶县请来了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的王龙正教授。

  考察中,王教授找到了更多楚长城的城墙,还发现了烽火台1座,兵营遗址13处,蓄水池3座,古井1口,基本确定此处就是楚长城遗址。

  得到专家认证后,董中峰的干劲更足了,主动担当起楚长城的义务保护员。由于在县城工作,距楚长城遗址有三四十公里,每到周末,他都会骑着自行车到歪头山,一方面向当地群众宣传《文物保护法》,宣传楚长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亲自登山巡护,对修房盖庙搬运石头者予以劝阻。

  2005年,50岁的董中峰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楚长城需要更多人来关心爱护。他发现互联网的宣传功效比较强,也很方便,于是就花钱购置了电脑和数码相机,在网上建立了一个宣传保护叶县楚长城的网页。而他撰写的《长城之父在叶县》、《叶县楚长城亟待保护》等文章,发表在大河论坛、新浪网、凤凰网以及中州论坛等网站后,均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董中峰在网络上对楚长城一系列的推介,也引起了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长城研究会会长成大林的注意。

  2007年4月10日,成大林一行来到叶县考察楚长城,徒步行程50多公里,对叶县楚长城西起歪头山、东至辛店乡的老寨山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当时的成大林称,起初他看到董中峰在网上贴的照片,以为是炒作的,来叶县真正的目的是找否定楚长城在叶县的证据,想不到反而更加认定了叶县楚长城。

  2007年6月,董中峰在叶县文化部门推荐下,走进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表彰大会,成为全国15名长城保护员中唯一一名楚长城保护者。

  叶县文化局主管文物保护的副局长贾志功,以“董中峰牵出楚长城,楚长城连着董中峰”来评价这位老朋友。他说,19年前, 董中峰就提出了河南楚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在历经十几年努力后,终于在2012年6月5日,盼来了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河南省长城认定的批复》。

  而近20年来,董中峰已经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文字资料、2万多张珍贵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