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6,082
- 关注人气:1,4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杞人忧天”与“孟姜女哭长城”
(2013-11-26 06:52:41)
杞国故城“现身”
孟姜女曾哭倒杞国城墙
2013年11月0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有一个成语叫“杞人忧天”,现在已成为笑谈和传说,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是庸人自扰和无谓担心的代名词。然而今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七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后,榜上有名的“杞国故城”惊现于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让世人为之瞩目。它的横空出世给这个成语作了很好的注脚和解释。

杞国故城历经风雨,如今仅存六处遗址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杞国建国始于夏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杞国是小国,史书记载很少,《史记》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杞两国的历史,但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都是历数其君主名号,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被迫屡有迁徙。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一带,也就是现在的遗址处。
据以往资料和第三次文物普查实地考察证实,杞国故城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500米,面积接近280万平方米,是目前坊子区所发现的最大的文物遗址。杞国故城遗址由六大部分组成,分别是杞国故城城墙、皇城顶遗址、周家庄子遗址、周家庄子墓地、石佛寺遗址和九女冢。其中在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西约200米处有一个面积约300亩的高台地,当地相传为杞国皇城所在地。
为写此稿,笔者专程前往杞国故址。看到台地北侧有1.5米-2.0米文化层,断面上夹杂着密密麻麻的灰色瓦片,而老百姓耕种的地面上到处都是堆积的这种瓦片和青色的碎砖。这种瓦片要么是器皿的碎片,要么就是屋瓦。据坊子区文物局考古人员介绍,这里出土的文物为战国至汉代的,大致有筒瓦、瓦当、陶罐、陶盆、陶瓮、铁镢、青铜剑及砚石等。
通过实地采访,笔者详细了解了杞国故城的前世今生。站在那片废墟上的最高处――杞城皇城顶遗址,除了一个遗址保护牌立在秋风中,举目望去四周地势比较低,一片庄稼地,可以看到故城周边的村庄和时隐时现的古城墙遗址。数千年的沧桑巨变,古时这里也曾经有过辉煌,但是历经搬迁、顽强抗争的杞国,早已荡然无存。这个夹缝里生存的小国,终究没有逃过“杞人忧天”的预言,国灭人亡,沉睡到了历史的长河里,至今这一带连杞姓都没有了。留下了一个个令人凄惶包括“杞人忧天”在内的传说和故事,仍在秋后的微风中诉说着哀怨情仇和扑朔迷离。
孟姜女是杞人的媳妇,哭倒杞国城墙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家喻户晓,然而在杞国故城当地却流传着另一个说法:孟姜女姓姜,是齐国贵族的大女儿,也是齐庄公的本家妹妹,后来嫁给了杞国人杞梁。这杞梁本是杞君的本家,孔武有力、勇名远扬,而且事母至孝。由于喜好舞枪弄棒,不懂稼穑,不善经营,家道衰落,在杞国难以为继,才带着媳妇、老娘来到商业发达的齐国临淄谋生。
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50年,齐庄公想重振霸业,出兵伐晋,无功而返,于是想乘机攻打莒国。杞梁因为勇猛无比,经朋友举荐,作为先锋参加了这场战斗。杞梁屡立战功,最后不幸战死。齐庄公大胜凯旋,没有忘记英雄杞梁,准备把他隆重地安葬在临淄郊外,并亲自前去吊丧。这时杞梁的媳妇孟姜女不干了:“吊丧有在郊外的吗?这不符合理法吧?如果杞梁有罪,就不要安葬了。如果没有罪,就请君主把杞梁还给我,我们回老家安葬他吧,俺家还有婆婆呢。”就这样孟姜女将杞梁的遗体运回了杞国,在杞国城北的公墓,停棺三日。孟姜女抚棺大哭,这对恩爱夫妻,转眼间就阴阳两隔,孟姜女伤心至极,涕泪俱下……也许是那年雨水多?汶河河水大涨,久泡城墙,再加上杞国的城墙都是用泥土筑成的,或许就是巧合,这时杞城的北城墙轰然坍塌。
