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宋国熹:《柳沟——明代军事重镇》
(2013-11-25 20:07:22)

柳沟——明代军事重镇
北京延庆 宋国熹
柳沟是延庆县井庄镇一个弹丸小村,近年来以农家院、火锅豆腐宴闻名遐迩。但在明代柳沟却是一个军事重镇,其建制由守备一次升格为参将,由参将再次升格为总兵,其地位与昌平、宣府并列。现在一提柳沟,就是凤凰城、豆腐宴,未免过于肤浅。
《日下旧闻考》2465页引《保邦十策》载:陵后“东历东山口迄黄花镇,西历南山口迄镇边城,若左右翼之卫腹心然。陵后柳沟,南控长陵,北镇独石,东历四海冶,西历岔道,又若左右腋之擎后背然。向设南山两协,一驻柳沟,一驻榆林,布置颇密,惟是两协势不相下,恐画地自委。今议改协为镇,总兵仍驻柳沟,居中调度。改东协为左翼,驻四海冶,以防陵东,与黄花镇策应。改西协为右翼,仍驻榆林,以防陵西,与镇边城策应。有警则宣镇总兵堵御外边,陵后总兵防守内地,又与陵前总兵(驻昌平)联络,于东西红山各口设防,天寿宛如泰山,屹立于中央,而四维之矣。”
1998年4月5日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在榆林堡发现一“制胜台”石匾。该匾原在一家农民坟前当供桌,石匾呈长方形,高0.38米,宽0.55米,厚0.12米。中间刻“制胜台”三字为双勾楷体字,每字高12—14cm,宽10—13cm。上款为崇祯十三年(1640)八月吉旦。下款为钦差统领榆林等处副总兵都督陈九皋、钦依右翼协中部守备指挥佥事马□□。可见,在柳沟置总兵的同时,榆林、四海冶两地分置有副总兵。
崇祯九年(1636)满清已降服蒙古诸部。秋七月,满清檄外藩蒙古兵征明,分兵入独石口、喜峰口,会师出延庆州,从延庆南山破居庸关。昌平城陷,巡关御史王肇坤死之,总兵官巢丕昌投降。迫京师,陷保定南十二城,俘人畜十八万而去。
柳沟总兵应置于这次战争之后。究竟柳沟总兵置于何时?一直令人困扰。感谢互联网的神奇功能,在输入“保邦十策”一词后找到了答案:柳沟总兵为陈新甲任兵部尚书时所置,时间就在崇祯十三年。
《明史.陈新甲传》载:陈新甲,长寿(属四川)人,万历时举于乡。崇祯七年(1634)九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新甲以戎备久弛,亲历塞垣,经前人踪迹所不到,具得士马损耗、城堡倾颓、弓矢甲仗朽敝状。屡疏请于朝,加整饬,边防赖之。崇祯十三年(1640)正月,召陈新甲代傅宗龙为兵部尚书。
《崇祯实录卷十三》载:闰正月己酉廿七,召兵部尚书陈新甲于平台,新甲上“保邦十策”。
《陈新甲传》载:“陛见毕,陈‘保邦十策’,多廷臣所尝言。惟言天寿山后宜设总兵,徐州亦宜设重镇,通两京咽喉,南护凤陵,中防漕运,帝并采用之。复陈枢政四要及兵事四失,帝即命饬行。”
天寿山后总兵,即陵后柳沟总兵。
《延庆州志》说:崇祯十六年(1643)置陵后柳沟总兵,总兵名王国臣。第二年明朝就灭亡了,显然是不对的。
按:嘉靖三十年(1551)置柳沟守备。嘉靖四十五年(1566)置南山路参将,即柳沟参将,为宣府镇七参将之一。隆庆元年(1567)筑城。崇祯十三年(1640)置总兵,至崇祯十七年(1644),凡五年。
按:洪武年间设蓟州、辽东、宣府、大同、甘肃、宁夏、延绥、湖广、两广、云南十镇总兵。宣德年添山西、陕西两镇。嘉靖年分两广为广东、广西,湖广为湖广、贵州,又设福建、保定、浙江、昌平四镇总兵。隆庆年设四川总兵。天启年设山东总兵。以上共计总兵二十员。崇祯十三年置的柳沟总兵是第二十一员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阴历三月,任命唐通为居庸关总兵、吴三桂为山海关总兵。就在这个月李自成陷京师明朝灭亡了。
陈新甲任兵部尚书一直到崇祯十五年(1642)七月。时关外满清大败明军于松山,锦州失守。中原李自成攻陷开封。《陈新甲转》载:新甲以南北交困,密遣使与满清议和,得到崇祯帝的默许,但廷臣不知也。不想议和事败露,廷臣交章劾新甲。
“至七月,给事中马嘉植复劾之,遂下狱”
。《崇祯实录卷十五》:“(七月)丁酉廿九,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以张国维为兵部尚书。”按当时局势与满清议和也不为失策,崇祯帝不但不承担责任下诏罪己,反将陈新甲斩首于市,宜其最后自缢身亡。
明代南方各省一省还合不上一员总兵,弹丸小村柳沟置总兵,可见延庆以及柳沟地理位置的重要。请延庆县有关部门深入发掘柳沟历史,以服务于旅游事业。



(此文刊登在《万里长城》杂志2013年第三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