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文物保护 抢在时间之前》
(2014-03-29 10:39:35)
标签:
文物保护包头晚报 |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
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包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9处旗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达茂旗,这么多的文物保护单位要靠4名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和2名基层文物保护巡查员保护。尽管这些文物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珍贵记忆,是散落在我们周边的记忆亮点,却存在着保护乏力、监管执法难等尴尬窘境。
全市已登记消失文物29处
提起包头的文物保护单位,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第一印象总是秦长城、麻池古城、敖伦苏木古城、五当召、美岱召等历史遗迹。其实,包头这座城市的历史,不仅仅是我们熟知的这些,还有很多是近现代的老旧建筑等,它们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翻看包头的城建历史,见证了包头商贸繁荣历史的“不夜九江口,货全川行店,客满中市场”,在经历了1996年“5·3”地震后,随着东河区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原来旧有的建筑已拆除殆尽,就连同当初的记忆,一道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就拿最近的来说,红墙、尖顶、对称的格局,地下还有特殊年代需要的地下室和通道。作为一名生活在包头的人,对这些建筑绝对不会陌生。苏联楼———这些建造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楼群,曾一度是包头城市中最美的风景,就是这些扛过了地震与岁月洗礼的老房子,如今却同样面临着消逝的难题。
现实中,消逝的不仅仅是这些。在东河区西北门附近,曾分布有两个抗日时期的碉堡,只是在后来的扩路修建过程中,悄悄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逝。记者从文物管理部门了解到,对于已经列为文物、正在申报、以及等待发现的那些文物,进入我们视线的方式主要是文物普查。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经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最终核定,全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63处,其中新发现868处,复查195处,登记消失文物29处。
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物保护就是抢时间,抢赢了,就可以列为文物被加以保护,输了的话最终只剩下一声叹息。
投入不足成保护难主因
按照相关文物法的规定,所有的文物保护与修缮的经费全部源于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拨款。一般情况下,各旗县区所属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如需进行保护与修缮工作,都需按具体项目向上级部门申请项目扶持资金,其中市一级的由主管部门向各级政府申请,自治区一级的则需向自治区政府申请,国家级的则向国家申请。
2000年,《敖伦苏木古城防洪工程方案》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2001年国家文物局拨出专款80万元,用于古城的防洪工程,包头市政府解决匹配资金15万元。同样的,在2009年,《五当召保护维修工程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准,2012年,国家文物局下拨文物保护经费300万元用于古建筑的维修。记者从市文物管理处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申请的保护修缮经费大多围绕着一些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文物管理所副主任苗润华介绍说,各旗县区申请的保护与修缮经费并不是每年固定匹配资金,而是按照项目各自申报的。“就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来说,全国共有千余家单位通过公布,要想从众多的项目中申请经费,难度可想而知。近几年来,我市申请获得支持资金的仅敖伦苏木古城、美岱召等少数几个项目。自治区和包头市申请来的相关维修资金则少之又少,对于需要继续加以保护与修缮的文物数量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
资金投入的捉襟见肘,让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很是头疼。按照现有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情况来说,保护与维修的重点更是侧重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的优先于市级的,市级的优先于各旗县区级的,现实的情况是,国宝级单位“吃肉喝汤”,其余单位则只能“喝点汤”,或者干脆只能“闻闻味儿”。
基层单位普遍面临缺人处境
目前,按照属地保护原则,各文物是由使用单位来负责维修保护的,各旗县区文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那基层文物管理部门的日子又过得怎么样呢?
作为达茂旗唯一的文物管理单位,旗文物管理所是一个“小麻雀”,因为这里一共才有四个人。
然而,在册文物统计资料显示,占据包头市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二的达茂旗,地下蕴藏的文物数量无疑是最多的。旗文物管理所所长乔志杰说:“达茂旗有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包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509处旗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对应的是从事文物保护的4名工作人员当中,除了我以外,大家平均年龄为56岁,绝对都是老人家了!”
据其介绍,除了在编的四名工作人员外,他们还聘请了两名基层文物巡查员,负责敖伦苏木古城和安答堡子城址这两处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日常巡查工作。而按照要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需要定期巡查3次,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巡查2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巡查1次,并根据日常巡查次数匹配相关巡查经费。在有限的经费下,巡查的重点必然先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然后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次,最后才是旗级文物保护单位。
投入的不足、使用单位的不重视,让基层的文物单位日子过得很是困难,很多时候,面对众多需要保护与修缮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层管理单位只能翘首企盼。
文物保护单位缺失执法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经费投入不足,文物保护执法难也是各级文物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据介绍,在安达堡子古城遗址,大小不一的盗坑一个挨着一个,散落地上的瓷器碎片、陶器碎块和石板随处可见。在达茂旗,类似这样被盗墓者破坏的文物点还有很多。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约束,很多野外文物都处在无人管护的状况,这给盗掘文物的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对于这些野外存量较多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又该如何保护呢?乔志杰坦言:“发现一处,直接报110,寻求边防公安的帮助,因为我们没有执法权。”
据乔志杰介绍,正是基于野外文物保护处在一种与盗墓分子打游击的被动局面,边防支队与市文广局共同签订了“警民共建文化遗产保护‘草原雄鹰’工程”协议,将边防辖区境内所有的文物点纳入到边防部队的日常巡逻之中,实现对文物点的常态化巡护。这样一来,达茂旗文物管理所负责文物普查与管理,各边防派出所就成了所辖文物的执法与保护单位,作为达茂旗文物管理所的有效补充,弥补其执法权限的缺失。
据了解,也正是基于执法话语权的缺失,我市文物管理部门正在筹划成立文物管理局,旨在整合现有文化遗产机构队伍,按照政事分开、分类管理的原则,重点解决我市没有独立的文化遗产行政管理机构和非遗保护研究机构的问题。下一步,对现有《包头市文物古迹管理办法》进行修订也将提上议事日程。
文物保护期待转折
“百年老房,留下了几代人的记忆,这就是文物的厚重感,也是其最为珍贵之处。”作为包头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之一,东河区从去年开始大力实施改造,这些让居民自己看来天天在住的老旧房子,有一天也会成为一件件‘宝贝’,被当做文物保护起来。
“通过文物普查,我们在三官庙发现有19个老院子留存较好,下一步,这些老院子将集体打包,申报全国历史文物街区,这在包头乃至内蒙古地区都是独一份的。”张海斌说,去年9月,北梁棚改工作全面铺开,市文物管理处派出单位里大半技术人员,会同东河区文体局对北梁拆迁的重点范围进行详细摸底调查。
通过摸底调查,工作人员掌握了重点拆迁范围内的文物、传统民居的分布状况、保存程度、基础数据、保护价值以及民俗文物等详细信息。10月上旬,“北梁文物及古建筑保护专项工作组”正式扎根北梁,现场指导拆迁中文物及民居的保护,采集有价值的民居建筑构件。
这或许将成为我市文物保护的一个转折点。
“能保持现状,最大限度地延迟文物保护单位的寿命,就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之一。”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苗润华如是说。其实,文物保护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如何有序传承与管理是各级文物管理部门面临的又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