这件事,东汉王充的《论衡》和邯郸淳的《曹娥碑》都有明确记载,说孟姜女哭倒了杞城的北城墙。到了西晋时期,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记载了此事,只是有所夸大,说孟姜女哭倒了整个杞城。另外,前544年,杞国国君的亲戚晋平公,就是当时诸侯的霸主,集结各路诸侯帮助杞国修复城墙,也正是那个时候。看来,杞国城墙坍塌确有此事。
当时百姓以为孟姜女哭夫哭塌城墙感天动地,由此而流传下来。
“杞人忧天”绝非庸人自扰
小小的杞国走过了1500多年的历程,走进了历史风尘中,留下了一片荒凉的杞国故城,留下了曾经贻笑大方的成语“杞人忧天”。
近来,有专家通过深入研究杞国历史,对“杞人忧天”的内涵提出新的见解,使延续几千年的成语,有了新的含意。杞自商汤封建以来“或封或绝”,极不稳固。后又因宋、郑等列强所逼,举国由河南跋涉千里迁徙至此。杞国与鲁国为邻,杞国不断遭受鲁国的欺辱。杞鲁交往中,鲁蛮横跋扈,使杞的精神受到极大创伤。春秋前期,齐、晋先后成为诸侯霸主,杞竭力追随巴结,甚至用联姻得到庇护。在诸侯争战,弱肉强食,互相攻伐中,杞又时常受到强国欺凌。先后被宋、郑、莒、鲁等国胁迫,受宋、莒、淮夷、鲁等国多次攻伐,土地被他国侵夺。杞长期在诸侯国互相争斗会盟夹缝中生存,还要无可奈何地为他们的争斗去“捧场”应付。杞国生存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国祚几绝,被迫迁徙。天地虽大,却没有杞人安居之地,这正是杞人忧天地崩堕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的历史背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杞人忧天”的故事产生了。也只有在弱肉强食的形势下,杞人才有危机感,才产生了忧患意识。这种忧患,蕴含着强烈的求生的欲望,也许正是这个“弹丸之国”,千年不息的秘诀之所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作为对“杞人忧天”的深层次理解。“忧天”是杞人对国家、对民族前途的忧患,是爱国爱民的情操体现,更是古代杞人留给今天人们的宝贵思想财富。
(刘永加)
~~~~~~~~~~~~~~~~~~~~~~~~~~~~~~~~~~~~~~~~~~~~~~~~~~~~~~~~~~~~~~~~
潍坊市坊子区杞国故城遗址已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来源:潍坊新闻网
2010-01-16
红陶
青铜剑

青铜戈
潍坊新闻网1月16日讯 成语“杞人忧天”尽人皆知,但是这个成语故事的发生地杞国却鲜为人知。杞国是我国历史上自夏代而始到战国初年而终的一个小国,最后的都城位于现今坊子区黄旗堡镇西南部。《史记》对杞国的描述只有270多字,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但杞国虽小,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坊子区文物部门对杞国故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挖掘,发现大量文物,逐渐揭开了这个在历史长河中很少见诸史家笔端的小国的神秘面纱。
陶片镶嵌断层中
皇城顶遗址是杞国故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坊子区黄旗堡镇城后村南侧,2700多年前的繁华的都城如今已经变成了千亩良田,几乎没有任何古建筑的遗留物。如果不是坊子区文物部门的专家提醒,记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里曾是杞国都城所在地。
黄旗堡镇研究杞文化课题成员王明志告诉记者,虽然地表没有遗留下名胜古迹,但地下却蕴藏着无数的宝贝。在遗址内一段断层上,记者看到土壤中镶嵌着密密麻麻的灰色陶片,大多数陶片只有巴掌大,上面印有清晰的绳纹和布纹。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还从断层上找到一块圆柱型的陶品,约有15厘米长,顶端有被毁坏的痕迹。王明志告诉记者,这块陶品名叫豆陶,就是古代盘子的把手,顶部的陶盘已经破裂,像这样的豆陶还是比较少见的。目前,这块豆陶已经被当地文物部门收藏。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看到一座高约5米、直径约10米的土坟。王明志说,据传这是一位杞国国君的墓地,名为“杞隐公陵”,这座墓地正在考察过程中。
据坊子区文管站站长程鑫介绍,杞国故城遗址由六大部分组成,分别是杞国故城城墙、皇城顶遗址、周家庄子遗址、周家庄子墓地、石佛寺遗址和九女冢。
已申报文保单位
据城后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民介绍,这里遍地都是宝贝,过去在农田里务农时,刨出陶片、砖块是常有的事情。为了不影响农作物生长,村民们都会把“废弃物”捡出来,全部倒到村头的路沟里,有时候一天能推出一小车去。陶片、砖块对当地村民来说并不稀奇,捡到货真价实的文物那才稀罕呢!前些年,村里就有一位老人在翻地时,捡到了一个小铜印,做工非常精细,当时可把那位老人乐坏了,村里人也都去瞧稀罕,这个铜印后来怎么处理的就不清楚了。
