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达岭长城景区“栽树”避雷

(2014-08-20 08:34:51)
标签:

八达岭长城景区

旅游

分类: 长城活动、长城报道、长城评论

                 长城首次采用仿真树避雷
                                  2014-08-20  来源: 京华时报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护最好的一段,更是闻名于世的世界文化遗产。日前,记者从八达岭长城特区了解到,为美化长城景观,保护八达岭长城未开放的敌楼完整性,长城首次使用与本体及两侧景观一致的避雷仿真树作为接闪装置。

 

    南楼7套仿真树已建成

    目前,长城南楼未开放地段已建7套仿真树。长城北楼的5套仿真树也将于今年12月25日完工。

    据八达岭长城特区办事处刘主任称,八达岭长城南八楼到南十六楼半位于八达岭长城南段末未开放地段,地势险要。为了防止雷电对长城南八楼到南十六楼半造成物理损坏及可能造成的人员伤害,八达岭长城特区从去年5月起,使用北京市文物局的专项资金对未开放地段实施避雷工程,其中,保存完整的敌楼安装避雷针。保存不够完整的7处敌楼旁,全部使用仿真树做避雷接闪装置。

    刘主任介绍,仿真树仿照松树的外观做成,远看就像一棵松树,与长城的景观融为一体,每套仿真树的造价在20万元左右。与传统的避雷针相比,仿真树既有美化景观的作用,又能保护文物的完整性。“敌楼不完整的情况下,在敌楼上搭建避雷针,有可能使敌楼坍塌,从而破坏文物。”目前,长城南楼的未开放地段已建7套仿真树。与其情况相同,长城北楼的未开放地段也将建5套仿真树,预计12月25日完工。

 

    景区保护规划已评审

    近年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已对水关长城、残长城、岔道古城、古崖等辖区内的重点文物进行保护。目前,八达岭长城特区已对整个景区的商业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在关城西门外建成了以“北门锁钥”为主题的长城文化广场,使长城200米范围保护区得到根本净化。

    与此同时,2008年就完成编制的《八达岭长城景区文物保护规划》,此前一直没有报批。2012年,八达岭长城特区办事处委托北京建工学院新编制的《八达岭长城景区文物保护规划》,目前已进入评审阶段,今年或将完成审批。届时,八达岭长城特区将加强对景区内文物资源的保护,将对八达岭景区核心区域进行环境保护。

 

    景区监控系统全覆盖

    此外,由于八达岭长城特区地处山区,地形复杂而且覆盖范围较广,这给整个景区安保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此,八达岭长城景区10年前就开始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截至目前,已经有480多个摄像头,覆盖了整个景区,时刻监控整个景区的动向,并建立了现代化指挥中心,通过中心进行指挥,协调相关部门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保障景区和游客安全。同时,公安、城管、工商等部门也已纳入到景区的安全管理工作中。

值得一提的是,八达岭过境路线全线贯通,该路段全长7.2公里,其中2.6公里为地下隧道,是目前北京市单项投资最大的长城文物保护工程。过境线开通后,景区实现了封闭式管理,彻底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车辆穿行八达岭长城的历史,保护了长城文物,也让景区交通更加有序。

 

    对话专家

    八达岭长城暂不能全部开放

    京华时报:八达岭长城未开放地段何时开放?

    董耀会(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目前暂不能将八达岭长城全部开放,远期达到条件后会逐步开放。如果要将八达岭长城全部开放,那么就要延长管理段,包括周边的围栏,管理人员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都需要考虑。我们现在是积极创造开放条件,但开放的第一条件是安全,目前还无法保证游客安全。比如南城修完后,周边都是荒野,如果硬性开放,游客的保护和文物的保护达不到相应的条件和需求。

 

    京华时报:八达岭长城曾在申遗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

    董耀会:与故宫、周口店、泰山不一样,长城在中国持续了2000多年,与国家的渊源意义重大,但是当时没有路线,也没有景观规划,如何确认这么一个庞大的横跨半个中国的工程是文化遗产,在当时还是一个国际性难题。所以最后达成了一个共识,国家文化局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申报。申报后,北京的长城是中国的长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八达岭长城作为整个万里长城的精华和杰出代表来参与申遗。

 

    京华时报: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过程是否存在矛盾?

