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特色的民间文化——剪纸、面食、民歌

(2014-04-19 06:38:52)
标签:

山西文化

剪纸、面食、民歌

分类: 旅游、风光、民俗、传统文化

山西特色的民间文化——剪纸、面食、民歌


           剪纸、面食、民歌助力山西品牌中华行

                     2014年04月17日   来源:山西晚报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谈笑间,在纸屑缤纷中,便剪出了早已了然于胸的生动造型;骑着独轮车,头顶面团,演绎薄如柳叶的手工刀削面。剪纸、面艺表演、民歌斗 唱……在2013年山西品牌中华行活动现场,技艺精湛的山西民间艺术家们,将具有山西特色的民间文化搬到了活动现场,美妙绝伦的现场表演,让民众们忘我惊呼:绝了!
  而在此次山西品牌中华行南京站的活动现场,以上这些别具山西特色的表演也将亮相金陵。在此,就让我们先一睹为快吧。


  剪刀上的瑰丽世界山西剪纸艺术吹来晋风

  介绍:

    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
   不同地区的剪纸自然有着各自迥异的风格。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 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的广灵、灵丘剪纸凝重而艳丽,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关内之隽秀;而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剪纸,则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

   现场表演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纸,同样成为了山西品牌中华行活动中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
   在2013年山西品牌中华行上海站中,广灵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六代传人高清红女士则身着红色棉布旗袍,挥动一把剪刀在现场剪纸。小小的剪刀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灵气,剪刀在折叠好的红纸上游弋。
   你且等三五分钟,奇迹就这样发生了。打开手帕大小的红纸,翩翩起舞的蝴蝶、或是喜庆的喜字便跃然而生了。在围观群众的叫好声中,剪纸艺人便将四十余幅即兴创作的作品送给了为她捧场、喝彩的观众。
   同样身为我省剪纸大师的康冬云,则在北京、呼和浩特、广州、成都四站活动中,为各地友人展现了山西剪纸艺术的魅力。她不仅用剪纸为民众带去了欢笑,更让外国友人体验了一把“剪纸瘾”。
   一幅幅京剧脸谱、惟妙惟肖的人物、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瑞典友人尤波先生来到山西展区,在现场看过一刀剪绝活后,他走到康冬云面前,想要学着剪个生肖牛。在康冬云的帮助下,这位外国友人剪出了属于自己的生肖牛。虽说还略显粗糙,但尤波先生高兴极了。
   剪纸,其心境也犹如裁剪人生。“要想剪裁出一幅寓意深远、手法细腻的作品,从构思到完成,往往需要花费三至七天时间,甚至更久,因为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 同样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这样才能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剪纸和做任何事一样,只要用心肯定能学会。”康冬云用剪纸的心境,道出了生活的感言。
   此外,与剪纸艺术一并在活动中现身的还有平遥推光漆艺术品、稷山螺钿漆器等。用椴木精心打磨拼接制作的首饰盒,精工巧匠在盒面上画出活色生香的孔雀、百花争艳、富贵牡丹等传统手绘画。还有稷山螺钿漆器让喜欢中国古文化的老上海人如获至宝。
   在本次南京站中,金陵的友人们将一睹山西民间艺术的风采。


  独轮车上来削面、双手抻出8000面条丝儿山西面食绝活儿来嘞

  介绍:

    自古以来山西人以面食为主。山西因面食花样多、品质优、技艺精,而享有“中国面食之乡”的美誉。面食哺育了山西人健康的体魄,同时也造就了山西人做面食的一套绝活。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边,南到风陵渡,北到雁门关。一般家庭妇女都能以面食为原料加工数种面食,许多山西汉子有时在客人面前也会显露一手面食 “绝”活。
  山西人吃面素有 “一样面百样吃”的说法。普通的面团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面、刀削面、刀拨面、转面、漏面、猫耳朵、剔尖、溜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鱼等近百种花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声誉传遍海内外。而在面食艺人的手中,则变成了大把拉面、独轮车头顶面团双刀削面、转盘剔尖等高超技艺表演。
  此外,蒸花馍和面塑则更是魅力无穷了。从天上飞的喜鹊、孔雀,地上走的老虎、刺猬,到水里游的鲤鱼,以及各种历史故事等都被纳入了花馍的造型艺术中。慧心巧手的农家妇女……用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工具……通过切、捏、搓、拨、挑等手法,将喜鹊的羽翼、老虎的须髭、鲤鱼的鳞鳍勾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现场表演