这位村民还告诉记者,由于他们村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杞国都城遗址附近,前些年,几乎天天有文物贩子来转悠,看到村民手里有好物件,不惜出高价钱购买。受文物贩子的影响,周边好多村民也都从事了收购文物这一行业。
王明志说,杞国故城遗址内所发现的陶片大多都是当时人们日常所用的陶器,陶器易破碎,但容易保留。在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当地出土的文物为战国至汉代的筒瓦、陶罐、铜剑等等。目前,杞国故城遗址已经开始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任何人不能随意发掘和开发,如发现将负刑事责任。
故城遗址待研究
程鑫告诉记者,据以往资料和第三次文物普查实地考察,现复原出杞国故城平面图,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500米,面积接近280万平方米,是目前坊子区所发现的最大的文物遗址。杞国故城遗址现在保存得比较完整,但周围村民不合理开荒耕种、取土等对封土原貌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且历史上也曾多次遭盗掘。
程站长说,杞国是我国历史上自夏而始到战国初年的一个姒姓诸侯国,建国于夏,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证。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杞人忧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该成语虽说是来形容庸人自扰的无谓担心,但研究杞国文化后就不难理解,这可能与杞国久经磨难而造成国人忧患意识较强有关。
杞是夏人的一支,是构成中华民族先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杞国故城遗址及其在我国相关地区发展迁徙的历史,来发掘了解当时杞国的文化发展、杞国商周具体事迹、杞迁山东的经过和时间、杞国末代世系、杞文化考古与关于杞的古文资料的考释、杞文化特点和对“杞人忧天”成语的解释以及春秋时期杞国与诸邻国的征战、盟会关系等等。
■相关链接
杞国简介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杞国建国始于夏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西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史记》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杞两国的历史,但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被迫屡有迁徙。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坊子一带。
杞国故城六遗址
皇城顶遗址:在坊子区黄旗堡镇杞城村西约200米处有一面积约300平方米的高台地,当地相传为王城所在地。台地北侧有断崖,文化层厚达1.5-2.0米,汉代灰坑及春秋、战国及汉代瓷砖陶器片皆有,出土的文物为战国至汉代的筒瓦、瓦当、陶罐、陶盆、陶瓮,铁镢、铜剑、铁范及砚石等。
故城城墙:至今留有西城墙南段,城内文化积淀比较丰富,保存也较完好。
周家庄子遗址:该遗址位于坊子区黄旗堡镇周家庄子村西北,北距汶河仅约50米。平面形状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10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该遗址地势相对较高,比周围农田高出约0.5米,遗址北部以明代的老官岭为边界,为整个遗址的最高处。遗址上陶片分布比较密集,采集到的标本多为泥质灰陶,带有粗、细绳纹,可辨器行有鬲、罐、盆、瓦和砖等器物残片。据此初步判断该遗址的年代为周汉。
周家庄子墓地:位于坊子区黄旗堡周家庄子村西南,西距汶河约50米,处在高岗台上,西北紧接抵挡汶水的官岭,据当地村民所言,墓地所在高岗面积很大,上世纪六十年代平整土地破坏了台地的南部和东部,人工取土形成两道断崖,从剖面可见墓葬痕迹和一些散落的陶片,现存高岗台地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6米,东西宽约10米,面积约为360平方米,上有2处盗洞,地表和剖面采集有绳纹筒瓦、灰陶盆口沿及瓦棱纹罐等,时代上应属东周到汉代。
石佛寺遗址:该遗址位于坊子区黄旗堡镇西门口村以西100米,是建于汉代的石佛寺遗址。
九女冢:主墓封土为圆坟类型,封土曾因村民取土范围缩小,上有一处盗洞,通高约4米。
(曾庆建 段婷婷 李艳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