    董耀会:很多文化遗产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是两种目的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无外乎两种目的,一是将文化遗产给子孙后代传承下去;二是让文化遗产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服务。现在,有些文化遗产的主体过于强调文化遗产的服务功能,忽略了其作为文物的保护,其实这两点应该是一体的。

                                京华时报记者:刘雪玉  实习记者:杨艳萍

~~~~~~~~~~~~~~~~~~~~~~~~~~~~~~~~~~~~~~~~~~~~~~~~~~~~~~~~~~~~~~~~~~~~~~~~

 

             八达岭长城年底避雷设施全覆盖
                               2014年08月20日  北京青年报

  

  今年底,八达岭长城北段未开放区域也将穿上“防雷外衣”,届时整个八达岭长城都将处在避雷设施的防护之下。作为所有长城景点中开放时间最早、保护最好、规模最大、接待游人最多的长城段,现代化的避雷和数字监控设施将能大大减少八达岭长城发生各种意外事故的概率。此外,八达岭特区办事处透露,近期将不会有新增段长城开放。

 

  现状:开放段长城实现全方位监控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西北60多公里的军都山山脉,是军都山层峦叠嶂中的一个狭窄山口,居于20公里关沟的北端制高点。长城依山就势而建,宛若游龙奔腾于群岭之上,气势磅礴,因而享有“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的美誉。

  八达岭长城国保段从南16楼半至北19楼全长共7441米,城台、附墙台及空心敌台37个。游览开放段从南7楼—北12楼共计3741米,包括关城1座,敌楼、敌台19座,烽火台2座。

  整个景区面积40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48米。雷雨天里,如果有游客在八达岭长城上打手机,无异于形成了一个活的避雷针,十分危险。怎样防止游客受到雷击、保护长城本体及周边区域不受雷电损害,多年来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2010年,八达岭特区办率先对北1楼至北12楼的避雷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到2011年,共投入150余万元,完成了南7楼至北12楼开放段长城的直击雷防护和监控避雷工程的安装工程。

  除了技防措施,八达岭长城上还有一支150余人的文物保护管理队伍,他们用“定期检查+重点日查”的工作方式,消除了技防措施的盲点,从文物古迹保护与维修、游人安全、市场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对长城形成了一张全方位多层面的保护网络。

 

  修缮:北部未开放段长城年底覆盖避雷设施

  去年八达岭完成了南8楼至南16楼未开放段长城的避雷和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并首次在长城上采取仿真树防雷措施。

  今年,北13台至北19楼也将“种”上仿真树,并安装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工程预计将于12月25日完工。目前,针对这段长城的修复保护工程方案已报国家文物局审批,有望于近期办理开工手续。

  此外,八达岭长城景区今年还将开展南城应急疏散及消防通道改造工程以及防护栏改造工程。

  “长城的保护和利用处理不好,会有冲突,但是根本上是一致的。”对于已开放段长城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表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是传承给后辈,长城是祖先创造的文化遗存,后人有责任保护好。同时,文化遗产也要为现代社会提供服务,为当代人提供文化享受。但前提是,这种利用必须是合理的、可持续的。

 

  开放:近期暂无新增段开放计划

  目前,八达岭长城的开放长度3741公里。南7楼至南16楼半、北12至北19楼两侧属于国保未开放段长城,常年遭受自然侵蚀和人为损坏,加之年代久远,损毁严重。

  2006年至2010年,历时4年的八达岭长城未开放段16个敌楼、3700米长城段的抢险加固工程完工。

  然而,近年来游客量的大幅增长让古老的长城有些不堪重负。2011年,八达岭长城的游客量达到了800万人次,现有开放段长城已满足不了游人的需求。

  为缓解旅游旺季的接待压力,去年4月至10月,特区办投入800余万元,再次对南8楼至16楼半1245米长城段、9个敌楼、敌台长城保护修缮。

  此前,关于八达岭长城开放面积将增加一倍的传言从未间断,此次修缮完成是否意味着长城增加开放面积即将实现?对此,八达岭特区办相关负责人昨日明确表示,短期内没有新增开放段的计划。

  “未开放段长城周边基本上都是荒山,虽然长城本体的维修已经完成,但安全条件还不成熟,达不到开放的要求。”该特区办负责人解释,这么做主要是出于游客安全的考虑。“我们还将陆续创造安全条件,争取早日可以新增开放段。”

 

