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调文物环境对于遗产保护重要意义的《西安宣言》专家座谈会

(2014-06-07 11:35:18)
标签:

《西安宣言》

文物环境保护

文化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强调文物环境对于遗产保护重要意义的《西安宣言》专家座谈会
    12月2日上午,《西安宣言》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               摄影:光明日报记者赵洪波

             《西安宣言》专家座谈会在京举办

    光明网
2005.12.02讯:12月2日上午,由光明日报社与国家文物局、西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西安宣言》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30多位来自建筑、文物、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就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西安宣言》的修改、落实、推广等工作提出了积极建议。
  《西安宣言》是在今年10月21日在西安举行的国际古遗址理事会(ICOMOS)第15届大会上通过的,它在各历史阶段形成的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文件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环境对遗产价值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是促进今后各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ICOMOS大会结束后,宣言起草小组国际方面代表和国内专家分别对宣言英、中文文本进行了修订。
  与会专家指出,《西安宣言》的发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参与了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的主流,同时也是人类遗产保护史上新的里程碑。两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认为,《西安宣言》把文物保护扩大到环境概念,是一个重大突破。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则指出,《西安宣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涉及的领域机器工作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思想和理论武器。
  会上,专家们还就《西安宣言》落实、推广、宣传等工作积极建言,并对《西安宣言》的文本修订提出了建议。主办方表示,将积极吸收专家们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光明日报总编辑苟天林、西安市市长孙清云及有关方面的领导出席了今天的座谈会。

强调文物环境对于遗产保护重要意义的《西安宣言》专家座谈会

                                                                                     来源:光明网
                                                          http://www.gmw.cn/content/node_5984.htm

~~~~~~~~~~~~~~~~~~~~~~~~~~~~~~~~~~~~~~~~~~~~~~~~~~~~~~~~~~~~~~~~~~~~~~~~~~~~~~~~~~~~~~~~~~~~~~~~~

        单霁翔局长在《西安宣言》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5-12-09     来源:文化部网

    刚才各位专家围绕《西安宣言》各抒己见,听了以后很受启发,会后我们还要认真归纳,加深理解。大家对宣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作了充分肯定,并就如何在我国实践宣言涉及的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的新理念和新手段,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西安宣言》是继1994年《奈良真实性文件》后的又一个冠以亚洲城市名称且又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的国际性文化遗产文件,也是第一个以中国古都命名的国际古迹遗址保护领域的行业共识性文件。宣言提出应充分认识环境对古迹遗址重要性的贡献,提出正确理解、记录和阐释不同背景下的环境,建议通过采取一些必要手段和实践对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对影响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测和掌控,并通过当地的和国际的合作以及跨学科的合作增强人们的文物环境保护与管理意识。宣言的产生,表明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所处环境保护意义的认识和重视,也表明国际古迹遗址领域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中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的关注,这些无疑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进步。
    曾经一段时期,对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破坏,被认为是经济和城市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的文物大国,我们付出的代价可能要比其他一些国家更高。这种情形导致的结果是破坏了文物生存的环境,最终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在经济蒸蒸日上的同时,很多城乡景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多数古迹遗址处于景观改造的包围之中,一些传承千百年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随着人类心理、自然环境和社区活动的改变而陷入危机,很多传统民间文化遗产面临消亡。
    随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暨科学研讨会在西安召开,历经一年的思考与酝酿,汲取国际和国内众多保护案例与经验,汇集国内外专家集体智慧与心血,《西安宣言》在一个拥有丰厚文化遗产的东方古都适时诞生。它宣告了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已从遗产本体扩大到对其环境以及环境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活动。当保护理念和保护范围得到科学拓宽时,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将更有效,这就像在遗产周围搭建了牢固的保护屏障,其作用是不仅更好地保护遗产本体,而且有利于保护遗产环境中动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巩固和增进遗产本体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保护。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越来越重视文物环境的保护,在古迹遗址周围设立了保护区、缓冲带或建设控制地带等,取得了环境保护的初步成效。今后,国家文物局将借宣传和推广《西安宣言》之机,更加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性内涵,将环境纳入遗产保护范围,综合考虑有效保护,并将做出以下努力:
    一是健全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加大现有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工作,确保法律手段和理论研究在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将加强法制建设列入工作重点,最近国务院又批准国家文物局设立了政策法规司,为此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创造了条件。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方面,缺少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建设部门学习,最近建设部又发布了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这些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利于统一理念和规范行为,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将重点安排涉及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方面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编制。
    二是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研究编制。由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保护规划的编制严重滞后。比如在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38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中已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的仅有16处,占11.6%,目前正在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的46处,占1/3,两项合计不足45%,严重不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因此还需加大力度,尽快使列入保护单位的各类文化遗产均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得到更为妥善的保护。近年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建筑研究所等规划编制机构,坚持工作在遗址保护的第一线,在开展前期调研和探索编制保护规划的理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订了一批高质量、可行性强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保护规划。同时我们要推动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国家管理层面的实施规划的措施。使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统筹协调,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完整保护。
    三是努力创造条件确保大遗址等重大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近期通过启动和实施重点项目,完成一批重要文化遗产保护的示范工程,逐步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自然、人文和生态环境,谋取区域社会及其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这些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工程作为对《西安宣言》的具体实践。近两年来,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先后实施了高句丽遗址、殷墟遗址和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和环境整治,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刚才安家瑶先生又通报了大明宫遗址考古工作的最新成果。这些保护实践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保护的成果完全可以给城市带来良好的环境,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改善,发挥出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效果。今年,国家为大遗址保护设立了每年2.5亿元的专项保护资金,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加大大遗址的保护实施力度。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在继续加强对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实施保护的同时,应更郑重地重新调整设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这一预备清单的设立,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公约实施准则》确定的原则、标准和程序来开展,这一做法与过去的根本区别,应该在于不是列入预备清单后再开展相关保护和环境整治,而是积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并达到相应标准后才能列入清单。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切实引导到对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保护上来,扭转“重申报、轻管理”的倾向。
    总之,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文化遗产的文物大国,文物的环境保护是保护领域中地理范围较广、涉及部门较多、情况较为复杂、经费需求较大的部分,受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人口膨胀、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也深知开展此项工作之艰巨,但我们有信心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将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西安市人民政府、光明日报社、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为筹办本次座谈会付出的努力!

