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注重保持遗产地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标签:
平遥古城遗产地的完整性和真实旅游 |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



平遥古城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级城池之一,是明清(14至20世纪)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它拥有保存完整的城墙、街巷、商铺、传统民居和庙宇,真实地反映了汉民族传统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遍布平遥古城的3797处传统民居和其他公共建筑,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很多传统民居至今仍被人们使用着,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朴实无华,有的简陋破败,共同承载着平遥2700年的历史记忆,不仅是古城居民的家,也是古城神龟灵动的“根”所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部门主管卡贝丝女士说,“越来越多的传统民居被改造以适应旅游和商业发展,但却忽略了如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而且居民的特色文化和价值体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特征,也就是风格和价值体系将面临消逝。”同时传统民居的保护缺乏制度和资金的支持;大量的传统民居长期缺乏保养,基础设施缺乏,居住条件恶劣;传统民居的修缮缺乏传统工艺的支持和当代保护理念和技术的参与。所以,迫切需要制订一份系统地针对平遥民居保护修缮的管理导则。
同济大学教授邵甬说,“导则用了三年的时间得以完成,几易其稿。我们实地探察了每条街坊、每个院落、每个建筑。最具挑战性的是国际规则与地方特色的结合,科学保护和传统工艺的结合。”
为了保护历史建筑的真实性,《管理导则》强烈地建议在传统民居保护中采用“最小干预”的方法,坚持真实性准则、完整性准则、生活延续性准则和可逆性准则。
据平遥县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对平遥古城内传统民居进行有效的保护、科学的传承、合理的利用,平遥县委县政府启动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资金补助项目,对私产居住性质的民居修缮,政府予以资金补助。2012年实施以来,县政府共投入补助资金620万元,修缮48处院落400余间传统民居,面积7200平方米。
“所幸的是,由于平遥地区保留有大量的传统民居,有修缮的需求。因此在现阶段的平遥,还有不少掌握传统技艺的工匠。将来,这些工匠可能会成为山西省、乃至北方地区传统民居修缮的主要力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专员杜晓帆说。“导则只能是一个建议性的工具。彻底改变现状,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平遥传统民居的关注度、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为配合《管理导则》的实施,有关方面还将发布《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实用导则》,专为当地居民编撰的精简本,旨在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关于改造传统民居的范围及约束的相关内容。
“保护其中的历史建筑和提升居民生活条件,这两方面构成了活态城镇遗产的核心价值。对于居民来说,他们需要履行作为遗产地长期守护者的独特职责,同时在保护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使其自身生活水平向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需求。遗产的维护和居民生活的需求之间的平衡是确保人居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卡贝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