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小梅:大器晚成的父亲高旺

(2014-10-16 08:16:58)
标签:

高旺

内蒙古清水河

内蒙长城

高小梅

杂谈

分类: 人物、历史、地理


                                     大器晚成的父亲

                                来源:正北方网      作者:高小梅

高小梅:大器晚成的父亲高旺


    我的父亲高旺,1935年出生于清水河县五良太乡杨树峁村窑洞的土炕上,因爷爷辈三个弟兄中只有爷爷娶过妻子,父亲的诞生,为全家人带来了欣喜。可在那战乱频仍,缺衣少药的农村,父亲未满3岁,奶奶就过早地去世了。白天,其他人下地干活了,父亲被裹在羊皮袄里,由久病的大伯熬稀粥拌面糊糊喂养,饥一顿,饱一顿,备尝人世间的艰辛。
    父亲15岁那年,老天爷不下雨,家乡的庄稼颗粒无收,父亲与爷爷相依为命,吃了一冬天冻山药。等到春天青黄不接时,能吃的粮食再也找不到了,挖苦菜、摘榆树叶,直吃得腿脚发软。再不想出路,就有饿死的可能。爷爷打听到后山(大青山以北地区)年景好,可以吃上莜面填饱肚子,便挑上行李,背上水壶,步行1个多月,投奔达茂旗的二舅家寻活路。
    20世纪70年代,我家人口多,日子过得紧巴。一到冬天,每日午餐都是母亲做的米饭烩酸菜,我都吃腻了。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见锅灶上放着米饭、酸菜,便大哭大叫:“又是米饭烩酸菜,我才不吃哩!”父亲已盘腿坐在炕上,正准备吃饭,见我这样哭闹,先是不吱声,静静看着我,待我停止吵闹,才把我叫到炕沿儿边,一边爱抚地抚摸着我的头,一边说:“你们现在赶上好时候了,能吃饱肚子,穿上衣服。爸爸小时候,那个饿呀,至今想起来,还直咽口水……”于是,一句句他小时候没吃没穿受尽煎熬的话娓娓道来,直到我破涕为笑,端上饭碗,他才离开饭桌。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为父亲写的题词。父亲幼年丧母,中年遇“文革”,4根肋骨被打断,晚年为长城事业积劳成疾患前列腺癌。
    父亲原是五良太乡信用社会计,因为热爱写作,其作品常被报刊和电台等媒体采用。1972年,父亲经领导推荐,被调到清水河县广播站当了编辑、记者,由业余通讯员变为新闻单位的工作人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有使不完的劲儿,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春节期间,人们都沉浸于走亲访友的热闹气氛中,他却身披大皮袄,蹲在冰冷的小凉房写稿子、改稿子,一篇稿子往往要反复修改十几遍,直到自己感到满意为止。
    寒冬,住在土窑洞的我们感到异常寒冷。早晨4点钟,天还黑乎乎的,为了赶写文章,父亲摸黑起床,穿上母亲缝制的棉袄棉裤后,轻手轻脚地下地扭亮台灯,开始写作了。我们那时睡在暖暖的土炕上,偶尔睁眼抬头,见父亲的后背正对着我们,透过昏暗的灯光,只见他或冥思苦想或奋笔疾书。早晨6时3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和7时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是他每日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即使被癌症折磨得瘫痪在床,也是每日早晨打开收音机,收听国内外重大新闻。他常说:“搞新闻的,不了解国家政策和国内外大事是不行的。”
    父亲在广播站新的工作岗位上,有使不完的劲儿。他经常深入基层进行采访,短短几年时间,他走遍了清水河县的山山水水,沟沟峁峁,全县14个乡镇、130多个行政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假期,他常常带着我下乡采访,从县城到乡政府有公路可坐汽车,可从乡政府下农村,不管多远,都是步行。父亲为了丰富广播新闻的内容,肩头总是扛着20多斤重的录音机,翻山越岭,行走在沟壑纵横的山间。步行不多远,我就看见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滚落下来。到了基层,父亲从不摆记者的架子,与农民同吃同住。在农家的土炕上,与农民聊天,一聊就是半宿。农民进城,总要到我家串个门,吃顿饭。他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新闻素材也就同时产生了。
    1988年,经内蒙古高评委核准,自学成才的父亲被破格晋升为新闻高级职称,当时在全区县级农区广播站被评为新闻高级职称的只有他一人。
    1981年,由父亲倡导的长城地区旗县广播电视协作会正式成立了,他担任会长,组织沿长城8省区100多个旗县广播台(站)加入协作会。
    1990年,父亲主编的《中国县级广播界人物》一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内文搜集了全国旗(县)级广播、报纸等先进人物,是一部很有创新意识的书,时任中国记协主席的吴冷西题词祝贺,以后又陆续出版了第二集、第三集。这是他辛勤耕耘的收获,是他人生百花园中的硕果,是“大器晚成”的真实写照。

