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北京延庆县的长城村——小张家口
(2014-06-26 08:32:38)

风景秀丽的长城村--小张家口
2014-5-7
来源:张家口在线
距离北京市区65公里,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东北侧山脚下,有一座群山环绕、风景秀丽、风格古朴的原始村落--小张家口。
根据史料记载,它曾经是明朝以前北出塞外、南进京城的重要通道,曾长期屯兵于此。是元上都(今北京)至元大都(今内蒙多伦)4条重要交通线之一,故称御路。村落内至今还尚有一条青石古巷保存完好,古道痕迹依稀可辨。
翻阅历代史志资料,小张家口已经有近千年历史,曾经是历代长城的重要关隘,所谓“一夫守关千军莫过者”。历史上一直都与塞北重镇张家口市同名同姓,新中国成立初期,延庆县划归张家口地区管辖,为了区分才更名为“小张家口”。
小张家口村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大榆树镇境内,海拔567.8米,年平均气温8度左右。全村现有198户,小山村被群山环绕,5000立方米蓄水池清澈见
底,植被茂密、风光秀丽,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景区内空气清新,含负氧离子丰富,环境安静优雅,是距离北京城区只有65里的天然氧吧。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杏花遍野、山花烂漫。炎热夏季,群山披绿、云雾缭绕、郁郁葱葱,到处是数不清的野花和飞来飞去的漂亮蝴蝶,雨后天空彩虹、彩霞美丽
壮观。金秋时节,层林尽染、野果飘香、美不胜收,游人可以亲自上山采摘野蘑菇、山杏、酸枣、山葡萄、山葱、山核桃等原生态植物果实。严冬雪后,四道古长城
如玉带环绕,雄伟而壮观。
中世纪般的古老原始村落、八朝古长城遗迹、长城砖窑遗址、凤凰台遗址、仙桃山长城全景观景台、寿佛山(长生
山)、羊头山、马鞍桥子山、百花沟、探戈坞音乐主题世界森林公园、博雅湖生态休闲湿地公园、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等,形成了古老建筑、自然人文景观、现代文化
融为一体的天然文化生态公园。
1.民俗文化:
小张家口村是目前京郊保存相当完整的古民居群。穿村而过的土长城将小张
家口民居分为南、北两部分,老百姓习惯称之为“里口、外口”,南半部也就是里口,民居主要采用青石和长城砖石建成,石墙石路、影壁花墙、门楼院落,既有南
方小镇的细腻风韵,又有北方民居高墙大院的雄伟,建筑风格有明显的古代长城工匠遗留痕迹。小巷幽深、石墙高耸、青石铺路,古老的石磨房、豆腐坊、水井、水
渠、石刻、饮马槽、影壁、地窖、石夯、石盆、石缸、石桌、石凳等随处可见,游人漫步青石小巷依稀可以体会到千百年前古人生活气息。厚度70公分的石墙,历
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整齐坚固。静卧于墙角、草丛中的石碾,静静守护着这一方古老的静谧。
宁静和谐,纯朴自然,远古风韵、筑成御边,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秀丽的自然景色,赋予了小张家口质朴、恬静、儒雅与深邃之美。仿佛是一首首流淌着的古老山谣,一个个凝聚的音符,一段段不朽的诗篇。
村内石路铺成的主街干净平整、民居内绿树成荫、室内环境干净卫生,水电、路灯、公厕、通讯、停车场、健身广场、文化广场、公共淋浴等公共设施完善。
特色民居
村里多数老房子,都砌有少则十几块、多则数百块长城砖。可见,历史的沧桑,已牢牢地嵌入当地老百姓的寻常生活。这种用城砖砌墙的老房子,成为另一种形态
