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的古村
河防口
2014年11月11日
来源:北京日报
于书文
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背靠蜿蜒雄伟的北斗峰长城,西南侧紧临雁栖湖,连绵的燕山在这里戛然而止,成为平原与山区的分界。111国道穿村而过,通过长城关口直通塞外。河防口即是怀柔区怀北镇的一个大村,也是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
长城脚下的古村古风仍在,古韵犹存。北斗峰的烟云掩映了秦时明月,夹扁楼的夜空璀璨着岁月星辰。这里有河防城堡、古寺神祠,吏隐石刻、贡元宅第,每一处遗存都刻写着沧桑的历史,每一片砖瓦都记载着古村的神奇。
口里第一村
为了挖掘整理古村文化,我和同事们一起,在河防口村查资料,与老人座谈,现场察看,觅迹寻踪,踏勘古村的历史风貌。
《怀柔县志》记载:“河防口,明初建村,明永乐年间建关并建城堡一座。”据说村内城堡原有匾额一块,有“河防”两个阴刻大字。当时城堡主要用以屯兵,属蓟镇石塘路管辖。有了城堡便有了村子。当年堡内有三街六巷,北高南低,户数虽不多,但十分规整。可惜古城堡早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相继倒塌,后被逐渐拆毁。
今年,河防口村复建了一段古城堡。站在古堡的城门前,抚今追昔,寻踪觅迹,岁月遗撒的斑斑痕迹,都随着城墙上的一砖一石铺展在眼前。
河防口村南距怀柔城13.2公里,从这里向北出关,就是塞外山区了,所以被称为“口里第一村”。村里84岁的老人马德全告诉我们,河防口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村民的姓氏以李、刘、王、高、黄、孙、马为主,据传先祖大都由山东搬迁至此,还有些户由山西大槐树移民而来,因年代已久,已无从查考。自己推算,大约已经在村里繁衍了十二三代。现在全村已有900多户,1500口人。
几百年来,村民勤劳朴实,和谐相处,相互帮衬,形成了特有的古韵民风,也出了不少能人和手艺人,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考中贡生的刘庆堂就是河防口村人。刘庆堂18岁时考中“秀才”,20岁时晋升为“廪膳生员”,考取“贡生”后,到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有了贡生的资格,就可以出任官职。刘庆堂曾被任命为管理县学的正教官“教谕”。他一生留下了大量诗作,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是一百多年前的社会风景画、民俗画。
怀柔一代名儒刘庆堂的故居,已经按原来的样子修好了,现在成了刘庆堂纪念馆。高门楼、两进院,绿树掩映,古色古香。我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到刘庆堂的生平,还可以了解古村的历史。
离开刘庆堂故居,回眸一望,古堡城门上“河防口”三个大字熠熠生辉。
长城外 古道边
一道长城,分出了关内关外。
河防口是万里长城的一处重要关口,处在京北著名的南北交通“茶马古道”的南段,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过去,关外的人常常称关内为“口里”,关内的人们也就自然称关外为“口外”,这些说法的起因便源于河防口古关口。
作为“茶马古道”的一部分,这里是古代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贸易通商的重要通道。我们在村北龙扒峪张家房茬边上看到了古道遗迹。村里人说,过去由于村子紧临古道,村里常开的车马店就有十余家。这条“茶马古道”南起河防口长城关口,经燕山山脉沟谷地带,北去大阁,穿过坝上草原,到达多伦。明代以来“俺答纳款,马市互易,边疆无警,畿辅晏然”,茶马古道互市贸易促进了长城内外农、牧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结束了内外对峙和分合无常的局面,也促进了长城一带自身的发展。
岁月如歌,沧海桑田。如今,古道已经变成了现代化的交通要道,高架桥飞峙于北斗峰长城脚下的山岭之间,雄关漫道,气势非凡。我们在国道旁见到了关口遗址,黑色大理石上刻有“河防口”三个大字。这里河道狭窄,关口两端为长城敌楼,过去两楼之间曾建有天桥,供守关士兵通行。明代《三镇边务总要》记载:“河防口通大川,正关河口并东西两山墩空,俱冲。”可见此关口为通衢古道,山川秀美,形势险要。
关口附近的石崖上面,曾留有“吏隐”石刻,文字端庄精美,不知为哪个朝代文人所题,可惜因为修路,石刻被砌在护坡内。《怀柔县志》记载,1933年9月,爱国将领吉鸿昌、方振武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就是沿着这条“茶马古道”于河防口等处入关,马蹄声碎,旌旗招展,所到之处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之后,同盟军在怀柔县城文庙誓师,点燃了抗日烽火。
夹扁楼
