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五虎水关怀古

标签:
转载 |
分类: 长城活动、长城报道、长城评论 |
念奴娇•五虎水关怀古
将士奋力杀敌,
号角声声急
边城折戟
弹指间,城头变幻大旗。
听山雀啾啾,
江山依旧,
日月如梭,惯看人间传奇。
20日,参加完在北京黑谷关长城脚下举行的民间志愿长城保护活动后,我们长城驴摄团一行10人老蜗牛、老兔子、在路上、素心、田园、人生、方方、鱼儿和行者大夫借道考察了位于在花园村南10余里处的长城五虎水关。这段上山的路,已经用条石铺好,但沿途所见残长城,却是没有动过手,包括五虎水关,基本保持着原状,这让我对这处维修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者肃然起敬。我们对古建及一切古迹均应报以敬畏之心,其保护亦均应遵循保持原状不变的原则,财力人力只须做到使之不再继续遭受人为自然破坏,便是大功。
有关五虎水关,有下列文字介绍:
在花园村南10里处有一奇特的长城城墙构造,城墙中间有两座并列的门,因为城门顶着四只虎头,城门旁边还有一只雕刻的卧虎,故称“五虎关”,又因为这两座城门都是专为流水通过而设,又有“五虎水门”之称。五虎关为曹家路(蓟镇西协密云四路之一)所属22处关寨之一。
明代万里长城(途经密云县境内长达三百公里),其沿线因地而建的大小水门达四十余处,有的作为关城的局部建筑,走激流;有的仅在城墙基底处筑一小拱洞,通细流。这五虎水门则是专用的相对独立的水门建筑,这在明代长城中还是极少见的。
这段长城,由于地处两个相距千米左右的山岭之间,地势低洼,城墙就像一道横坝跨筑于沟谷之中。为了疏通沟谷内上游聚集而下的洪水,在这段城墙中间修建了两座并列走水的城门洞,两个洞相距6.95米,门洞各高5.1米,宽3.5米,进深4.7米,门外导水墙高1.8米,长10米。门洞下部和地基皆为花岗岩石条砌筑,上半部用青砖垒砌,门洞为拱券结构,宏伟坚固,门洞的边框用条石拱砌,上口呈“弓”形,就在这弓形顶的石条上雕刻着四只50厘米大的虎头,以阴刻线条为主,两个洞的四只虎头,面朝内外,怒视前方,气势逼人。在西边门洞北侧还有一只用当地自然石雕刻的整虎,身长2.1米,卧高70厘米,昂头迎着洪流卧守于漫水桥旁,逼真豪放,颇为壮观。
虽然说这五虎门专为疏水而建,但是整个水门建筑作为明代长城的组成部分,仍不失其军事防御的特性。由于此处地形平坦,地势低洼,不但易受洪水冲击,而且更有易攻难守的军事弱点,为了确保水门的安全,两个水门洞内都设有石头闸门,闸门采用自上而下的绳索升降,需开则开,需关则降。现在闸门虽已无存,但安装闸门的23厘米宽的闸槽和通往城顶的闸孔还依然存在。用来提升闸门的带孔石柱,而今还挺立在门洞的上方。此外,离水门不远的地方,还挖有两道防御战壕,深二丈,宽二丈,至今壕沟的痕迹还清晰可见。以上这些就足以佐证五虎水门的防御功能了。
提起这五虎水门,还有两段有趣的传说。其一,长城为什么要从此处通过?相传长城的设计者原来考虑把雾灵山圈在关内,当长城设计路线开始清基时,雾灵山发怒了,山神发出阵阵闷雷般的怒吼声,一连三天三夜,吼声不停,震得长城的建造者胆战心惊,第四夜,设计官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巨大的山神警告他说,只能把它放在长城以外,不能关在长城以内,设计官醒后,心惊肉跳,急忙改线,把长城改到雾灵山西麓,硬是把雾灵山甩到了长城以外。因为五虎水关处地势开阔、低洼,山泉水流量很大,必须留出疏通水路的空间,也就造了两座城门,即“水门”。其二,“五虎震慑野猪怪”的故事。传说这段长城工程开始后,几经坍塌,白天修夜里塌,一连七天夜夜如此。监修官感到奇怪,便暗中观察。当夜深人静时,从山中钻出一个体形庞大的黑影,后面跟着一群小家伙,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头老母猪领着一群小猪,他们到垒起来的长城跟下,一字排开,老母猪“吭”了一声,小猪们跟着一起拱,顷刻间,城墙倒塌了。监修官明白了,原来是猪怪夜间从此路往返,修上边城以后,他们来往的路被堵塞了。据此,设计官就采取以虎降猪的办法,把水门修成虎门,以震慑猪怪,从此,坍塌的问题再也没有出现过。美丽的传说,更为五虎水门增添了一些神化色彩。
(杨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