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东逸夫:沈阳再访冯永谦先生

(2014-05-08 15:44:18)
标签:

安东逸夫

冯永谦

分类: 人物、历史、地理


                  沈阳再访冯永谦先生

                   2014-05-08     转自“安东逸夫”的新浪博客 安东逸夫:沈阳再访冯永谦先生


 沈阳再访冯永谦先生

冯永谦先生在书房里专心致志的梳理写好之文件。          安东逸夫拍摄于2014年5月6日
   

 

    2014年5月6日笔者于沈阳再次拜访了冯永谦先生。由于去年来之匆匆,并未为冯先生留下影像,这次来终于补上了。冯先生今年已经耄耋之令,仍然目标明确,信仰明确,工作明确,每天忙碌不止,考古,整理,记录,撰文。由于冯老师的忙碌,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健康的体魄。有无尽的精神去奋斗自己终生热爱的事业。笔者与先生长叙三个多小时,先生仍然思维敏捷,条理分明,矍铄富有,丝毫看不出高龄老人之影子。从丹东考古之长城东端,至辽代长城之镇东海口,从宽六奠的建立,到六奠名称之演变。先生无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章法得当。

    先生的电脑换了一代,二代,三代,其功能比笔者的都超前,其电脑之娴熟程度,令笔者惊异。先生新出的《东北历史概要》A4纸页幅,厚厚的两大本,不由得敬而折服先生的毅力、学识、精力、与志向。先生的书房,不足二十平方米,但是活动空间很少,摆满了与书有关的东西。在谈到笔者欲出书时,先生大力支持,并且愉快的应允,书名之而悦。  

    先生193512月生,辽宁沈阳人。担当众多的社会性质的职务,可谓其职衔定讞了他之勤学敬业,学富五车,功在辽宁,服务全国之考古研究工作。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理事,中国辽金及契丹女真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辽海文物学刊》杂志责任主编。从事文物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研究方向有:中国考古学、历史地理、古代陶瓷、历代长城。

    先生主要著作有《东北考古研究》(78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10月版,获1996年“辽宁省第五届社会科学省级优秀学术成果著作二等奖”)、《北方史地研究》(60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0月版)、《东北历史地理》(69万字,合著,著者及总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9月版,获1991年辽宁省历史学会优秀著作奖,1992年获辽宁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著作三等奖)、《辽宁古长城》(10万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3月版)、《法库县文物志》(38万字。辽宁民族出版社19863月版)、《北宁市文物志)(38万字,主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8月版)、《东北历史地理论著汇编》(16开本8册,编者之一,北方史地资料编委会19872月版)、《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16开本203500万字,主编之一,北京出版社19971月版)。撰写论文100余篇,主要有《“官”和“新官”宇款瓷器之研究》(入选《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10月版,获1986年辽宁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论文三等奖)、《辽史外成表补证》(刊于《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34期,获1986年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优秀论文奖)、《东北古代长城考辨》(入选《东北亚历史与文化》,辽沈书社199112月版,获1992年中国辽金及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优秀论文奖)、《辽阳旧城东门里东双壁画基发掘报告》(合写,刊于《文物》1985年第6期)、《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的发现与研究》(刊于《历史地理》第1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0月版)、《辽史地理志考补》(刊于《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3期和《北方文物》1998年第3期)。

    先生乃勤奋造就的考古学家,为中国辽金暨契丹女真史学会会长。有很多人是在先生历年学术活动中的诸多社会兼职认识他的。发表论文达10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先生考古学家、文物学家、史地学家,这三个头衔当之无愧。少年时代在 只有“四书”、“五经”的私塾里仅读了五年,1948年沈阳解放后读过中学,又在东北区考古训练班受过数月之课堂培训及考古实习,以后便在其人生道路上出 现了勤奋,学习,专研,业务熟练,精通;在后来,竟会成为中国辽金史研究的学术带头人!敬业,勤奋,实践这三件宝,成就了先生的事业,如日中天,成为辽宁 考古界的后起之秀,成为中坚,成为翘楚。   

