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人的行业文物贩子揭秘文物作假内幕

标签:
文物作假 |
分类: 资料、趣闻、知识 |

某专业艺术品网站公布的“中国文物造假地图”
在走访长沙古玩收藏市场的过程中,记者认识了老黄(化名)。他自称是摆摊卖古旧的“圈内人”,对于文物作伪的门道谈得头头是道,但是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
“搞古玩的都很低调,怕惹祸上身。”他告诉记者,国内文物市场已经形成了产销一体的“造假产业链”,各地的文物仿制工厂、作坊负责生产,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将假文物批发给文物贩子,最后经古玩市场或文物商店流入社会。
揭秘·作假
无限逼真,常人难以区分
老黄向记者详细讲述了目前市面上销售比较多的四类藏品的制假手段,“这些制假手段现在都已经很成熟,一般人很难鉴别出真伪来”。
木器作假:多是旧家具改装
对于古旧家具,老黄表示,“一般长沙的古旧家具多是老料新工,还有一些是以大拆小。”
老黄说,其中鉴定难度最大的是“以大改小”。比如,旧时放置在厅堂的八仙台是合仙台的两倍大小,但价格不到前者的一半,有的造假者就把八仙台的桌面切去一半,把四只桌腿都装到另一半下,改成一张合仙台。如合仙台的价格是1万元左右,改装之后就可值2.5万元左右。
还有一种造假方法就是“新老搭配”。比如一把椅子,造假者可以把椅子拆开来,分别找来新的材料,与老料拼装成两把椅子。
瓷器作假:老残片拼成品最难辨
瓷器也是造假比较多的古董。“目前长沙市面上假瓷器比较多的有汉罐、唐三彩和明清瓷器等。”老黄说,瓷器造假很容易,第一步是按照古代款制将瓷器做出来,第二步就是“做旧”。
与以新充旧相比,“补货”是最难鉴定的。造假者到各地古窑场或坟墓遗址搜罗大量的“垃圾”残片,然后拼凑成一件完整的赝品。即使鉴定专家采用先进的多点取样的办法,得到的分析结果也一样是“真品”。
铜器作假:做出铜绿能卖十万元
据老黄介绍,铜器特别是铜镜,可能是以后古董造假的重点。目前,长沙市场上也有不少假的铜器,很多都来自湖北一带。“铜器造假由来已久,比如说宣德炉,现在存世的真品很少,很多都是明清时期仿制的。”
最初,造假者把化工漆和石膏粉拌成与铜镜相近的颜色,在素镜上做成各种动物,或者把坏的铜镜用胶水粘起来,再用一张透明薄膜裹起来,擦上黑鞋油,看起来就像南方出土的黑漆背。后来,造假者又把铜镜坏的部分锉掉,改成小铜镜。甚至还有些作假高手把老铜镜上的锈取下来贴在新做的铜镜上,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书画作假:一两晚作出“名家”精品
“这些书画作假者,一个人在家里书房里就能完成。”老黄表示,“现在长沙有一些作假者,往往一两个晚上就能作一幅出来,卖个几千上万块钱。”
书画作假无非是摹、临、仿、造四种手法。还有移款、添款、改款、挪移题跋、转山头、拼凑画心、长卷割裂分段等方法,比如将无款画改为有款画,小名家改为大名家。
“说起来,相比较其他作假,书画作假者还是有些水平的,艺术才能都不低。”老黄笑道,一般来说,所有的书画名家,都是有自己风格的,只要是有风格,那就有迹可循,就可以学到精髓,达到形似神似。
揭秘·包装
“故事”、名家、宣传
赝品被做好后,在流通上市前还要经过包装,目的是提高赝品的身价即可信度。在这个环节,“故事”、名家鉴定、报纸杂志宣传必不可少。
“故事”被圈内称作噱头,即杜撰一个离奇的故事给赝品,增加它作为“文物”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容量,从而提高身价。老黄告诉记者,即使是真品,某些时候也会为了提高身价,也要学会“讲故事”。
有了故事,还得有名家的题跋以及鉴定。如果花钱请真大师来做,就更能起到以假乱真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在长沙搞一个“研讨会”之类的活动,这样赝品就贴上了真品的“身份证”,你不说是真品都不行了。
与此同时,宣传的工作也随之展开。可以借助杂志、报纸等宣传平台来做,甚至自己制作某某媒体的报纸和杂志。5年前,一个朋友拿了本十几年前的旧美术杂志来给老黄看,杂志封面登了两幅画,是他打算拍卖的藏品。老黄拿不准,因为画得十分拙劣,但因为有这么一本杂志在,他就不置可否。“后来我询问这本杂志的编辑部,编辑部说他们从来没有出过这本杂志。”老黄说,“这本假杂志逼真到所有的细节都做得很像,杂志做到这个程度是很花功夫的,可是跟利润相比的话还是作假划得来。”
揭秘·售假
最喜欢“半桶水”
在这么多的制假手段之后,一般销售环节只要待价而沽就行,自然有人跳到设好的圈套中来。
老黄告诉记者,在收藏业内,“半桶水”的藏家最好骗,因为他知道一点门道、喜欢自己看,可是以他的收藏知识储备,又跳不出造假者设好的圈套。对于在收藏里想捡漏的收藏者来说,最常用的一招是“唱双簧”。
老黄向记者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有一个朋友老李,退休后迷上了收藏。在天心阁跳蚤市场转的时候,遇到了一名自称是收藏爱好者的人,姓曹,听说老李也爱好收藏,就拿出一张紫砂壶的照片来给他看 ,“你有没有这样的紫砂壶,如果有,我出高价买你的。”这个人还给老李留了联系方式,告诉老李如果有就马上联系他。
