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自行车棚边的圆明园石刻文物

标签:
北大车棚圆明园石刻文物杂谈 |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
原标题:圆明园石刻扔在北大车棚?
~~~~~~~~~~~~~~~~~~~~~~~~~~~~~~~~~~~~~~~~~~~~~~~~~~~~~~~~~~~~~~~~~~~~~~~~~~~~
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圆明园的文物“观水法西洋石刻构件”在北京大学出土后,被扔在一处车棚旁,露天摆放,而且没有进行介绍和保护。(凤凰资讯 2月21日)
记者在北大自行车棚旁边发现了两件西洋风格的石刻,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既然是重点文物怎会在车棚旁边,并且还被人扔置了垃圾呢?可见,这两尊石刻一点也没有引起人们的关爱。遗憾的是,石刻并没有因为落户于国内一流大学而得到关注。著名的学府里,文物怎会遭遇冷落呢?
首先,文物保护的意识淡薄。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圣神使命。两件石刻显眼的西洋风格,精美的花纹装饰,并没有引起“北大文人们”的注意和思考,真是令人可惜、可叹。难怪石刻布满灰尘,小洞内杂物颇多,也无人问津。石刻摆放位置紧邻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车棚也主要被出入博物馆的人使用。想必这些杂物,也正是这些关注文物的人所为吧!
其次,保护措施不到位。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不能有任何马虎。两尊石刻露天摆放,没有保护措施。作为文物,这样的“保护”实在是令人费解。楼里安装摄像头监控,石刻就可以安全了吗?这是幼稚的想法,是敷衍式的做法,是对文物保护的极不负责。这是文物工作者的失守!
200多年的文物,如何保护,如何展示?的确是值得人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两尊石刻而言主要有两个保护途径:一个是进博物馆,好好保护并展示,让人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人们了解了、认知了,才会受到重视;二是让文物回家,回到它的故乡圆明园,回到它应该回的地方,它在那里永远会得到关爱。
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但却在北大校园里两尊石刻遭遇了“冷落门”。笔者认为,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思想教育,加大对文物保护力度,扩充对文物保护的力量,已刻不容缓,别让这些文物古迹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
昨天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北大一处自行车棚旁边发现两件西洋风格的石刻,上面还被人扔置了垃圾。石刻附近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物业负责人称博物馆有监控,可以对这两件圆明园的石刻进行监控。记者就此联系了北京大学宣传部门。相关人员称他们需要询问该校文保部门以后再进行答复。(2月21日《北京青年报》)
作为圆明园的石刻,自然属于文物的范畴。然而,反观其现实的遭遇就不禁唏嘘。放置在露天处,没有任何介绍文字,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没有任何保洁措施。这样的话,试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如何?肯定会将文物变身为垃圾,不把文物当回事,不拿文物当盘菜。而这背后透露的应该是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文物保护失败之后该如何追责的问题。对于北大校园内的这两尊石刻,显然处于无人问责的状态下,因为如何能够追责的话,两尊石刻也不会出现在露天内。而更为让人难解是,如果没有媒体的曝光,这样的对待文物的态度是不是依旧在继续?
文物本身是无价的,因为其承载了历史的因素,具备着不可复制的特性,对于研究历史,反思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像圆明园的这两尊石刻,有着200多年的历史,理应不该沦落到露天的境况中。那么,已经沦落至此,到底该如何挽回才是现实的一种。北京大学宣传部门声称需要问文保部门之后再回应。这条路线没有错误,但对于文物保护不力,难道只能望洋兴叹吗?这才是问题的真正价值所在。因为不仅北大的这两尊圆明园石刻如此,更多的名人故居、古建筑总是在不经意间被拆除,而拆除的原因也五花八门,有的说修复,有的说重建。那么,文物保护难道就真的如此疲软吗?
对待文物的法律规范,理应从《文物保护法》中寻找支持,哪些被列入文物保护范畴才有保护的价值,而如何进行保护,尤其是保护不力该如何惩罚,惩罚机制是否完善应该才是重中之重。但是,《文物保护法》显然处于十分落后的境地,补救措施除了罚款似乎没有更具威慑力的条款。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开发商才敢公然将古楼拆除,将名人故居拆除,因为只要交纳罚款即可。责任的承担成为一种形式,名义上有责任,实际上却没有任何责任。北大校园内的圆明园石刻也就是这样的命运。尽管,不远处就是博物馆,但石刻还是只能远远观望,没有进入博物馆的命运。
“不拿文物当盘菜”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这种不负责任乃是由法治的滞后直接导致的,而法治的落后又深深隐藏着国人对于历史和传统的不重视和不尊重。从对待文物的态度上就是如此。所以,如果没有追责机制的话,文物的命运将会很凄惨。而像北大校园内的这两尊石刻无疑会一直默默矗立下去,真的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
本报讯(记者 刘光博)昨天,本报报道了“网友质疑北大保护圆明园文物不力”一事。有网友认为,两件疑似圆明园“观水法西洋石刻构件”在北京大学出土后,被扔在露天环境里,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展示,而且还被扔杂物。对此,北京大学新闻中心回复称,博物馆暂时选择原地加盖文物保护箱的过渡性保护方案,待摆放的详细规划方案完成后,将对石刻构件进行妥善安放。
昨天下午,北京大学官方微博以新闻中心名义就圆明园西洋石刻被扔在车棚一事发布相关说明。说明中称,经了解,西洋石刻为北大基建工程部近日在红湖东岸挖掘出土,并由基建工程部临时摆放在赛克勒博物馆车棚旁边。“由于石雕自重较大,难以搬运,故赛克勒博物馆的相关人员将其暂时安放在有摄像头的地点,便于全程监控和保护。由于石雕运输的特殊性,本着减少挪动,降低运输中损坏风险的原则,博物馆选择原地加盖文物保护箱的过渡性保护方案。”
昨天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再次来到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东侧的自行车棚。车棚旁原来摆放两件西洋石刻的位置,已经被一个红色的大木箱子完全罩起来。与前天的位置相比可以看出,为了将石刻完全罩住,校方加盖保护箱时将两件石刻往一起聚拢了起来。
针对“保护圆明园文物不力”的质疑,北大新闻中心声明中指出,“学校对校园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一直非常重视,早在2006年就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编制完成了校园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又在2007年和2011年相继成立了文物保护与管理办公室和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逐步规范和完善校内的文物管理工作。”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刘阳表示,虽然加盖了保护箱,但并不能起到展示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此前博物馆物业经理曾称,这两件西洋石刻可能会被摆放在北大校园的草坪上进行展示。北大新闻中心表示,待石雕摆放的详细规划方案完成后再做妥善安放,“该石雕的最终安放方案将严格遵照国家文物保护相关规范和校内管理办法,并会在保护基础上充分考虑挖掘和展示石雕的历史文化内涵。”
前一篇:天安门前留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