  未来:将建监测预警体系

  去年3月,特区办成立了八达岭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计划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对长城文化遗产进行及时预警和保护。同时,还制定了《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八达岭长城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方案设计》,涉及客流量分析、气象监测、空气质量监测(PM2.5)等内容。目前,立项报告已上报国家文物局,等待论证审批。

  2012年,八达岭特区开始制定和完善《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八达岭长城景区文物保护规划》、《八达岭长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目前已完成基础资料搜集整理和实地调研会、文本制作。下一步将完成报批工作。

  有了这些规划,长城的保护不仅仅是本体的7441米长度,覆盖面积将达到70.1平方公里。在这片区域内,除了消防通道外,基本将禁止任何新建项目。“如果是必要的服务设施,也必须依照历史依据,不破坏风貌,经过审批后才可以修建。”

  除了长城本体外,特区办还将对水关长城、残长城、岔道古城、古崖居等辖区内重点文物资源进行卓有成效的保护。

 

  对话

  长城避雷设施首次引入仿真树

  对话人:八达岭特区文物管理科文物修缮项目负责人丁海涛

 

  北青报:为何要安装避雷设施?每年的雷击事故多吗?

  丁海涛:这几年,长城上发生了多起雷击事故,安全隐患的确比较大。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爱探险的驴友不愿意去成熟的开放段长城,就爱爬野长城,全面安装避雷设施可以保护他们的安全。

  北青报:和传统的避雷针相比,仿真树防雷措施有哪些优点?

  丁海涛:功能上都是一样的。避雷针主要安装于完好的城垛、敌楼,而仿真树主要是在坍塌的敌楼、城垛附近安装。仿真树其实是钢结构的避雷针,只是外形看上去像一棵松树,和长城的整体风貌更协调。采用仿真树避雷针是我们的首创。按照现在的文物保护理念,对一些坍塌的敌楼和城垛并不直接修复,而是原状保护,我们便在坍塌城体周围两三米的范围里安装这种仿真树避雷针。不破坏长城整体风貌,这是仿真树式避雷针最大的优势。

  北青报:长城上安装避雷设施有哪些难点?

  丁海涛:八达岭长城地势险要、山高路远,施工材料不能直接运到现场,只能运到附近山脚下,再靠人背、骡子驮等方式,把砖、灰、石头、沙子、水,以及各种管线和机械设备运送到施工现场。而且长城周边地形复杂,地势落差大,挖掘机械无法进入施工现场,许多工作要靠人工来完成,所以进度缓慢。此外,夏季八达岭高温多雨,白天地表最高气温能达到40℃,也给施工带来了一定困难。

  北青报:目前八达岭上的仿真树安装了多少?

  丁海涛:总共要安装12棵,南楼的7棵去年已经安装完毕,北楼5棵将于年底完工。届时7441米长的八达岭长城的避雷设施将全部安装完毕。仿真树和避雷针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成本较高,一棵仿真树要20多万元,所以还是采取避雷针和仿真树结合进行的方式。

 

  背景

  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和杰出代表,是所有长城景点中开放时间最早、保护最好、规模最大、接待游人最多的长城段。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代表中国万里长城接受了联合国颁发的世界文化遗产证书;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迄今为止,八达岭长城景区已接待2亿中外游人和众多世界风云人物,接待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近500位,是首都乃至中国的重要接待场所和对外窗口,成为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桥梁。

  相关新闻

  长城博物馆数字化再现防御情景

  2008年,中国长城博物馆重新改陈布展,新增了600多件代表长城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修筑构建、战争防御方面的文物,免费向中外游人开放。

  改陈后的博物馆采用数字化科技再现了关沟防御体系、炮阵和屯军戍边等大场景,生动地向中外游人讲述了中国万里长城厚重的文化和历史。

  此外,2008年八达岭长城全周影院进行了升级改造,特区办自拍自导了360度大型风光片《万里长城》,充分展现了长城“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雄浑博大的历史风貌。

  中国长城博物馆和全周影院不仅增加了八达岭景区的游览内容,而且成为公众认识长城历史、了解长城文化的广阔平台和面向青少年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本报记者:赵婷婷

 

