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墙上曾经有守军“窝铺”

标签:
窝铺南京城墙大同城墙 |
分类: 世界遗产、文物、建筑、考古 |
青奥会开幕前夕,南京明城墙将实现全线贯通,市民可以沿着城墙外侧行走,或者在城头上漫步。而多个地段年久失修的明城墙也已经或即将完成修缮工作。最近,有文史研究者告诉记者,南京城墙上有过一种有趣的建筑—“窝铺”,明代建了两百多座窝铺,如今无一留存。他希望,在重现明城墙的历史景观时,能够恢复“窝铺”。
“窝铺”已经看不到了
南京明城墙以其与众不同的外形与外地城墙存在诸多不同。中国古代城垣大多为正方形,南京城墙的外形则极不规则。北方城墙上特有的马面、敌楼、角楼、箭楼,在南京城墙上也看不到。
“城墙发烧友”、文史爱好者高晓民告诉记者,南京城墙除了城楼,还有雉堞(也就是俗称的“垛口”)、女儿墙、瓮城等,这些城墙的建筑和组成部分如今依然能看到。“唯一看不到的,就是‘窝铺’了。”
“窝铺”,这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对城墙有一定了解的记者也是第一次听说。高晓民告诉记者,如果仔细搜索和明城墙有关的史料,“窝铺”这个名词出现的频率不算低。
南京城墙“窝铺”超过两百座
据《明史》记载,明代南京城墙有窝铺两百多座;洪武元年(1368),朝廷下令,内地有部队驻扎的城池,“每二十丈置一铺;边境城,每十丈置一铺;其总兵官随机应变增置者不在此限……”也就是说,洪武初年,朝廷命令,内地有部队驻扎的城池城头上,每二十丈设置一座窝铺;边境城池的城头上,每十丈置一座窝铺。总兵官根据城池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增加窝铺的数量是不受限制的。这条记载反映了朝廷对窝铺的设置非常重视,准许多设不许少设。
《同治上江两县志·明应天府城图第八》则记载,南京城墙有“城堡二百四十七”。根据城墙专家杨国庆的研究,这里提到的“城堡”就是“窝铺”;《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四记载:洪武六年,南京明城墙基本建成,“城上戍屋二百七十九”,这条记载里的“戍屋”应该也是“窝铺”。
由此可见,南京城墙上的窝铺数目,有“247”、“279”等几种说法,现在一般认为,洪武六年,南京城墙建成时的“窝铺”肯定超过了两百座。
“窝铺”起军事防守作用
不过,史料中记载的“窝铺”数量也让专家感到疑惑。根据《明太祖实录》卷八十三的记载,南京明城墙周长为“一万七百三十四丈二尺”,按照当时朝廷规定的内地城池“每二十丈置一铺”的要求,南京城墙窝铺应该是537座左右,史料中记载的两百多座只是其一半,个中原因,已难以考证。
说了这么多,“窝铺”究竟是一个什么建筑呢?记者此前采访城墙专家杨国庆时得知,窝铺,应该是供军事防守用的,为守城者执更、休息、放置守城器械的临时住所。可惜的是,由于南京城墙上一座窝铺都没有留下来,目前无法完全弄清楚窝铺的具体建筑结构和样式。
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的刘斌研究员告诉记者,可以明确的是,窝铺和城墙墙体上设置的藏兵洞不是一回事。窝铺并非南京独有,在北方也有很多。比如山西大同城墙共有96个窝铺,当地学者经过研究后对大同城墙窝铺如此描述:“窝铺是建在城墙上用于隐藏士兵的洞穴,高不会超过2.2米,宽4米以内。它不漏雨,挡风保暖,并有木地铺,一面坡。”
据了解,大同的城墙是在明代开国功臣徐达的监督下修建的。刘斌研究员说,南京城墙的窝铺比大同多很多,其用途和外形上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差别肯定也是有的。南京城墙窝铺的具体形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窝铺”是城头上的藏兵洞
“由此看来,窝铺就是城头上的‘藏兵洞’。设想一下,一座城池被围困了很久,守军长期坚守,如果敌人突然摸到城下,摸上城头,这时再从城池下的藏兵洞调兵时间仓促,定会手忙脚乱。因此,守军直接在城头上的窝铺里休息,一有敌情就能投入战斗。”高晓民说,古代冷兵器时代,守城工具除了弓箭、刀斧,还有火铳、礌石等,这些物资也可以堆放在窝铺里,便于坚守时随时取用。
高晓民说,当年南京城墙两百多座窝铺可能都是木结构建筑,这是其不容易保留的重要原因。如今,南京明城墙的修复和开放工作正在持续推进中。他认为,如果将来专家按照可靠史料,在城墙上恢复一些窝铺,将更完整地再现南京城墙的历史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