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报道八达岭水关长城段抢救性大修

标签:
长城保护水关长城 |
分类: 长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保护 |
法制晚报讯(记者 田宝希) 八达岭段水关长城,是目前国内明代长城中最精良的段落之一,属国宝段长城。
但由于经历了几百年风化侵蚀,加上过去个别人为破坏后,已到了需“抢救”阶段。经市文物局及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首次展开对此段长城的抢救性修缮。
不用现代水泥、不掺杂现代工艺;抹缝、砌砖所有操作手法,都采用最“古人”的方式。
11月初,记者来到坐落在延庆县八达岭镇石佛寺村的水关景区残长城段修缮现场,看到近千米的长城上有四五处步道坍塌,几处烽火台也残缺不全。
在蜿蜒崎岖的山道上,一支由20余匹骡马13人组成的队伍,正满载着石料在山间小道上艰难前行。
这些骡马及施工人员大多来自河北省,也有少部分的本地工人,每天清晨六点半开始,傍晚六点收工,从6月启动修缮工程后,这样的日子已持续了小半年时间。
最险的地方什么牲口和设备都上不去,只能靠人将城砖背上去,一块砖25斤,一个人每次只能背两块砖。
来自保定负责修缮的刘队长,只能用上土办法,在“不破坏”的前提下,在山坡相对平缓的地段,自制了简易的吊车和轨道车来吊运石料。
据延庆文物所陈主任介绍,此次修缮的长城总长度为1780米,主要是坍塌地段的步道、四个烽火台及三个拱门。
此次所有砖块全部采用长城原有破损砖块及传统方式人工制作的城墙砖。目前河北有两处保留着古时制作青砖的传统方式,十三道工序全部是人工体力活儿。砌城墙用的泥灰也仍使用古代时所用的白色石灰。
抹缝、砌砖……对长城修缮保持着最地道的“古人”方法,不掺杂现代的工艺手法,确保修缮后的风格与原貌长城相统一。
目前,修缮工作已过半,由于开始入冬,余下的地段只能等来年春天再修。
由于文物价值及有些地段非常陡峭攀爬很危险,所以修缮好的长城大部分地段将不会对外开放,以保持明代长城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