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越千年历史  横亘在山东大地上的齐长城

(2013-12-10 18:37:04)
标签:

齐长城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穿越千年历史 <wbr> <wbr>横亘在山东大地上的齐长城

                齐长城,穿越千年的文化脊梁
                      2013年12月10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

                ——《管子·轻重篇》

 

  说起长城,人们总会想到秦始皇。其实,早在秦长城开工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便已开始修建自己的长城。如今,穿越了2600多年的历史,这条绵延千里的“齐长城”依然横亘在山东大地上。在济南、在莱芜、在淄博、在青岛……我们都可以看到齐长城留下的残垣断壁,这些青石与泥土之间的历史碎片,见证着久远的过去。

  “齐筑长城,缘黄河经泰山千余里,东至琅琊台入海。”西起济南,东至青岛的齐长城长达1200多里,从山东内陆一直延伸到了黄海之滨。春秋战国时期,这道土石铸就的壁垒,曾将这片土地划分为齐鲁两个文化特色鲜明的区域。其实,当年的齐国不仅国力强盛,还因“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而被称为“四塞之国”,本不需要修建如此大规模的防御工事。然而,从齐桓公开始,为了称霸天下,齐国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导致军队频繁出动,国家内部军力空虚。而自己南面又有出入泰山的陆地大道,当时崛起的晋国曾联合鲁、宋、卫等国从这里进攻齐国,最终导致齐王下令修建长城。

  与后世用青砖砌成的明长城相比,齐长城显得有些简陋。从现存的遗址可以看出,修建在山岭的齐长城是用石块垒成,而位于平原地区的齐长城则大多是黄土夯成。但在打仗依靠马拉战车的春秋时期,这样的设置已经足以挡住敌人的攻势。而实际上,齐长城不仅是一条军事线,还是一条经济线。

  依靠“煮海为盐”,齐国曾经十分富足。齐国东部的胶州湾一带是当时重要的产盐区。齐桓公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盐的作用不可小觑。当时的齐国采用的是“私人生产,国家收购”的食盐政策,国家统一收购来食盐再以高价贩卖给其他国家。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些人在边界上走私私盐,齐长城的修筑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种现象。

  到了战国时期,历史已发生了巨变。齐国的君王由原来的“姜氏”变成“田氏”,原来的劲敌晋国也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但曾与自己比邻而居的鲁国却被强大的楚国吞并。面对新的威胁,齐长城开始继续向东修建。《史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千余里,以备楚”。最终,齐长城修到了今日青岛的黄岛地区。而如此庞大且旷日持久的工程给后世留下许多传说,比如孟姜女哭长城,哭的就是齐长城,而不是秦长城。

  然而,齐长城最终没有挡住历史的洪流,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灭亡,中国进入统一的秦王朝时期。这之后,齐长城被彻底荒废,无人问津。直到上世纪50年代,久居青岛的历史学家、金石考古学家王献唐最先对齐长城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岛城文史学者鲁海则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自己的实地探访,证实了齐长城应从黄岛入海的说法。而不久前,青岛当地的文保单位则表示将于明年修复境内的齐长城。

  2600多年过去了,曾被人们遗忘的齐长城开始再次被人关注。其实,这条穿越于崇山峻岭之间、阡陌沟壑之上的“文化脊梁”,每一关、每一段一直都在讲述着悠久的故事。尽管被岁月冲刷得只剩下了零星的遗址,但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苍茫与光辉。