~~~~~~~~~~~~~~~~~~~~~~~~~~~~~~~~~~~~~~~~~~~~~~~~~~~~~~~~~~~~~~~~~~~~~~~~~~~

          《西安宣言》专家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国文物报记者李文昌报道: 10月2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在西安讨论并通过了《西安宣言——保护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的环境》英文版。《西安宣言》突出强调了环境对于遗产价值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是促进今后各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第一个以中国古都命名的遗址保护领域的行业共识性文件。为了正确、全面地理解《西安宣言》的内涵,加强《西安宣言》的宣传、落实、推广工作,使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同国际上保持同步发展,12月2日,由国家文物局、光明日报社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联合主办了《西安宣言》专家座谈会,来自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近30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解读、研讨《西安宣言》。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光明日报总编辑苟天林、西安市市长孙清云等出席了座谈会。
    会议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主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首先介绍了《西安宣言》产生的背景及修订情况,西安市副市长乔征介绍了西安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及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等10多位专家学者先后在会上阐述了对《西安宣言》的理解,对《西安宣言》的产生和历史意义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专家认为,《西安宣言》第一次从理论上和学术上对遗产环境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强调在关注遗产真实性的同时,注重其完整性,大大拓展了遗产保护的内涵,反映了遗产保护的最新趋势和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今后的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专家们同时就如何在今后的实践中对宣言所涉及到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环境保护新理念、新手段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对宣言的进一步宣传、贯彻,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深化、拓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单霁翔在总结发言中对专家们提出的意见给予了高度评价。单霁翔指出,《西安宣言》的产生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于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的关注,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推动力量。单霁翔说,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文化遗产的文物大国,我们文物环境的保护涉及的地理范围较广,涉及的部门很多,环境也极为复杂,经费需求很大,受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人口膨胀、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影响也大,所以在贯彻《西安宣言》方面应该更加着力于在实际推动方面。要有信心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将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落到实处,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
    对于今后的遗产保护工作,单霁翔提出了3点要求,一是继续健全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研究编制,三是努力创造条件,确保大遗址等重大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完成一批重要的文化遗产示范工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