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董耀会:再新建两道长城把“长城”圈起来? 呵呵,保护长城挺难的

(2014-08-31 19:05:20)
标签:

燕赵讲坛

董耀会

长城保护

长城保护基金

文化

分类: 长城活动、长城报道、长城评论

董耀会:再新建两道长城把“长城”圈起来? <wbr>呵呵,保护长城挺难的

     再建两道城把“长城”圈起来? 呵呵,保护长城挺难的

                     2014-08-28  来源:燕赵晚报  记者:崔虹

 

    8月23日,董耀会做客燕赵讲坛,向市民呈现了一个许多人都不知道的长城。

    9月1日,将在人民大会堂成立长城保护基金。之后,将在全国推广长城保护员制度,使得每一处的长城都有人监管。

 

    长城是个纵深防御体系

    长城是一个线性的、绵延的防御体系。这样的防御体系,很多人可能认为它是一道墙。其实,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墙,它还是一种军事防御体系。

    作为军事防御体系,长城有很多纵深的延伸。比如八达岭,八达岭的外边有岔道城,岔道城的外边还有宣化、张家口外长城。即便是岔道城被攻破了还有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再往南有一个上关,上关往南是居庸关,再往南是南口,这就是具有纵深的防御体系。所以说,长城是中国古代以军事防御为目的,由绵延的一道或多道墙体配套的一些关隘、城堡所构成的一个防御体系,也包括传递军事信息的烽燧和驿站。

 

    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呢?我们知道,人类文明有三大要素:生存、发展和传承、构建秩序。而修建长城首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就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其实修建长城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只有修建了长城,才能限制农耕跟游牧这样的冲突。这就使得绝大部分的时候,农民在长城的里边种地,牧民在长城的外边放牧,然后通过长城的成千上万的关口进行贸易。在贸易过程当中,朝廷要收税,这就构建起了农牧这两种不同的经济类型和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族群生产生活的有序化。

    长城真正起作用的是规范和调整农耕和农牧两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的生活族群的冲突。所以,长城这样一个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的三大要素紧紧相扣,息息相关,所以说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只有中国有这么一道长城

    中国有着非常独特的地理环境,东面、南面是海,在古代,跨越大洋来威胁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基本没有,虽然到明代有一些倭寇、海盗,但只是对局部地区进行抢掠。西面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喜马拉雅山,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北边虽然有一些沙漠不可逾越,但是在沙漠之间,广阔的草原没有完全的天然屏障进行南北阻隔。由此看来,我们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发展起来的这片沃土只有北边存在着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把北边农耕和游牧不同的民族之间碰撞与融合问题解决了的话,才能得以发展,这也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数千年中华民族历史没有中断的一个根本的保障。所以说,长城就是在这个区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我们不断发展壮大的民族文化就是在农牧交错地带在长城地区所完成的。

 

    保护长城特别困难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在保护方面也有它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就是长城的保护特别困难。

    长城作为一个大地性的文物,陈设在大半个中国,不能像其他文物那样封闭的看管起来。我们不可能再建两道长城,把现有的长城封闭的圈起来,长城也不可能像其他器物那样收藏起来。所以,必须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充分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才能保护长城,

    大家都认为长城是中国的一个标志,是中国的一个符号。1961年,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宝单位,山海关、八达岭、嘉峪关都位列其中。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长城保护条例》,第一次提出国家对长城施行全面保护,因为只有全面保护,才是保护长城的整体,而不仅仅是保护几个标志、几个段落。但这样的全面保护谈何容易?长城依然被损坏得比较严重。

    十几年前,我们在抚宁选了18个长城保护员,他们都是生活在长城脚下的农民。然后,由县财政每年给他们一定补助。长城保护员需要不断巡视长城,发现哪里有危险了,及时告诉文物部门,文物部门就马上进行抢修,使得长城处于一个有人监管的状态。9月1日,我们将在人民大会堂成立长城保护基金,之后,将在全国把长城保护员的制度推广开来,使得每一处的长城都有人在监管。

 

    第一个修建长城的是楚国

    按现在的历史文献记载,第一个修建长城的国家是春秋时期的楚国。楚长城在河南的南阳、平顶山、驻马店、信阳这条线上,主体是伏牛山、桐柏山。

    作为一个南部的边缘国家,向北发展是楚国一个特别大的诉求。由于楚国向北发展的这种势头,已经危及到了中原一些诸侯国的利益,所以,齐国就开始组织力量去打击楚国向北发展。

    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656年,齐国的人打到楚国长城脚下的时候,楚国派一个将军出城谈判,说如果齐国以德服人,楚国不会反对,但如果以武力威胁,楚国将以方城为城,汉水为池,齐国根本就打不进来。由于这样的一个谈判,这场战争最后没有打,齐国就撤兵了,楚国也保证了不再向北发展。

    以后还有很多的冲突,有的时候是攻至方城下,有的时候是攻入方城,就是最早的长城。楚国呢?继续向北受到了强大的阻扼之后,又开始寻求向东和向南发展,同时又要保住它已经获得的南阳盆地这个鱼米之乡。于是,它在伏牛山、桐柏山修建了长城以后,把南阳盆地保护了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修建长城的最早的一个诸侯国。

 

    “孟姜女哭长城”符合民意

    提起长城,一般都会联想到两个人,一个是秦始皇修长城,一个是孟姜女哭长城。

其实在早期,孟姜女和长城没有关系,因为她的丈夫叫杞良,早期的文献中称其为“杞良妻”。齐国有一个大将叫杞良,他战死在外面,他的灵柩运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在郊外迎灵,没有哭。这时候,齐王也来了,他想在郊外祭奠一下杞良将军。他的妻子坚决不同意,说按照朝廷的礼仪,应该是亡灵归家之后人们才能祭奠,不能在郊外祭奠,要不就成孤魂野鬼了。因为他妻子的不同意,所以在将亡灵运回家之后,齐王才去进行祭奠。这是最早的关于孟姜女的故事,和长城没有任何关系。

    事情发展到汉代,丈夫死了之后,如果女人连哭都不哭,肯定是有问题的,这不符合伦理纲常。后来哭就流行起来,而且这哭是大哭特哭。后来发展到唐朝末年的时候,政治昏庸、社会混乱、经济凋敝。在这样一个时期,大家对皇帝心怀怨恨,都想骂他,但是怕掉脑袋,于是就指桑骂槐地骂秦始皇。到这个时候孟姜女才和长城发生了联系。这样的一种情况,实际上是民间百姓对暴政反抗的一种表达。这种民间的悲剧传说,就是把哭的力量放大,将哭变成一种最强大的武器,最具有不可抗拒力量的一种反抗。实际上“孟姜女哭长城”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形成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是符合民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