  “哇,以往只晓得山西有刀削面,没想到山西人能把面玩出这么多花样来!不得了,不得了!”在山西品牌中华行上海站中,山西晋韵楼的面点师傅们开始首次面艺表演。
   只见师傅把面团顶在帽子上,要骑着独轮车削面时,人群中发出啧啧疑问声。“他这是要演杂技哇?”人群中的一位上海市民表示不相信。只见师傅两脚踏独轮车,两手持薄薄的削面刀,举过头顶左右开工,从头顶面团上飞下一片片柳叶似的面片,人群中有人鼓起掌来。
   同样难度复杂的还有师傅脚踩滚筒来表演。师傅脚下踩着木板,木板下是左右滚动的塑料筒。在晃动中,师傅左手托着一盘面团,右手用剔尖筷子将两寸长的细圆面 条剔到两米开外的面板上。精彩不仅如此,剪刀面、气球面、一根面的师傅上场之后,小小的展台前已围得水泄不通,大家纷纷拿出手机、相机给师傅们拍照。
   最令人叫绝的是手工拉面。一位师傅带着5斤的生面团上场,开始抻面条,一团面在他手里轻轻松松地相互交错,不多时便成了数不清的细面,根根均匀、晶莹剔透,近乎蚕丝。不一会儿师傅便将手中的一团面变成了8129根细如发丝的面条。赢得了现场民众的阵阵掌声。
   你想亲眼看到精致的面塑关公像吗?一套小塑刀、一块彩色面团、一双灵巧的双手,面团在崔金林手中揉揉捏捏,精雕细琢,很快,一个身着绿战袍,赤面长髯,丹 凤眼,卧蚕眉,威风凛凛手持书卷的关羽便诞生了。“真像!”围观的一位市民不禁发出惊叹。在山西品牌中华行广州站活动中,本报特别邀请面塑大师崔金林,为现场观众展示面塑的高超技艺。现场观众们无不叹为观止。


   山西民歌吼一嗓子,就带你回到黄土高坡

   介绍

     山西民歌有因地而异命名的 “山曲”、“开花调”、“卷席片”等,用民歌来歌咏他们的生活,抒发他们的感情,而且通过民歌,去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他们对压迫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西民歌,于尧天舜日之时就有传录的,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 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一、山歌;二、号子;三、小调;四、套曲。

  现场表演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泪长流……”悠扬深情的山西民歌回响在山西品牌中华行的现场。在山西品牌中华行的活动中,来自四川音乐学院在读的贾梦媛和两位同样来自山西的同学带来了《走西口》《想亲亲》《赶牲灵》《桃花红杏花白》4首山西民歌。
   悠扬、古朴的调调,映衬着火红的灯笼,在灰墙黑瓦的“山西古城”中游走。仿佛歌声带你穿越时空,来到了那祖祖辈辈的山西人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从晋西北去内 蒙古,必经古城的西口,“走西口”由此得名。沿着这条路,一百多年来,曾有无数穷苦人怀揣梦想,背井离乡奔赴草原大漠,一去不回。漫漫西口路,就是这样一条用无数血泪和白骨铺就的路,其中的凶险和苦难可想而知。
   但他们义无反顾,缘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改变命运的理想已经化作生命的信念,纵有千难万险,也要拼命一搏。这才有了所谓“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民 谚。谁能想到,那个擦一把泪水便匆匆向口外走去的青年农民,竟然有可能成为一座偌大城市,或一个宏伟文明的缔造者!
   “在活动中演唱山西民歌,我们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我们希望能通过民歌让大家了解山西,爱上山西,爱上山西的好产品。”民歌演唱者动情地谈道。
   “山西民歌有着很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地方味道。如果说从视觉上是欣赏山西古朴的建筑,从味觉上是品尝山西的美食那么,从听觉上,直接就把我们拉回到山西的黄土高原上,直面真正的山西感觉了。”一位老者在活动现场感慨道。

                                                        本报记者 田晓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