的长城史,一种掺杂了更多人间烟火而没有丝毫战场硝烟的长城史。还有一些房屋,完全用石头砌墙,可称之为石屋。另有少量纯粹的明清特色民居,如王家大院
(王宝成家),门楼影壁、翘脊筒瓦、刻花砖雕等形制俱全。
石头街巷
小张家口村,特别是“里口”,街巷曲折幽深,完全用鹅卵石或青石板铺就,极富特色。
石头用具
走进小张家口,随处可见古老的石磨、石碾、石井、石槽、石盆、石桌、石凳、石夯、石杵……。这些前人使用过的石质物件,或静卧于墙角,或藏身于草丛,无不真实具体地见证着小张家口村古老而丰富的石文化。
长寿现象与寿礼
听村里人说,这里的村民大多长寿。走进村里,随处可见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在地里劳动,个个童颜鹤发、精神矍铄。树荫下、石阶上,白发垂鬓的老者,谈古论今,悠然自得;妇女们一边拉家常,一边纳鞋底、绣花;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恬淡质朴的田园生活景象。
按照当地习俗,老人从五十岁就开始做寿(也称艾寿),做寿时间以出生月、日而定,一般取阴历。66岁做大寿,取“六六大顺”图个吉利。寿诞庆祝一般由子
女晚辈发起,以示孝心。共同祝愿老人福寿绵长,富贵长春。参加祝寿的人要准备寿礼,可以送钱写礼帐。但多数都是寿桃、寿面、带寿字的糕点和寿幛。寿桃是一
种桃形的大馒头,顶部有一个尖,染成红色。寿面就是面条,盘成塔形,顶部成桃形,上面是寿星花,外面罩上红色剪纸。寿礼一般都是包装精美,做工精细含有祝
贺健康长寿、吉祥如意的食品或者物品,外面放上红纸或者红纸剪成的“寿”字、“福”字,或者插上寓意长寿和兴旺发达的饰花。如果送的是蛋糕,就在蛋糕上刻
有“福”、“寿”字或者寿桃图案。
民间花会和游戏
小张家口村花会活动悠久,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都要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至于耍对拐、打阎王、挑棍等民间游戏也很盛行。
特色饮食
在小张家口,随时可以品尝到原生态绿色食品,如石磨豆腐、石碾米面,火盆砂锅、石锅炖菜、野松蘑炖柴鸡、炭火、灶火,烧、烤土白薯等独特民间风味。
游客品尝民间小吃的同时可以参与打皇上、打阎王等极富娱乐、刺激性的民俗游戏。
注:可建历朝养生膳食(工作人员穿着古代服饰,招募北科大学生周末参与服务)、四季养生蔬菜,中国特色、妫川特色小吃等。
2。历史文化遗迹
八朝古长城遗迹:
根据文物部门鉴定,小张家口地区是长城历代修筑的汇集点,多个朝代的长城都途经此地,目前发现的就有燕、秦、汉、晋、北齐、北周、隋和明代八朝土、石、
砖、劈山四种类型古长城遗迹。最令人瞩目的是劈山长城(斩山筑成),它既不用砖、不用石也不用土,而是将山劈开形成城墙。是北京境内最丰富的古长城遗迹
区,堪称“长城大观园”,是长城历史教育的活教材。《北齐书斛律宪传》曾有这样的记载:“自库堆戍东据于海,随山弯曲两千余里,期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
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另立戍逻五十余所”。据专家考证,“斩山筑城,断谷起障”这种独特的修筑长城的方式在万里长城上实属罕见。
小张家口村里尚有字迹清晰可见的明万历石碑两块,碑文记述了万历元年(1573年)修建边墙官员的姓名、具体内容,说明在万历元年这些官员曾到此检查过地方工事。石碑的发现,充分证明了小张家口地区明长城的存在,毫无争议。
明代为了加强内长城的防护功能,修筑了边垣(俗称土长城),南路边垣在延庆境内长80公里,沿线有城堡4座,关隘8座(四海冶、海子口、十八道梁、柳
沟、小张家口、岔道、八达岭、石峡峪口),墩台14座,烽火台12座。南路边垣部分为黄土夯筑,宽处可达3-4米,高4-10米之间,十分坚固,凡城堡、