 

~~~~~~~~~~~~~~~~~~~~~~~~~~~~~~~~~~~~~~~~~~~~~~~~~~~~~~~~~~~~~~~~~~~~~~~~~~~~~~~~~~~~~~~~~~~~~~~~~~

 

穿越千年历史 <wbr> <wbr>横亘在山东大地上的齐长城



             一条土石长龙横亘山东大地
                    2013年12月10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早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就开始修建长城,其中最早便是齐国。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版图相当于今天大半个山东省。而齐长城不仅比秦长城早修了四五百年,也是我国最古老的的长城。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尽管齐长城经历史长河的“冲刷”只剩下零星的遗址,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曾经的历史。

 

  缘起:历时两百年,齐国筑起“防御屏障”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了长达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就是这时开始修筑长城的。据《左传》载:“襄公十八年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言 ,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这里的“堑防门”即是齐长城的一处关隘。

  而关于齐长城的具体建筑年代 ,史学界曾有争议 。早年间,考古队员曾在河南洛阳的古墓里发掘出一套编钟,其中一段铭文说:“征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据考证,这里记载的是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齐晋两国之间的战争,这说明那时齐国就已经有了长城。考古学家介绍说,齐长城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开始修筑西段,至迟在鲁襄公十八年完成,前后共修建了一百余年(约公元前685~555年)。到了战国的齐威王时又开始向东续修,最终修到如今的青岛地区,其中东段的长城又修筑了七十余年(公元前356~284年)。就这样,齐国用了近200年的时间,修筑了东西两段共1200里长的“齐长城”。

  “齐国之所以到了战国时期还在修筑长城,一方面是由于疆域扩大,另一方面是为了抵御楚国。”考古学家称,在齐国修筑了西段的长城后,随着国力强盛,吞并了周围的莱、纪等小国,疆域扩大至东海沿崖。当时齐国的疆域已不是“方五百里”,而是“方两千里”。在齐国扩张疆域时,楚国也先后灭了齐国的邻国鲁国,占据了山东东南部地区,对齐国形成直接威胁。“因为当时楚国也很强盛,而且灭鲁胁齐,修长城主要目的就是防御楚国,”考古学家称。

  因齐长城多依山势而筑,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故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齐长城的建筑结构设计,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点。随山势而筑的地段城墙多由石块砌成,而平原低谷地段所筑长城又多土夯成。烽火台多设在山岭的高巅之处,是军事设防传递信号的设施;而关隘、防门多设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国境的必经之地,也是长城的要冲地带。现存城墙遗址多为单城墙,即只有外墙,无内墙,即使有内墙也较低,这样既起到了防设作用,又保证了“进出方便,能攻易守”;这样的设计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修的长城中都是罕见的。

 

  蜿蜒:从济南到青岛,绵延千里入海

  作为军事防御工程,齐长城同秦长城一样,大部分是在山岭之上 ,修筑工程十分艰苦。“东周时期还没有砖,那时候修长城是用石块砌成,有的部分用土夯成。”考古学家介绍《括地志》等史书记载,“(齐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泰山,经济南、淄州……”齐长城从平阴经今长清县到泰安,傍泰山山麓,从泰安经莱芜、章丘至博山境内,全在山岭之上 。然后从博山经青石关至临朐县境,这里有著名的穆陵关,再经安丘、沂水 、诸城,进入到如今的青岛。

  据清道光年间《胶州志》记载:“长城在县治南八十里齐城等山,城因山为之,培高下,各有门阙邸阁。春草生长,髻(ji,音“技”)葱分垂,如马鬃然。西起平阴之防门,延泰山北麓,而东至诸城亭子夼入境。十五里至六旺庄南,铁橛山阴。东历杨家山、白猊山、齐城山,至黄山顶十余里。又东历小珠山阴、鹁鸽山,至徐山之北于家河庄。”这段记载详细叙述了青岛辖区内的齐长城走向,所经之地分属胶州、原胶南和原黄岛区。

  而关于齐长城终点的具体位置还曾有三种不同的记载。一是从琅琊台入海,《括地志》记:“东至密州琅琊台入海。”二是从大珠山入海,《山东通志》等书记载,齐长城“由大珠山入海”。三是从徐山于家河入海,清道光年间《胶州志》载:“东历小珠山阴 、鹁鸽山,至徐山之北于家河入海。”为了确认齐长城最终的入海位置,一些考古学家曾实地进行过考察,发现齐长城从扎营山进入今黄岛一带,在于家河北侧抵入海。

 

  文物:清代出土铭文铜器“齐国三量”

  清咸丰七年(1857)在青岛灵山卫出土了三件铜器,均是齐国时铸造的衡器,是春秋时期珍贵文物,文物专家称之为“齐国三量”。同许多有铭文的铜器一样,“齐国三量”也有铭文,其中有“安陵”和“左关”两个地名。据《胶州志》记载,“安陵墩”是在安陵旧址上明代建的烟墩,这一带也出土过战国时期文物。有人考证“左关”是安陵辖属的长城关口,位于徐山,至今农民仍称东门、西门,虽然已见不到城和门。

  今天在黄岛区徐山上清楚可见齐长城遗址和烽火台遗址,由于胶州湾海域日益缩小,并且西海岸大规模兴建码头,徐山齐长城的“老龙头”与大海已有一定距离,与秦长城老龙头更是无法相比了。为了纪念齐长城这一东周时期的伟大工程,黄岛区新建一处长城关隘,以块石建成,虽是仿制,也有不少游人到此参观。

 

  传说:孟姜女哭倒的是齐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是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故事,传说孟姜女因夫被征筑长城,万里寻夫,送寒衣至长城下,得知其夫已劳瘁而死,痛哭不止,长城倾倒,孟姜女投海而死。在今天河北省秦皇岛的山海关,尚有孟姜女庙。在那祭祀祠里,孟姜女面带愁容,身着素服,凝视南海。在“万古流芳”的大字匾额之下,有楹联题为“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里,显然是说孟姜女哭的是秦长城了。

  实际上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山东。她哭倒的长城不是秦长城,而是齐长城。据记载,春秋时齐国有个大夫叫杞梁 ,名殖。当年齐国袭莒时,杞梁与华周进抵莒郊,被俘而死。其妻孟姜到郊外迎丧,庄公也去她家吊唁。传说她哭夫十天,结果长城崩塌,她也投淄水而死。至今,在齐长城所经过的地方,多有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长清县志》有“邑东南九十里有长城,且有孟姜女庙”的记载。《章丘县志》中亦有:“长城岭在县治南百余里……旧有孟姜女庙”的记录。事实上,从科学上看“哭倒长城”是不可能的,长城倒塌的原因可能是当时恰遇暴雨,而这在故事中并不重要,人们关注的是孟姜女对丈夫的爱,对暴政的恨。

                      文/制图/杨飞记者 徐杰 刘鑫徐新东 实习生 张欣健

 

穿越千年历史 <wbr> <wbr>横亘在山东大地上的齐长城

穿越千年历史 <wbr> <wbr>横亘在山东大地上的齐长城



穿越千年历史 <wbr> <wbr>横亘在山东大地上的齐长城



穿越千年历史 <wbr> <wbr>横亘在山东大地上的齐长城

穿越千年历史 <wbr> <wbr>横亘在山东大地上的齐长城

穿越千年历史 <wbr> <wbr>横亘在山东大地上的齐长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