    考察长城
    父亲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不论是小时候割草,或者是当记者采访,他总要爬上高高的烽火台,登上古老的长城敌楼,看个究竟。从20世纪70年代初,他便开始学习研究,写有关长城的文章。这些介绍长城知识的文章在报刊、电台发表播出后,深受读者和听众的喜爱。
    父亲还对中国的长城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一般人认为中国古长城是指明代长城由山海关至嘉峪关,全长1万里,而父亲所要考察的是中国长城是从周代至明代的长城,这些长城连接在一起有10万里,是山海关至嘉峪关长城的10倍,是开拓性的创举。
    为了考察,他变卖了爷爷留下的老房子和家产,购买了一架照相机,他背着简单的行装,踏上了自费徒步考察历代长城的艰难之路。
    在我小时候,常记得父亲时常不着家,只有母亲和我们姐弟4人相伴。过十天半月,家里就邮来一个白布包裹,好奇的我打开看是什么稀罕物时,里面竟然全是书和各种复印资料,还有就是一叠厚厚的信纸,上面有父亲的亲笔信,母亲因不认识字,常让我们念给她听:“小梅妈:离家已半月有余,十分想念你们,由清水河经山西平鲁、偏关、宁武考察长城,一路还算顺利,下一步准备到代县雁门关……”
    一个月后,父亲风尘仆仆赶回家,肩上挎着、手里提着3个提包,我和弟弟趁父亲吃完饭睡觉的功夫,赶紧打开提包,看里面有何食品,可是3个提包从顶翻到底,也没有一块糖或一包饼干之类的东西,父亲把攒下的工资全部用于购买长城书籍、资料了,很少给我们买些糖果之类的“好吃的”。记得当时弟弟一看没有吃喝东西,立即泄气地返身玩儿去了,我却被那些颜色鲜艳的长城图片吸引住了,坐在炕沿边,一页页翻下去,对长城的兴趣也由此萌发了。
    父亲先后对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宁夏、甘肃的中国历代长城进行了认真考察。由于路费缺乏,尽管各方面给予支持,但他几乎是一路考察,一路乞讨。在考察过程中,他依靠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长城沿线的9个省区都印上了他的足迹。20年来,他行程4万公里搜集中国历代长城的翔实资料约1000多万字,拍摄了1万多张黑白和彩色照片。
    在考察过程中,父亲以史话、游记、故事、散文等形式,写了近百篇文章,发表在区内外报纸、电台、杂志上,深受读者欢迎。《内蒙古大辞典》的长城辞条即由父亲撰文。河北少儿出版社的《长城故事传说》中选了父亲写的长城故事6篇,是该书选用作品最多的一个作者。199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内蒙古长城史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博览长城风采》、《长城访古万里行》,以后,陆续又出版了其主编的《中国历代长城诗大全》(上、下)、《长城烽火》(上、下)、《罗哲文长城文集》,累计出版了12本专著,有些学术成果填补了我区长城史研究的空白,为文物、旅游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清水河老牛湾和山西万家寨旅游景点开发的课题研究,曾获内蒙古社科基金;《内蒙古史话》获社科图书三等奖。由他主编中英文对照的大16开本《万里长城》杂志,是国内唯一以长城文化为内容的刊物,将伟大的古老长城介绍到国外,让世界更多的人更加详细地了解长城,认识长城。上世纪90年代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城百科全书》收录了父亲的长城研究专著辞条,区内外许多有关长城学术、旅游地理文化方面的著作也引用了他的研究成果,位于北京八达岭的中国长城博物馆早在1992年就收藏了他的长城专著。
    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长城学会成立,父亲出任秘书长,经过代表大会选举,父亲担任学会常务副会长。在他主持下,自治区长城学会创办了《万里长城》杂志和内蒙古旅游公司,父亲任主编和总经理。
    1997年,父亲因积劳成疾,患上不治之症,入住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躺在病床上还念念不忘工作。出院后,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一边吃药、打针,一边伏案埋头写作,为北京一家出版社撰写《长城访古西北行》、《太行山长城访古行》、收集整理了《内蒙古长城荟萃》、《长城歌曲》、《内蒙古旅游传说故事》,可惜由于经费短缺,直到去世也未出版,成了他未了的心愿。
    1999年8月,父亲,这位从长城脚下走出来的汉子永远离开了我们,按照他的遗愿,遗体安葬在故乡的烽火台下,与他钟爱一生的长城相伴。
    时至今日,每每想起勤奋好学、奋发有为的父亲,我便会不由得感
叹自己碌碌无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