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宝地”——额尔敦敖包

(2014-10-22 21:18:58)
标签:

内蒙古

锡林浩特市

额尔敦敖包

贝子庙

旅游

分类: 旅游、风光、民俗、传统文化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宝地”——额尔敦敖包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宝地”——额尔敦敖包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宝地”——额尔敦敖包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宝地”——额尔敦敖包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宝地”——额尔敦敖包

~~~~~~~~~~~~~~~~~~~~~~~~~~~~~~~~~~~~~~~~~~~~~~~~~~~~~~~~~~~~~~~~~~~~~

资料:
                                                     额尔敦敖包

                                                 来源:锡林浩特新闻网    
                        ------------------------------------------------------------
  

  额尔敦敖包座落在锡林浩特市区北端。“额尔敦”蒙古语,译为“宝”,“敖包”译为“堆子”,额尔敦敖包可译为“宝山”或“宝地”。

  关于敖包的由来,草原上有着许许多多的说法。一种解释说,敖包最早是用来祭祀祖先的。草原蒙古民族的葬礼多采取野葬,又叫天葬。蒙古人在亲人去世后,用毡子将尸体裹住,按照喇嘛指示的方向,用牛车拉上尸体在草原上奔跑,尸体掉落的地方被认为是亲人安葬之地。为便于以后祭奠亲人,在送葬时要带上母骆驼和小骆驼。在尸体掉落之地将小骆驼的腿割破,让血流到该处。次年,再带着母骆驼和小骆驼来寻找。因骆驼嗅觉,闻到遗留的血腥味便起哀鸣,由此可以判定亲人安葬的确切位置。这时,人们在上面放一些石头做标记,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敖包。

  随着时代的变迁,敖包的内涵逐渐丰富,形式也多样起来。最初只有一个代表保护神的敖包,后来演变成三个敖包:中间较大的代表天神,右侧代表地神,左侧代表先祖,七个敖包即代表七个卡尔格佛,十三个敖包即供奉十三个勇士。

  额尔敦敖包始建于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由十三个敖包组成。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73年建起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2002年纪念碑迁至到烈士陵园。经过近两年的规划建设,重新恢复了额尔敦敖包。中间大敖包后还有一个水祭坛,祭坛中的黑白日月图寓意与日月同辉。中间的大敖包为佛祖敖包,也是原阿巴哈纳尔旗敖包;左边的第一个敖包是贝子庙朝克沁主殿敖包;右边第一、二个是贝子庙敖包,剩下九个敖包分别是原阿巴哈纳尔旗所辖9个佐的敖包。

  额尔敦敖包已有二百多年的祭祀历史,传统祭祀日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目前,每年以祭祀额尔敦敖包为序幕的游牧文化节已作为我市的一种节庆品牌得以推广。

  祭敖包时,首先点燃香火,同时将祭品献于祭坛之上。然后,要顺时针绕敖包三圈,(既可以绕十三个敖包,也可绕主敖包。)每每走到主敖包正面,都要停顿下来许一个愿。绕三圈后,把哈达系在敖包的围绳上,然后到祭坛右侧,喝奶酒、吃奶食。喝酒时,要用无名手指沾酒,敬天,敬地,敬祖先,然后将酒喝下或轻洒大地。吃奶食时,要将第一口敬献敖包,剩下的自己吃掉。

  祭祀结束后,还要举行规模不等的那达慕,主要项目是赛马和摔跤,利用这个机会人们可以互相交流生活经验,男女青年可以交流感情,传递信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