关隘、均有城砖包砌,也有依山断崖削壁为墙者。边垣虽属外线长城,但在历史上起到拱卫京师、守护陵寝、保境安民的重要作用
1987年曾
朝明、顾巍撰写的《北京地区长城航空遥感调查》一文中这样描述:北京地区北线长城的小张家口——西红山——三司一带,地形比较平坦,在长城主墙北侧,从遥
感图像上清晰可见三、四条与主墙平行分布的边墙,这些边墙平行延伸,在山坡上可以连续追踪到(图九)。其中距长城主墙最近的一条,与主墙相距约50米,其
余间距大致在20米左右。初步分析认为,这种边墙可能是为了加强主墙防御能力而增设的墙外障墙。文中提到的主墙就是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修筑的南
路边垣,而边垣北侧与之平行的土边墙,应是明朝以前长城遗迹。
作为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一项浩大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修筑始于战国,当
时,秦、燕、赵等诸侯国为防御北方匈奴及东胡等少数民族的侵扰,曾各自在自己管辖的边境筑起高大土墙,这是历史上最早的长城,《史记.匈奴列传》云:“燕
昭王十七年(公元前295年)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怀来大古城)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县),置上谷(今怀来大古城):后注(战国时期延庆属于燕国上谷
郡管辖)、渔阳(今怀柔梨园庄)、右北平(今天津蓟县)、辽西(今辽宁义县)、辽东郡(辽宁辽阳)以拒胡。”燕筑长城从造阳起,经延庆西南部(小张家口地
区)军都山麓蜿蜒至辽东。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年),又将秦、赵、燕三国长城连起来,修筑了西起临洮(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碣石的长达1万公里的万里
长城。清光绪《延庆州志》记载:“古长城在州南二十余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开谋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大筑之。至今,岔道以北迤
逦而永宁一带遗址犹存。”州志记载的州南20里燕塞,就是八达岭北3公里小张家口地区的长城遗址。根据史料记载,小张家口地区确实存在燕、秦长城。
燕长城大致走向为:怀来县陈家堡--延庆县石峡--清水顶--营城子--岔道--小张家口--柳沟--刘斌堡--暴雨顶--白河堡--北出县境。
秦长城大致走向为:怀来羊儿岭入延庆境内--里炮--营城子--岔道--在与小张家口内的燕长城衔接。
汉武帝刘彻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三次远征,攘匈奴于漠北,建起西自敦煌,东至辽东11500里长城,除东西两端不在秦长城线上外,中间均使用了秦长城,汉长城多为土夯。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四年(公元283年)“鲜卑侵扰北平(晋改右北平郡置,治徐无,在今河北遵化县东)以唐彬为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右将
军。彬既至镇(今北京),训卒利兵,广农重稼,震威耀武,宣喻国命,示以恩信。于是鲜卑二部大莫廆(即慕容删)、擿何等并遣子入贡……遂开拓旧境,却地千
里,复秦长城塞,自温城及于碣石,绵亘山谷且三千里,分军屯守,烽堠相望。由是边境获安,无犬吠之警,自汉、魏征战莫之比焉。鲜卑诸种畏惧,遂杀大莫廆。
彬欲讨之,恐列上俟报,虏必逃散,乃发幽、冀车牛。参军徐祗密奏之,诏遣御史槛车征彬付廷尉,以事直见释。”
