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资料:解码“世界新七大奇迹”

标签:
世界新七大奇迹旅游 |
分类: 资料、趣闻、知识 |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 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奇琴伊察城邦始建于公元5世纪,13世纪时突然被废弃。奇琴伊察的很多神庙、宫殿、舞台、市场、浴池和球场等由石头建筑而成,并不同程度得以保留。其中羽蛇神金字塔是遗址中最著名的建筑,它由塔身和塔顶上的羽蛇神庙两部分组成,高30米,占地约3000平方米。底座呈四方形,有9层平台,塔身逐层缩小呈梯形。塔的四面各有91级宽阔的石台阶直通塔顶,加上通到神庙的一级,总共有365级,正好与一年的天数相等。塔的每个侧面都整齐排列着52块雕刻的石板,对应着玛雅人52年的一个历法周期。
墨西哥政府对奇琴伊察遗址中的著名建筑,包括羽蛇神金字塔,进行了多次复原和整理。2007年7月,奇琴伊察城邦遗址入选“世界新七大奇迹”。
佩特拉整座城市的高大雄伟的殿堂排布在周围山崖的岩壁上,门檐相间,殿宇重叠,十分壮观。山谷在宝库的一边展开,展现出众多的开凿于岩石中的坟墓。这些墓由粉色的沙岩构成,也掺杂着很多其他颜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风中,受到侵蚀而无法辨认。有足够的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红的也不是类似鲑鱼的粉红色,而灰泥粉饰,与今天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
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极其神秘。它隐没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今天的约旦国境内)之间的山峡中。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叫西克的山峡,深约200英尺。这条天然通道蜿蜒深入,直达山腰的岸石要塞。这就是加保。西克山峡漆黑一片,回声荡荡,可是一转过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峡,则是另一番景观,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呈现在眼前:高130英尺,宽100英尺,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这座建筑名叫卡兹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神奇无比。过了卡兹尼,西克峡霍然开阔,伸向约1英里宽的大峡谷。这峡谷中有一座隐没于此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区的天然通道。四周山壁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简陋,还不及方形小室大,几乎仅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里。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佩特拉有两大主要敌人:人和水。这个2007年被提名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地方,每年吸引80万游客,他们坐在大剧院的台阶和接近西克峡道古墙上,侵蚀着数千年前的石刻碑铭。因为当地没有足够的卫生设施,人们只能使用古墓解决“问题”,导致石头产生化学反应。而以前曾被用于吸收洪水的梯田和砂岩现在成了停车场,致使这里随时面临着山洪暴发的危险。
人们认为马丘比丘是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于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鲁时都有人居住。考古发现显示马丘比丘并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贵族的乡间休养场所(类似罗马庄园)。围绕着庭院建有一座庞大的宫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庙宇,以及其他供维护人员居住的房子。据估算,在马丘比丘居住的人数,在高峰时也不超过750人,而在没有贵族来访的雨季就更少了。马丘比丘印加王国选择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地质特点。据说马丘比丘背后的山的轮廓,代表着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脸,而山的最高峰“瓦纳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认为不该从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从周围寻找分散的石块来建造城市。一些石头建筑连灰泥都没有使用,完全靠精确的切割堆砌来完成,修成的墙上石块间的缝隙还不到1毫米宽。
让人注意的是,虽然印加人了解圆形,却并不把它运用在建筑中。建筑用的庞大数量石块究竟是如何搬运的至今是个谜。还有,虽然印加人不使用圆形,但却利马丘比丘用了斜坡。据信他们让成千上万的工人推着石块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并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没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整个遗迹由约140个建筑物组成,包括庙宇、避难所、公园和居住区。这里还建有超过100处阶梯——每个通常由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凿成。还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间由穿凿石头制成的沟渠和下水道联系,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统。至今没人明白印加文明能够把重大20吨的巨石搬上马丘比丘的山顶。
马丘比丘是拉丁美洲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每年吸引40万游客。拥挤的人流对古道和雕刻造成侵蚀,一些信徒的摹拓让这种情况更严重。除了这些容易解决的问题外,泥石流和洪水才是马丘比丘面临的最大危险。
古城发现之后,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慕名而来,每年接待的游客达50万之众,从印加古都库斯科到马丘比丘有一条专门为旅游者建造的高山铁路。全长只有几十公里,一路上盘山过洞,曲曲折折,窗外的风景也是险象环生而又美不胜收。火车只到马丘比丘的山底,探访古城需要再坐汽车,那些载着游客上下山的小型公共汽车排放大量尾气,严重影响了古城遗址的环境;同时,旅游业的兴旺带来周边城镇的不断扩张,也对古城遗址保护造成了严重困扰。此外,马丘比丘还面临着山体滑坡的危险,随时有可能毁于一旦。近年马丘比丘附近名叫“热水”的小镇发生山体滑坡,共有十几人遇难。而马丘比丘古城遗址地表不断增多的裂痕也使得人们不得不更加担心它的安危。不久前,多国科学家在马丘比丘及其周围共发现七大地质构造缺陷,受此影响,马丘比丘正面临缓慢移动、下陷和坍塌的危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秘鲁全国文化委员会的协助下,来自日本、意大利、捷克、加拿大和秘鲁的地质科学家最近两年对马丘比丘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考察,发现在不同地点存在地层松动和断裂等地质构造缺陷,这将严重威胁马丘比丘风貌的完整保存。这七大地质缺陷分别存在于通往马丘比丘的公路、山顶旅店、三窗神庙遗址、印加桥以及马丘比丘遗址周围的一些地区。科学家称,即使这些地质缺陷不会马上对马丘比丘造成坍塌危险,但是随着马丘比丘所在地基和石层的逐渐磨损,将来也会产生严重后果。为此,科学家建议有关当局及时采取多种保护措施,抢救性保护印加古城遗址。秘鲁政府近日提出了耗资7000万英镑的紧急拯救计划,保护马丘比丘。
泰姬陵宏伟壮观,以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简直叫人心醉神迷,四座长长的尖塔、皇陵前方的清澈水道、偌大的花园,使它盛名响遍环宇,成为各国游客心神往的旅游点。这座世界七大建筑奇迹背后其实有一段哀怨缠绵的历史,了解它的历史的背景,确能增加观赏泰姬陵的趣味。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汉为纪念其爱妃慕塔芝玛,动用了数万名工人,以宝石镶饰修建陵寝,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
泰姬陵最引人瞩目的是用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对称,中央圆顶高六十二米,令人叹为观止。四周有四座高约四十一米的尖塔,塔与塔之间耸立了镶满三十五种不同类型的半宝石的墓碑。陵园占地十七公顷,为一略呈长形的圈子,四周围以红沙石墙,进口大门也用红岩砌建,大约两层高,门顶的背面各有十一个典型的白色圆锥形小塔。大门一直通往沙杰罕王和王妃的下葬室,室的中央则摆放了他们的石棺,壮严肃穆。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条清澄水道,水道两旁种植有果树和柏树,分别象征生命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