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城遭危害 文物保护缺人员

标签:
甘肃杂谈 |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
甘肃40余座古城遭多重危害 文保人员严重紧缺
中新网兰州11月19日电(记者 冯志军) 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破坏,日益频繁的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加之地方政府对文物保护措施落实的“兴趣”缺失,目前甘肃保存较完整的40余座古城正面临 着多重危害。面对这些刻不容缓的保护任务,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严重紧缺最令官方“头疼”。
“事实上,高素质、高质量的文物勘察设计人员和咨询专家在全国来讲都是比较少的。”甘肃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副处长王旭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面对大量的文物保护任务,甘肃现有的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及保护技术显得“捉襟见肘”,二者矛盾日益突出。
据了解,甘肃境内现存较完整的40多座古城基本以夯土筑成,包括古代城市和古代战争防御作战体系的古城堡,建造时间始于汉代以来,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这其中,至少有五六座古城目前仍有民众居住,且生产生活正常。
甘肃现存的40多座古城中,有十几座已经公布成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不太完整的古城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或者一般文物点。
王旭坦言,与需要正常进行的文物保护任务相比,甘肃现有的“稳定性”文物保护人才缺口至少在一半以上,而在一些保护领域,这种缺口则更大。这不仅会延缓工作进度,文物保护的工作质量也受到影响。
甘肃古城保护现状堪忧
近期,中新网记者相继探访了位于甘肃境内的永泰古城、黑水国遗址等这些或已被废弃,或依然被后人至今沿用的古城村落,满目尽是历史谢幕后的斑驳残垣和日益凋敝的荒凉。
事实上,如同这些动辄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著名历史古城,在作为中国文物大省的甘肃境内数不胜数。它们都曾在历史长河中或长或短的繁盛一时,但眼下纷纷尽显“疲态”,有的成为无人为津的古城遗址,有的虽有后人“坚守”,但多为“生计所迫”。
近几十年来,受周边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和频繁的人为破坏,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著名明代永泰古城遭损毁严重,城内原有的200余户村民在大约半个多世纪里纷纷“逃离”,如今只剩下70多户“留守村民”,并且多数人表示“随时想离开”。
在位于河西走廊荒滩之上的黑水国遗址如今已成瓦砾遍地、杂草丛生的荒城,除了用土坯夯筑而成的一圈布满豁口的高大城墙外,城内无一座建筑遗迹。
记者走访发现,这些地处荒郊野外的古城四周基本无有效的保护隔离设施。由于远离城区,当地政府多是采取就近设立文保员“看护”或者定期派人巡视的方式进行保护。
多重危害考验凋敝古城
记者了解到,风吹、日晒、雨淋、洪水、地震等自然因素,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与古城保护的矛盾,地方政府在文物保护措施的落实上还有缺失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对甘肃现存古城的危害。
“人为破坏较自然因素对古城保护影响更大。”王旭向记者介绍,古城内或周边居民的生活生产与古城保护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除过保障民众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还有一些古城被作为居住和耕地在使用,比如灌溉或直接在古城墙上开凿窑洞用于养牲畜的圈舍。
不过,王旭认为,与可控的人与自然危害相比,地方政府对文物保护措施落实的“兴趣”缺失,无疑对古城保护影响最大。他说,比如古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滞后不明确,即使有法律规定以后,老百姓也并不了解,周围单位也不清楚,依然按照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他们的行为也未被地方政府及时有效的规范。
王旭说,几十年来,能给地方经济产生效益的项目或工作会得到高度重视,而甘肃多数古城知名度不是很高,可观赏性也不是很强,除了专家学者感兴趣,普通人对此没有兴趣,没有门票收入,地方政府对这种文物保护没有太大兴趣。
在王旭看来,编制紧张亦是一些古城保护困难的要因。他说,没有专门的人来管理和保护,甘肃目前针对40多座古城设置的专门管护机构不超过10个,绝大多 数没有专门管护机构,当地文博部门在力量容许的情况下,一两个月去现场看一下有没有破坏,日常保护依靠保护管理水平比较低的“业余文物保护员”,他们起到 “通风报信”的作用。
这一说法与记者此前在永泰古城采访时的见闻基本吻合。一些古城墙被挖开的洞穴成为生活垃圾的存储场所,一些电影摄制组为取景搭建并遗留下来的“建筑”内外遍地散落着生活垃圾,一些搬离村民留下的宅子周边成为了“公厕”和垃圾堆放地。
人才紧缺为保护“首难”
王旭介绍,这些古城都需要尽快加强保护,并根据不同影响特点制定保护方案,最重要的是制定保护规范,作为当地政府保护管理的法律依据,也作为当地文物部门开展文物保护一个基本手段。
据了解,最近几年,中央财政对甘肃文物保护的力度逐年增强,国宝单位的保护工程和保护规范经费能满足需要。
目前,针对骆驼城、锁阳城、玉门关、黑水国、永泰古城等的保护方案已经编制完成,包括洮州卫城在内的六七个古城保护方案正在进行中,剩下的古城保护方案计划在“十三五”内完成。
眼下的尴尬是,在保护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一些保护项目进度较慢,还有一些项目暂时还不能列入议事日程,其主要原因为“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保护技术和大量的保护任务矛盾突出”。