晋长城是防御鲜卑的,大多也是用土夯筑的长城。
北齐、北周、隋三代长城都是为防御突厥而建,2001年6月延庆文物管理所在调查八达岭
长城时发现了一段边墙遗址,该遗址自羊头山(小张家口村西南方向)向东至二道河,断续起伏,约几十里,其走向与《延庆州志》记载大致相符,大都是由干石碴
儿堆叠的边墙,在小张家口村南1.5公里左右。
小张家口长城遗迹生态公园占地面积约14000亩,园区内植被茂盛,游人站在仙桃山观景
台,向南可以俯瞰八达岭明长城的雄浑与壮观,向北可以欣赏土、石、砖、劈山四种类型古长城的独特风格魅力。由于公园内的古长城没有经过任何人工修缮和装
饰,游人可以真正体会到古老长城原始、古朴的自然风貌。一个景区能欣赏到八朝古长城的苍凉与壮观,小张家口长城遗迹公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天然博物
馆。
长城砖窑遗址:
小张家口长城砖窑遗址分布于小张家口村土长城两侧,目前共发现28处古砖窑遗址,其中5座保存较为完好,主要集中于5个区域。
窑区一:位于小张家口村东300米的断崖附近,发现砖窑4座,其中一座背靠土长城,与其他窑址隔一道沟,附近原有一座敌台。
窑区二:位于该村正北断崖下,目前目前发现窑址8座。
窑区三:位于村西350米处的土路两侧崖壁附近,发现窑址7座。
窑区四:位于村西1300米处的西营城南侧,发现残窑址4座。
窑区五:位于村西1500处的小山岗上,发现砖窑遗址5座,其中2座圆形窑址基本完好。
在发现的窑址中,大多呈马蹄形,直径一般3-4米,比如五区中的一座,整体呈圆形,直径3.3米,残高2.2米,窑门高1米,宽0.75米,窑壁厚
0.2-0.4米,窑底尚存部分残砖,窑门、烟道保存较好,很具有代表性。这些砖窑遗址大部分虽已废弃,但轮廓尚存,比现在的砖窑较小,还有残破的长城砖
留存,是古代烧制长城砖的窑址。
烧制长城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土、水、柴,八达岭长城附加近多是山岩,目前找不到一处烧砖的痕迹。小张
家口在八达岭长城北侧,直线距离五公里左右,这里黄土粘性好,最深的地方有几十丈,烧出砖耐性强异常坚固,周围林木茂盛,清水河常年不断,可以大量烧制城
砖。据专家考证,小张家口的砖窑就是明代修建八达岭长城烧制城砖的地方。游人在参观游览长城古砖窑遗址的同时,也可以亲自动手体会一下古人做长城砖的感
觉。
关于小张家口长城砖窑的传说:
万年砖
秦始皇想把长城修得坚固无比,下令必须用石头垒。
长城垒了半截儿,好石头都用完了,剩下点不成材的没法使;眼看要停工,监工官只好飞马报急。秦始皇接信后,赶紧和大臣商议。
一个大臣说:“万岁,石头不够,能用别的顶替吗?”
秦始皇问:”用啥?”
那个大臣说:“万岁,据臣所知,上谷郡小张家口有个侯窑匠,他能烧出一种灰色的砖,和石头一般结实,说是一万五千年都不裂不坏,叫“万年砖”。
秦始皇想了想,说:“嗯,孤家是万岁,能活一万年。这万年砖比我还能熬日子,可用。来人!抓这个侯窑匠,火速烧砖修边!”
侯窑匠抓来了。他恨死秦始皇,原打算就是死也不给他烧砖;后来,见民夫整天累死累活地背石条,他就又改了主意。侯窑匠向监工要了些人,就开始动手烧砖
了。以前,他烧砖用石头粉,要在窑里烧一百天才行。这回,他用黄土拌石灰作坯子,烧个七八天就出窑,然后往砖上浇冷水,让砖变成灰色。监工见砖烧出来了,
抄起一块掂了掂问道:“这是万年砖吗?为啥这么轻?”侯窑匠说:“大人,轻不见得不是好货,窝头比石头轻,可窝头就是比石头顶饿!俺烧这砖,是祖上传的绝
招,它能保十万年不坏!这是大王修边,要在别处呀,俺还不露哩!”一席话,说得监工眉开眼笑,马上命令民夫背砖修边。
这砖又大又轻,背着上山省劲,垒起墙来利索,没过多久,长城就修好了。
由于侯窑匠烧砖时,材料、火候、功力都减了几成儿,所以,秦始皇死后不久,长城就出现了裂缝。后来,历经风吹日晒,长城就有好多地方大截大截地倒塌了。现在能看到的那些完好的长城,都是以后各朝代修补的。