“山海居庸千里长,前朝于此重边防。”这是清初诗人潘其灿在游历河防口长城后写下的诗句,诗中不仅写出此处长城的险要,还特地指出长城重要的历史作用。名因诗而显,河防口长城的名气遂广为流传。
河防口长城位于雁栖湖以北2.5公里的崇山峻岭之巅,东、西走向。北有悬崖为屏,南以峭壁为依,东连大水峪关、西接亓连关。楼台林立,关隘扼守,水陆要冲。史料记载明代永乐年间建关,属蓟镇石塘路管辖。这一带长城据考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所建,是在北齐长城基础上修建而成,自古就为兵家所注目。
河防口长城最著名的敌楼叫做夹扁楼,它是长城建筑史上的精品,很有特色。秋日的一天,我们登上了夹扁楼长城。
夹扁楼由于在山顶上受地形所限,只好建成狭窄的长方形,像个火柴盒,故称“夹扁”。我们在敌楼内观察,像个“三居室”,南北为长边,开三个箭窗,短边为两个,这样的形状构造在万里长城的建筑中属于独一无二。敌楼四墙紧挨悬崖,巍然独峙,壮丽无比。据说修建夹扁楼时搭不了脚手架,工匠们就在敌楼里面一点点砌筑起来。上下二层,南北相通。去顶层没有楼梯,只在东南拐角处留有脚窝儿,以供攀爬。据村里82岁的李世明老人介绍,小时候他和小伙伴常到那里玩,曾见过城墙根立着一块青紫色的石碑,不是当地石材。碑高2米,不厚,无座。碑文上字迹清晰。只是因为年龄小,识字少,依稀记得上面有“斩杀六员军将”、“大将蒙恬悼”等字样。史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征讨匈奴,并下诏令,停守北疆,修筑长城。或许这里就是秦长城的遗迹。
夹扁楼以西俗称“鲤鱼背”。只见一处上升段的山体犹如鱼背裸露出来,顶部长3米左右,宽度狭窄,且表面光滑。两边地势险要,谷深千仞,望不到底,我们走在上面,小心翼翼地俯下身子,手脚并用才可通过。由于山势险峻无城可固,古长城便与奇险的地貌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构筑了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牢固屏障。这里便是河防口——慕田峪段长城中最险要的一处。
从这里向东北眺望,山峦之巅就是北斗峰和玉皇顶,那里的长城上有北齐的石墙、明代以来的砖墙,在奇峰异石,崇山峻岭的山脊上随形就势,绵延盘桓,风骨依然。
2013年,全长3553米的河防口明长城修缮工程经过一年半的修复宣告竣工。为了满足游人观览长城的意愿,修缮后的古长城北侧,新建了一条长400米的木栈道。这条栈道就位于夹扁楼东段37号至39号敌楼之间,离长城最近处只有两米,设有观景台和观景亭,方便游客登高远眺。
老梨树沟的红肖梨
河防口产梨。河防口的红肖梨早在明代就已经成为皇家贡品,村里的果园至今还生长着200年以上的红肖梨树500多棵,可谓风雨沧桑,声名远扬。
我们在村西南老梨树沟内盘桓。近几年,来这里休闲采摘的游人日渐增多,其名气也随之越来越大。在这条沟内,我们见到了那些已有数百年树龄的老梨树。令我们惊异的是,这些老梨树竟毫无龙钟之态,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以硕大的冠盖,尽显蓬勃的生机与风采。
在老梨树下,我们听果农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明隆庆三年,官府始修河防口关,从山东征用民工前往筑城。时逢烈日天旱,不少人得了热病。有一青年男子名叫肖魁,听人讲北山谷中有仙树,果实清凉可解热毒,为救治身患热病的工友便上山采果,路上从群狼口中救下了一只受伤的小鹿。恰巧小鹿为仙女红桃所养,仙女被青年的勇敢善良感动,于是把即将成熟的仙果赠予青年以救众人。后来,王母震怒,将仙女打落凡间。肖魁知情后寻她而去,自此再无音讯。而昔日众人分食的仙果种子却意外地在此地生根发芽,遍地繁衍。从此人们便称它为“红肖梨”,以纪念红桃和肖魁二人。
这个美丽的传说让我们知道了红肖梨的来历。“正月糖梨二月肖”,梨被称作百果之宗,河防口的梨因鲜嫩多汁甘甜适宜的口感,广为人所乐道。梨的品质好,自然与当地的气候、光照、土壤等因素有关。还有一条,就是储存得好,河防口的梨收获后最长可以保存至次年五月。半年多的时间,梨的外形光鲜口感不变,到底采用了哪些独到的招数呢?
其实,谜底很简单,就是窖藏。窖是梨的家,河防口的梨窖有特点、有意思,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李世明老人曾当过队长,他说,年轻时,因为河防口的梨好,储存得又好,收梨时总是评为一等。时间长了,也有人不服气。收购员就把“告状”的梨农叫到一起,让他们把自己的梨挑最好的拿来,当场验货。于是5枚红肖梨放在桌上,每一枚下面都压着纸条,写着送梨人的名字,屋子锁好。第二天大家早早来看结果。只见切开的梨还在那摆着,没有人动过,可梨茬的样子却大不一样,有蔫的,有变色的,还有腐烂的,唯有一枚梨切开的茬口洁白如雪,晶莹鲜嫩,就像刚刚切开的一样。这枚梨的产地就是河防口。没什么说的,河防口的梨好,大家心服口服。
后来这件事渐渐被人演绎为“京城红肖梨擂台赛”,场面、过程、细节都被说得十分夸张。
老梨树沟的梨树有故事、有看头,它们和枝头上鲜艳的红肖梨一起构成了河防口古村的一道风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