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旅游景点时应重视文物历史环境和风貌的保护
(2014-04-10 08:08:28)
标签:
文物历史环境保护杂谈 |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
【财新网】(记者 蓝方) 经历了故宫失窃、名人故居屡遭破坏等一系列事件后,文物保护的话题也在公众的关注下急剧升温。
2012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报告,接受常委会审议。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的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执法监察组发现,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刻意规避考古调查勘探而进行工程施工,造成文物损毁消失;有的在城镇和旅游景点建设中不重视保护文物的历史环境和风貌,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对文物过度利用,甚至为建设旅游景区而毁坏文物。
报告指出,包括盗窃、盗掘、走私在内的一些针对文物的犯罪行为仍屡禁不绝,犯罪活动呈现出职业化、集团化、暴力化、智能化趋势;而在一些偏远地区,文物古迹散布较广,无人守护,文物安全压力极大。
报告尤其强调,由于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的保护措施和安全管理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出现了一些安全事故。
此等文物保护不力现象,与地方文物执法能力不足有关。报告指出,全国文物行政管理人员平均每线不足3人。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人员偏少、经费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执法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另一方面,文物专业人才匮乏,文物保护科技水平也不足。据文物部门统计,全国半数以上的馆藏文物需要修复,但具有修复专业资质的单位只有198家,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000余人。文物保护科技应用水平整体不高,自主科研成果相对较少,目前甚至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文物资源基础数据库。
尽管官方的文物保护力度不足,民间对文物收藏的热情却不断升温。执法检查组发现,其所到的县市,一般都有一处或多处古玩旧货市场,有的交易场面十分活跃。据统计,2010年中国文物拍卖总成交额达到368亿元。文物拍卖企业324家,大规模的古玩旧货市场超过240家,涉及文物艺术品交易的网站约200家。
报告指出,由于缺乏有效规范和监管,一些经营者暗中从事非法文物交易活动;一些地方造假、售假已形成生产、做旧、销售产业链;有的拍卖企业知假拍假、自拍自卖、哄抬价格;还有的文物鉴定人员进行虚假鉴定,电视鉴宝类节目则片面渲染文物市场价格。
报告建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配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积极研究制定博物馆条例、北京故宫保护条例等法规。
前一篇:三亚“椰景蓝岸”院里的鸡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