至今,人们一提到这个故事,都为侯窑匠那手烧“万年砖”的绝招没有流传下来感到惋惜。(搜集整理:王昆山孟庆华)
关隘和营城:
小张家口三道古长城中,土长城(明代南路边垣)从村中穿过,中间设有关隘,在今村大队部南100米左右,筑有高约20米的敌楼(毁于文革时期)。关隘和
敌楼均用城砖包砌,异常坚固,朝廷派兵驻守。关隘两侧,各设营城一座,村东的营城就在村庄东侧高坡上,占地15亩,西墙长90米,北墙长110米,南墙长
80米,东墙长120米,营内设有营房、马厩可屯兵数百人,虽时代久远,风化雨浊,依稀可辨当时的建制。
烽火台遗址:
延庆文物部门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小张家口地区目前现存烽火台9座,属明长城和早期长城遗址。14号烽火台位于小张家口东北方向1800米;15号烽火台
位于村东北700米;16号、17号烽火台位于村正北230米;18号、19号烽火台位于村南38米;20号烽火台位于村西850米;21号烽火台位于村
西1320米;22号烽火台位于村西1830米。烽火台主要建在长城以外的山巅,是古时的通讯设施,用燃放烟火来报告敌情,烽火台主要是就地取碎石块黄土
垒的墩台。如遇敌情,白天燃烟为“燧”,夜间点火叫做“烽”,故又称烽燧或烟墩。史书对烽火台描述:“烽燧于高山四望险绝处置,天山亦于平地高遍处置。下
筑军马墙:,台高五丈,下阔三丈,上阔一丈”。一烽六人,五人烽子递子递知更刻,观望动静。一人烽知文书符牒传递。墩台设有五名军士戍守。
烽火台的历史,比长城还古老,“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娰一笑失天下”的故事广为流传。
凤凰台遗址:
村西北高200米的寨坡就是史书记载的凤凰台遗址,站在寨坡之上向北可以举目几十里,是延庆历史上著名的八大寨之一。
山顶为一平台,建有泰山庙一座,泰山庙(或称东岳庙),多是为祭祀东岳大帝黄飞虎(泰山神)而营建的。在民间,泰山庙供奉的神灵较杂,以至佛道儒及民间杂神都供奉于一座庙中。
庙内供有三尊石雕神像,挂有1米高铁钟一个(已无存)。站在泰山庙遗址,可北望妫川大地。传说,寨坡又叫九龙头,因为从寨坡向下看,有九条山棱,恰似九条巨龙,是个出皇帝的地方。为此,明成祖派刘伯温在延庆北山修了八大寺、南山修了八大寨,破了“出皇帝”的风水。
有关寨坡的传说《刘伯温破风水》:
当年,刘伯温要为朱元璋选块风水宝地,给大明朝作都城。找来找去,最后来到妫川。他登八达岭向北一望,不禁惊呆了。
原来,这里正是虎踞龙盘之地。往北看,群山连绵,气势磅礴;往南看,山舞银蛇,浑然一体。更可喜的是延庆北山一带,自西向东似九龙吞兽,威武雄壮。此九
龙乃北山的九条山谷:碟子沟、小老沟、大老沟、寺沟、胡芦沟、李家沟、王家沟、西窑沟、镢子沟,呈九龙之像。沟里溪水长鸣,冬不结冰。沟里还有黄龙潭、白
龙潭、黑龙潭、青龙潭、黄龙潭、老龙潭。延庆盆地,还有一条银龙,就是妫河,东西舞动正待腾飞。真是个建都的好地方!
惊叹之余,刘伯温又有点惋惜:妫川盆地,东西长有余,南北宽不足;再者,这里常受北方游牧民族侵袭,不宜做都城。不过,根据风水,这里早晚要出皇上。刘伯温苦思冥想,要么借走这里的“风水”;要么,把“风水”镇住。他最终决定将这里的“风水”镇住。
于是,刘伯温派人在妫川北山修建了八大寺院:龙成寺、白塔寺、大佛寺、新音寺、车倌寺、应梦寺、黄柏寺、金刚寺,寺寺住僧,香火不断;又在南山修建了八大寨:南寨、北寨、东寨等等,寨寨住人,晨钟暮鼓,罄声悠扬。
刘伯温还在那条银龙(妫河)脖颈处(小张家口村外寨坡),建起一座泰山庙,压着银龙抬不起头;龙身上修几座桥,让千人踩、万人踏,永世不得翻身。
这样,妫川“出皇上”的好风水被破了。
后来,刘伯温就把明朝的首都定在了现在的北京。(搜集整理:贺德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