没过多久,还是在天心阁古玩跳蚤市场,他又遇到了另外一个姓马的人。“一听就是外地口音,他问我要不要紫砂壶。”一边说 ,他还一边拿出了紫砂壶的照片。老李觉得这张照片上的紫砂壶和前几天姓曹的人给他看过的差不多。就告诉那个卖紫砂壶的人,他要考虑考虑,留了其联系方式。
老李马上回家找出曹姓买家的联系方式,对方说愿意出 30万元买紫砂壶。觉得有利可图的老李赶紧联系马姓卖家,一番交涉后以接近10万的价格成交了。可当他付款把紫砂壶买到手后,那个曹姓买家的电话却再也打不通了,马姓卖家也联系不上。老李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那个高价买来的紫砂壶,后来经专家鉴定仅值一两百块钱。
~~~~~~~~~~~~~~~~~~~~~~~~~~~~~~~~~~~~~~~~~~~~~~~~~~~~~~~~~~~~~~~~~~~~~~~~~~~
~~~~~~~~~~~~~~~~~~~~~~~~~~~~~~~~~~~~~~~~~~~~~~~~~~~~~~~~~~~~~~~~~~~~~~~~~~~~
近日有报道称,洛阳南石山村有70多家仿制唐三彩的手工作坊或工厂,作为“文物”链条的生产端,南石山村因能以假乱真闻名全国。1994年,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上出现了一批陶俑,被专家鉴定为真品北魏陶俑,历史博物馆、故宫(微博)都拨款进行了“抢购性收购”,后经调查,这些“北魏陶俑”均是出自南石山村的赝品。文物贩子有时候会收买一些土专家,两方一起骗出钱的老板。
古玩市场上以假乱真的现象,当然不是自今日始。自从人们发现古玩原来很值钱的那一刻起,假文物便应运而生了。因此,说假文物几乎是紧跟着真文物的历史足迹而面世的,并不为过。有报道称,著名文物收藏和鉴定专家王立军认为:仿制文物的事自古就有,中国曾出现过4次作伪高潮——第一次是在宋代,以仿造商、周青铜器为主;第二次是清乾隆时期,主要是名人字画造伪、作假,连乾隆皇帝也难辨真假,当时好多的书画赝品上都有乾隆的题跋;第三次是晚清到民国时期,大量复制、仿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无所不造、无所不仿;第四次高潮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各种仿古工艺厂多如牛毛,作伪手段更为高超,造假者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分工合作,市场逐步专业化。众所周知,这第四次也就是现在的这次文物造假高潮,正是伴随着古玩市场行情的空前高涨而来的。一件古董,在拍卖市场上动辄拍出上百万、千万甚至亿元的惊人天价,又如何不让大批日夜梦想着通过炒作文物而瞬间暴富的人们艳羡不止呢!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生产。于是,就出现了洛阳南石山村这样的仿古唐三彩制作专业村。本来,古文物是中国数千年来灿烂文明的真实见证,人们珍视它、热爱它,以致许多人都喜欢在家中摆设仿古文物,都是爱国爱乡的正常朴素的感情体现。仿古文物包括高仿文物的制作和销售,正是满足了人们重温历史和日常艺术审美的精神需求,经营者只要坚守诚信,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刻意冒充历史文物,则对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和提升民众的文明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
但是,许多原本很好的事情,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往往变了味,形成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以至于高雅的主调发生令人尴尬的嬗变,渐显庸俗甚至恶俗的色彩,让人唏嘘不已。南石山村的唐三彩生产业,就呈现出让人喜欢让人忧甚至让人气愤的景象,缘由就是其中掺杂了太多的制造、贩卖假文物的污浊行为,严重扰乱了古玩市场的正常秩序。而且,不法文物商贩在行骗敛财的勾当中,更将一些所谓“文物专家”推向了前台,利用他们的谎言蒙蔽古玩收藏爱好者。他们的作假功夫之深,竟然曾使得拥有国内顶尖文物鉴定专家的国家历史博物馆、故宫都不惜拿出巨款,购买收藏其炮制的赝品“文物”,疯狂地戏弄了一把饱学博闻的国学大师们。
有道是:联手行骗搞欺诈,文物贩子土专家;古董竟由赝品冒,惨将诚信尽打杀!有关方面恐怕真要联合起来果断出手,强力整顿一下古玩市场的混乱状态了。对惯于造假坑人的文物奸商,毫不客气地依法惩治;对贪图巨额不义之财而不惜毁掉自己清誉的文物专家,也应以法纪为准绳,严肃查处。毕竟,悠久的中华文明在我们这一代却遭受文物造假之风的羞辱和玷污,是无法容忍的严重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