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大境门里正在修复的明清时期商贸古城堡——来远堡

标签:
张家口大境门来远堡 |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
张家口新闻网 2013.5.6(实习记者:李晓利 通讯员:刘振瑛) 来远堡,又称市圈。一座尘封四百年历史风云的商贸古城堡,位于市桥西区北部,大境门内侧,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明清时期,这里商业活动繁荣兴盛、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如今,来远堡经不住岁月的洗礼,徘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脸庞上飘满了历史风尘。
来远堡名气得益于张家口堡
宣德四年(1429年),张家口堡周边一带的民间贸易逐渐开展起来了。最初,这种贸易仅限于当地百姓和驻军的生产、生活物品交易。随着游牧部落对内地商品的广泛需求,张家口堡周边民族间的贸易市场也开始兴盛。
张家口堡东城墙外是形成于成化年间的“武城街”市场;清水河西岸今展览馆路一带是“大河套市场”,民国年间叫“杂八地”;堡西今桥西西坝岗河谷一带设立过马桥;堡南南营房和光中路一带叫“小市”;堡北至善街以北叫“北市场”。张家口堡周边的这些市场,是典型的“自由市场”。其交易时间、交易地点、交易方式,交易人群常无定数。
来远堡商贸的兴盛,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新到任的宣府镇巡抚汪道亨,看到互市之地地处东西太平山之间,认为“上谷延袤千三百里,未有若此山之扼要而雄峙也”,“山川之险,险与敌共”。于是上书建议在旧城垣的基础上“缮葺”贸易城堡,加强防御体系建设。
据《张家口新筑来远堡记》记载,堡墙“四正曲直,沿长一百四丈四尺,城墙高三丈五尺,环堡四隅各建一座戍楼。来远堡设两门,西南门曰“永顺”,北门为“来远”。
当时来远堡城堡内街巷道路,井然有序。紧邻永顺门,设有总管署,是管理官员办公的地方;在来远堡城墙西北角上,设讲市台,每次开市讲市之时,都会通报市场行情,宣布贸易法令;此外,来远堡内还设有观市厅、兵房、司税房、抚赏厅、城隍庙、新寺,市台庙等建筑机构。
中外商贾云集此地开展贸易
走进来远堡,如同走进了一幅市井贸易生活的淡墨画卷:明清时期,大境门内关帝庙前,南来北往的中外商人,如火如荼的交易场景,人生鼎沸的市井生活……似乎让人触摸到了古城久远的历史气息,聆听到了古城不服老的轻轻叹息,顿悟出了这座古城站在历史和文化的深处,凝聚着厚重的不为现代人所了解的传奇故事。
来远堡建成以后,正值明朝廷与蒙古鞑靼部俺答汗之间实行“茶马互市”的和平时期,来远堡成了京西最大的互市之所。这里氤氲的良好贸易环境和更为规范的市场管理,成为中外商贾云集之地。参加来远堡贡市的商人有汉、蒙、满、维吾尔等民族和俄、德、英等国的商人。市场上,茶叶、绸缎、布匹、米面、纸张、铁器、牛、羊、马、驼,药材等贸易商品应有尽有。
清代,来远堡互市贸易也成了张库大道历史的发端,成为了农耕民族走出去的起点。张家口堡开始由一个明代长城防御的武城戍堡,逐渐向区域商贸中心和物流枢纽转型。
小境门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印迹佐证了来远堡贸易的繁荣。据记载:大境门一带一千六百多家商号的大小贸易,都围绕来远堡进行。民国前期,来远堡又成为了对俄贸易的前沿阵地,是张库商道的陆路码头。
百年风雨悄然退场
解放前,来远堡贸易发展的步伐渐渐慢了下来,许多“前店后栈”的商号渐渐改成为“前店后宅”。来远堡市场的商号纷纷歇业。还生活在这里的山西、山东、上海、北京、衡水、阳原、怀安、蔚县的商人和商人后裔,他们每天若有所思地拂拭着早已改变了功能的店铺银柜,成为来远堡最后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