王旭将“人才紧缺为保护"首难"与中国文物大省陕西进行了比较,从而证明甘肃目前在此方面的实际困难。他说,陕西省级有三支以上的文物保护专业队伍,且有诸多专业高校的支持,其不少市级也有相对比较强的保护力量。但在甘肃,市级的力量非常薄弱,基本上没有专业文保队伍。
王旭坦言,对于着手开展文物保护工作较迟的甘肃而言,目前面临的古城保护任务较重,因此“迫切需要甘肃境内的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 保护中来”。以往虽有个别专家、教授主动参与甘肃文物保护,但这种“业余爱好”未能形成团队效应,由此工作效果也大受影响。~~~~~~~~~~~~~~~~~~~~~~~~~~~~~~~~~~~~~~~~~~~~~~~~~~~~~~~~~~~~~~~~~~~~~~~~~~~
中新网兰州10月29日电 (记者 冯志军)针对近日坊间热议的“位于甘肃景泰县境内的著名明代古城遭毁严重,缺少官方‘实质性’保护”这一话题,景泰县官方29日向记者发布一份《甘肃永泰古城抢救性保护情况说明》回应称,从2004年至今,当地对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保护从未间断,且年年“都有动作”。
永泰古城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是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城墙上有12座炮台、4座城楼,城下有瓮城和护城河,城南北两侧建有的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堪称中国古代军事要塞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因城堡形似金龟,故名永泰龟城。
中新网记者近日实地走访获悉,近几十年来,受周边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和频繁的人为破坏,这座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著名明代古城逐渐衰落。在大约半个多世纪里,古城内原有的200余户村民被迫选择“逃离”,如今城中只剩下70多户“留守村民”,并且“留守者”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随时准备离开”。
当日,景泰县官方在回应中详细介绍了针对永泰古城“过去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具体如下:
2004年,县文化部门积极聘请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会同气象、考古、地质等甘肃省专家学者入住永泰村,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开始设计永泰城保护规划。同年,永泰城成立文物保护小组,确立文物保护员。
2005年,景泰县文化部门积极申报永泰城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永泰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文化部门与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会同甘肃省专家学者重新设计了保护规划。
2007年,积极申报永泰城为甘肃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予以公布。
2010年,县文化部门在永泰古城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竖立界碑,禁止取土、采挖、新建房屋等行为。
2011年,甘肃省文物局拨专款,县文化部门对永泰城护城河进行了清淤。
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永泰城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的批复》。同年5月,县政府发布了“关于严禁在永泰城址范围内私搭乱建违章建筑的通告”。
与此同时,景泰县官方还对永泰古城“抢救性保护开发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说明。具体如下:
2013年4月,《永泰城址防洪设计方案》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修建堤防、泄洪渠、修复护城河、新建道路、交通桥、集水井等,项目设计费用576万元。
2013年6月,《永泰城址文物保护规划》通过省文物局专家评审,8月,方案修改后已上报省文物局。
2013年7月,《永泰城址城墙墙体抢救性保护设计》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保护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城墙采取支顶加固,夯补、土坯砌筑、锚固、裂隙注浆、冲沟整治、表面防风化处理、墙基排水等措施完成对永泰城址墙体抢险加固,项目资金2715万元。
目前,《永泰城址防洪工程》、《永泰城址城墙墙体抢救性保护工程》两项工程资金申报已由省文物局上报国家文物局待批。
记者从《甘肃永泰古城抢救性保护情况说明》注意到,2012年底和2013年初,先后有《永泰城址古民居建筑保护设计》和《永泰小学古建筑群抢救性保护设计》两项工程上报甘肃省文物局,总预算超过700万元。
景泰县官方介绍,永泰城址世行货款项目已被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纳入利用世行贷款2014-2016财年备选项目规划,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及建设内容已上报甘肃省发改委。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交通设施配套、历史街区保护、文化博览园建设、文物建筑抢救、名城解读、项目培训等内容。
这一项目估算总投资8254.24万元。其中申请世行贷款5625万元,配套资金2629.24万元,由白银市、景泰县政府争取项目整合资金解决。
2013年9月13日,世行督查团对永泰城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