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内乡有烽火台?

标签:
河南内乡烽火台历史 |
分类: 长城活动、长城报道、长城评论 |
一个村庄,一片土地,一条长城河,吟诵秦楚风云
公路一侧,岗坡之上,三座土丘呈一字排列,当地人称“三郎冢”……岗坡之下,掩映在绿树中的村落叫长城铺,村东头已干涸的河叫长城河,是秦楚古道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出西峡白羽城,中巴车呼呼行驶,随着绵延起伏的山岭丘岗直通内乡,约50公里,至内乡赵店,网友“写秋斋主人”指着长满荒草的三个硕大的土丘说:“这就是三郎冢,其实不是冢,是楚国的烽火台。”
酸枣丛中,探秘烽火群
下车,远观,这三座土丘虽掩映在荒草杂树中,但突兀得很,东边那个最高,中间和西边两个稍低。“俺们当地人管这三座土丘叫三郎冢,早些年被盗墓者盯上,但奇怪的是竟没盗出宝贝来。所以,村民们就曾怀疑是不是冢子。”田间扛着锄头的老乡指着西边说,向前走两里,有座西岳庙,庙后还有两个冢,叫二郎冢,与三郎冢一条线,已开成田,不显了。网友“写秋斋主人”说:“2012年6月,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辉等一行专家学者考察南阳境内楚长城时,我曾陪同来过。专家们攀上三郎冢,经查看周边地形、位置和土层结构等,断定这就是楚国的烽火台。”
穿过岗坡上的农田,荒草和酸枣丛,网友们攀上了最西边的一个冢子。“快来看,这断面有明显的人工夯土痕迹。”网友“雪莲”在一面坍塌的断面处大呼。大家纷纷围过来,果然,土层断面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均匀的夯土结构。“这三座土丘坐落的丘陵地带,史称‘八里岗’,此岗因距楚国的郦邑古城八里而得名, 有‘冲秦晋之要道,通吴楚之津’之说…… 秦楚古道就在岗坡之下,距郦邑古城城垣很近……”经过对周边环境的巡视和一连串推理性的思考,网友“楚地汉风”和 “浪遏飞舟”也认为这可能就是烽火台。
烽火台上,回望秦楚风云
春秋战国时,诸侯国相继在边界和雄关隘口修筑长城,每隔数里、十几里或几十里,在沿线开阔高耸处夯土为台,堆积柴薪、干粪以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点燃,升起烟火,迅速将突发情况传递到内地。这些台,就是烽火台……
“寒风吹霜凝白露,冷月清照烽火台。”拂开厚重的历史,目睹这湮没千年的断壁残垣,网友们似乎看到昔日的烽火台上狼烟升起、箭镞如蝗和刀光剑 影,听到了烽火台前人喊马嘶、鼓角争鸣、杀声沸腾的秦楚之战…… 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之战爆发,楚大败被斩首8万,并失去汉中地。怀王怒,悉国中兵袭秦,又败于蓝田。公元前301年,秦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二十九年,秦又败楚,楚军死者2万,三十年,秦又伐楚,取8城。至此,楚对强秦完全处于守势……
“烽火台一般独立构筑,为何这里会同时出现三个?”网友“90后小圆”质疑。“史书有记载,在都城附近之军事要地,建造三五个烽火台配置为烽火群,以点燃的烽火数量确定军情的紧急程度。”“写秋斋主人”说,岗坡下面有个村史称长城铺,有条河叫长城河,去看看能否寻得与烽火台有关的东西。
夕阳下,长城河边问楚风
网友们顺着西岳庙旁的一条小路步行进村。正在储水池旁提水的村民说,这个村子现在叫袁寨村,住着别家和王家两族人,长城驿的具体位置已无人能说清。村东头确实有条河叫长城河,但已干涸。
谢过村民,网友们向村里走去。62岁的村民别法志听说我们来看长城河,热情地带领我们穿过村子,来到一段长满灌木杂草的干河沟前说“这就是长城河”。别法志指着远处说,“长城河原址在500米外的田埂处,后来逐渐向西滚移,村子因此迁移了三次。长城驿早已被淹没了。”
长城铺、长城驿、长城河是否与长城有关?别法志说,发源于西峡县东南部的丹水河经八里岗后汇入湍水,在西峡境内叫丹水,交八里岗后叫长城河。听老辈人说,这里可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理坐标,也可能是楚长城的内乡起点,所以铺、驿、河均以长城命名。曾有专家来过,说这里并不是长城,而是北边山岭上的石寨方城和西边的长城防线在这儿的联络和接待机构,是上承下接、上传下达的中转站……
这些土丘到底是不是烽火台,夕阳中田间劳作的村民可是当年驻守驿铺或守卫烽火台的后人?真相就在这条长城河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