    1954年,我国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为配合大规模经济建设,进行考古调查和抢救发掘,此时年仅19岁的冯永谦先生被分配到刚组建的东北文物工作队。在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先生率领下,先生参与了在鞍山、辽阳等地的考古发掘。其中发掘的汉魏壁画墓,十分珍贵,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的考古工作,李文信先生为其写成《东北文物工作队1954年工作简报》一文,刊于《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3期,文章中的图与照片,就是由先生绘制和拍摄并洗印的,此时他走上考古道路只是短短的数月,就轻车熟路的完成了领导交给的较为复杂的工作,由此可见其勤奋和敬业的精神。

    1956年后,文物队的任务量就大多了,辽宁省同时修建大伙房水库、桓仁水库、沙尖子水库,于其中的哪一座水库来说,都需要文物队的全力投入。 初春,乍暖还寒,先生和队里同仁奔赴桓仁,对桓仁水库、沙尖子水库施工工地范围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和掌握了各种遗址、墓葬百余处。发掘了高力墓子、二道岭子、连江、北甸子、大把、米仓沟、董家船营等村的高句丽墓葬。就城址而言,比较详尽地调查了五女山高句丽山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辽宁考古调查,为后来学术界进一步提出并确定其为高句丽第一个都城纥升骨城奠定了基础。
    1956年夏天先生与孙守道先生等一起奔赴西丰。这是西汉时期我国东北少数民族的一处多达500余座的墓地,经过发掘,发现空前,收获颇丰。秋天,文物队转赴抚顺调查和发掘大伙房水库淹没区遗迹,先生此后两年工作在库区。发掘了大伙房石棺墓、莲花堡、来得户战国遗址、前屯、西沙窝、洼浑沐、下洼子、辖子伙洛、洼子伙洛、古城子、江南河、东社等地高句丽墓、新屯、铁背山、萨尔浒、王皋城等城址,俱认为前此未知之新发现
  1956年的冬天,先生去新民巴图营子、建平张家营子与朱碌科发掘辽墓,出土许多前所未见的新发现。年底回到沈阳,整理野外考古资料,在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从事考古工作也仅是第三个年头,但却独立完成了《辽宁省建平、新民的三座辽墓》这篇考古发掘报告,刊于《考古》1960年第2期。此时他才21岁。

  1961年,先生参加发掘朝阳市内师范学校工地金大定二十四年马令墓,内有大幅壁画和长篇题记,颇为难得。1964年先生参加全省的文物普查, 在这一年里,经过全队人员共同努力,将辽宁省的省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和完整的科学档案,全部建立起来,先生是其中主力之一。1965 年,先生主持发掘了阜新砬子沟、胡宝吐、法库前山、羊草沟、丁家沟、小三家子等地辽墓,均有重要发现。前山村是辽北府宰相萧袍鲁墓,除有汉文墓志外,还有契丹文“大字”墓志,十分重要。随后,与徐秉琨先生发掘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家族墓,墓室保存完整,墓主是北燕国王冯跋之弟,爵位极高,出土大量珍贵遗物,极有价值。发掘结束后,由徐秉琨和先生整理材料,写出考古报告《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并以“黎瑶渤”的署名刊于《文物》1973年第3期上。
   1973年,先生协助铁岭地区举办文物干部训练班,在课堂讲完之后,带领学员田野考古实习,发掘了法库叶茂台六座辽墓,又调查了地区所属六县的数十座古城址,收获巨大,许多古城址是过去所未知的。1974年,先生与徐秉琨先生发掘了法库叶茂台7号辽墓。这是保存非常完好的墓葬,遗物丰富,出土的两幅彩绘绢画,是我国多年考古中第一次发现保存千年的国画,这两幅卷轴画的发现并成功剔取出来,是先生亲自完成的。其后,先生又转赴鞍山,发掘倪家台明昭勇将军崔源家族墓,仅墓券、墓志就出土了8合,十分珍贵。崔氏家族几代人都在明辽东都司为高官,这次发掘,不仅对明代辽东地区的葬制、葬俗得以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研究明政府有效管辖黑龙江流域等有关东北边疆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极为重要的材料。
   1983年,先生主持发掘了凌源富家屯元墓群和温家屯辽墓后,又主持北票莲花山辽耶律仁先家族墓的发掘,其中三座墓出有墓志。尤其耶律仁先墓出土的契丹文“小字”墓志铭,志文长达5000余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契丹小字最长的志文,并新出现了数十个构成契丹小字的“原字”,这对契丹小字的解读和研究,无疑将起到推动作用。同年秋天,先生又主持了辽阳旧城东门里东汉壁画墓的发掘,墓中出土遗物丰富,是历年来辽阳地区所发现的汉魏壁画墓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墓葬。
  先生从事考古工作,在实践中使他认识到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性,几十年来,他走遍了北方诸多省、市、区、县,从而解决了许多历史地理研究之问题。经先生调查的历代城址就多达300余处,1979年,他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所属10旗县调查的古代城址即达80多座。