~~~~~~~~~~~~~~~~~~~~~~~~~~~~~~~~~~~~~~~~~~~~~~~~~~~~~~~~~~~~~~~~~~~~~~~~~~  

               八达岭长城“栽”12棵避雷树

                      2014-08-2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刘冕

 

  本报讯 (记者 刘冕)今年12月25日前,八达岭长城全线将实现避雷设施全覆盖,遇到雷雨天气将实现自动预警。一款仿真树形的避雷针也首次在长城段使用,景区一共需要“栽种”12棵避雷树。

  八达岭长城总长度为7441米,依山而建,宛若游龙奔腾于群岭之上,气势磅礴,因而享有“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的美誉。整段长城的最高点海拔848米,算是雷击高发区。八达岭特区负责避雷设施建设的负责人丁海涛介绍,这几年,长城上发生了多起雷击事故,安全隐患的确较大。“尤其是一些驴友不愿意去成熟的开放段长城,就爱爬野长城。如果没有避雷设施,雷雨天里,游客在长城上打手机十分危险。”

  从2010年开始,避雷设施逐步在八达岭长城的开放区和非开放区普及。“长城墙体上不能打钉和凿洞,所以安装避雷针的过程比较繁琐。”丁海涛介绍,首先需要在敌楼安装一个铁箍,然后在铁箍上安装高约6米的避雷针,铁箍、避雷针的颜色与长城城墙颜色一致,不会破坏长城整体景观。

  如果遇到敌楼坍塌的情况,避雷树将取代避雷针。“主要是因为没有墙体可以打箍,所以我们就在城墙旁边两三米的位置安装避雷树。从外观上看就是种了一株高仿的"松树",与周边景观一致。”丁海涛说,这是本市所有长城段第一次采用这种避雷装置。

  经过统计,八达岭景区将“栽”12棵避雷树。其中,南楼的7棵去年已经安装完毕,北楼的5棵将于12月25日前“种”好。届时,7441米长的八达岭长城的避雷设施将全部安装完毕。

  无论是避雷针还是避雷树,都比敌楼或城墙高出几米到十几米,“优先”吸引雷电,将雷电导入地下。“避雷树和避雷针的功效本质上是一样的,覆盖面积都在6至8米。但是"树"的成本较高,一棵大约需要20多万元,所以八达岭长城采取了针"树"结合的方式。以后景区内的避雷针也不会更换为"树"。”

  避雷设施覆盖的同时,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和雷电预警平台信息系统也将覆盖八达岭长城所有区域。北京气象服务中心在预计未来6小时、4小时、2小时、1小时和半小时八达岭长城周边可能发生雷暴天气时,雷电预警平台可以自动发出警报信息,并且通过语音提醒景区的值班人员。他们将通过广播向游客发布预警。不过,非开放段目前尚无音频接入,无法进行广播。

  今后,类似的预警将推广到更多领域。《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八达岭长城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方案设计》已经上报国家文物局待审批。该方案涉及客流量分析、空气质量监测等内容。

 

  新闻揭秘

  “栽”棵避雷树 挖坑需7天

  八达岭长城周边,松林覆盖。因此,避雷树也模拟成松树的造型,每棵大约15米至18米不等。

  “栽”一棵避雷树比种一棵真树要复杂得多。因为这种“树”都安装在非开放段,从山脚到城楼只有羊肠小路,一个壮劳力轻装需要半小时才能爬上去。而每棵避雷树的重量都在一吨左右,大型机械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只能单纯依靠人力搬运。

  挖树坑也需要耐心和技术。按照规范,基础坑挖好后,坑边缘要打上4根地线钎作为地极,之后工作人员要除去“树根”上的浮锈和尘土,将裸露的螺纹部分安装好保护套,之后才能浇筑混凝土。整个过程至少需要7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