  说起历史地理,不能不提出在15年前出版的一部专著《东北历史地理》,这是先生和东北地区学者共同完成的,它是“国家七·五规划科研项目”,该书出版后影响很大,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说:“该书作者不囿于成说,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工作和审慎考证,有根据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无疑在当前历史地理研究领域里,是一个新的前进。书的篇章结构与内容,都大大超过前人,其学术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潜心研究陶瓷及辽史
  先生对历代陶瓷作了较深入地研究,也调查了国内各地许多地方的古代窑址,发表多篇很有见地的这方面论著。
   先生应大学之聘,很长时间授课《中国古代陶瓷》与《中国陶瓷史》。还作为中国学术代表团应邀参加日本举办的“世界三彩展”开幕式和学术交流活动。先生还作为大陆10位陶瓷研究学者之一,接受台湾文物艺术品收藏家协会的采访,拍摄了每人一 集的《陶瓷故乡行——大陆陶瓷专家访谈录》系列片对外播放。先生研究陶瓷贡献最大的方面,应该说是辽代陶瓷。其写了很多有关之文章,中国陶瓷全集》的编著和出版即可证明。这部集大成之15卷本《中国陶瓷全集》,是由全国8位学者共同编著完成,工程颇钜,其中第9卷《辽西夏金》卷陶瓷,就是由先生主编之,其中鉴别出很多过去被误定之器物。
  在学术界,先生相熟之人皆知,其对辽史研究成绩迥然。并亲自调查之辽金城址,即达200多座,其他如墓葬等发掘也较多,因以积累了大量考古资料,并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此外,其对辽代碑志进行研究,小成而果。如发表的《辽史外戚表补证》,这是一篇较早用考古资料研究补证《辽史》讹误最充分的文章,他把过去多少年来谁 也看不明白的辽代后族萧氏族源的关系、族系脉络以及行辈颠倒、错漏与误记等问题,梳理成条缕清晰、族系明确之材料,现在再读《辽史》看《外戚表》之记述, 方亦一清二楚。

  在先生长达50余年之考古生涯中,还有一项工作值得称道,那就是对历代长城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
  1986年,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辽宁省决定修复绥中县明代九门口长城,先生自这年起,连续四年主持对九门口长城进行考古发掘,获得了各种有价值的考古资料,从而保证了九门口长城修复成功。接着从1990年开始,其到丹东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并确定了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遗址,这一学术成果,新华社曾予报道。后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先生任领队,又连续四年对宽甸虎山明长城东端起点遗址进行发掘,收获极大。关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虎山”的学术观点,在此之前我国北方十省区电视台联合拍摄的37集电视系列片《万里长城》和辽宁电视台10集电视系列片《辽东镇长城》均采用了先生意见并被聘为顾问。现在经过发掘,已取得确凿的出土资料,为了验证这一成果,特召开了“明长城东端起点论证会”,罗哲文、单士元、朱希元等我国研究长城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经过现场考察,一致认为宽甸虎山南麓为明长城东端起点无误。现在起点段长城已经修复起来,并正式对外开放,接待国内外游人,它和九门口长城一样,成为著名的文物旅游景区,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先生的重大贡献!
  在文物考古界,先生的研究是丰厚的,其在数十种报纸杂志上发表一百多篇文章,有十几种专著问世。专著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东北考古研究》、《北方史地研究》、《辽宁古长城》、《法库县文物志》、《营口市文物志》、《凤城市文物志》、《彰武县文物志》、《北宁市文物志》、《松辽文化》以及多卷本的《东北历史地理论著汇编》、《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等。
  现在,先生已届耄耋之年,但退休近年来,对文物考古事业依然“乐此不疲”,不减当年之“勇”,奋斗在为之献身的这条战线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