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的发现与研究 冯永谦
(2013-10-03 21:06:29)
标签:
转载 |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
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的发现与研究
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对我国北方的长城曾做过一些调查,不揣謭陋,也做过一些研究;尤其是对当前流传于群众中和学术界对明长城东端起点不尽一致的看法,深感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恰在此时,丹东市文化局、市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市旅游局为了解在众说纷纭中明长城东端起点的确切位置,以便修复保护邀请笔者协助解决。因此,自1990年2月以来,笔者偕同省、市考古工作者赴丹东进行实地考古调查,翻山越水,前后历时四个月,行程达两千多公里,终于在虎山一线发现了明代长城遗址,澄清种种错误说法,从而确定了明代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的准确地理位置。笔者于当年10月上旬在山海关参加首届中国长城学术讨论会时,(于)会上报告了我们的考古调查新成果,新华社就这一重要发现于 10月23日发出电讯:“我国长城考古又有新的重大发现: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在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这一发现同史书记载相吻合,推翻了明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老龙头’的传统说法”1。消息发布后,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反响,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
下面,笔者就目前对明长城东端起点的认识与此次考古调查发现情况以及考证结果,分别叙述于后。
(一)、一般皆以山海关为长城东端起点
直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山海关,好似未有异议,并且众口一词,大有颇难更改之势。在此情况下,我们认为这不能不影响人们对长城的认识和研究。
关于认为明长城“东起山海关”的这一说法,出现是很早的,并非始于今日。我以为,至迟在清初就已经形成这样的概念了。康熙时的杨宾就说:“长城东尽处曰大龙头,西尽处曰大龙尾,皆有石碑刻大字嵌城上。大龙头,土人呼为老龙头,上有望海楼”2。这里大龙头指的就是山海关南边入海长城老龙头。杨宾出山海关去宁古塔,过长城,亲经其地,他在那时对长城的描述,恐怕也不是他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当地人就这么说的,包括杨宾也是这么认识的。而今过了几百年之后,对问题应该有所澄清,谁知不但没有纠正过来,反而这个认识在社会上更为普遍流传了。现在如果你问任何一个人“万里长城从那起?”他会毫不迟疑地回答:“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这一说法,可以说妇孺皆知。当你乘坐火车到山海关时,列车广播介绍历史名胜时也会这样告诉你:“山海关,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尤其当前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每年到山海关的国内外游人达一百多万,到这里主要是游览长城;而接待单位的人士向每一位外地人介绍的,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山海关是万里长城起点”的这样一种内容。由于这种情况,造成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这一认识是正确的。
对长城的起点,不仅在群众中是这样认识和这样讲的,而一些很重要的或权威性的著作也持这种观点,甚至连学校使用的历史和语文课本中关于长城的课文,也以这样的定义教授学生,无怪乎要改变人们的误解是很难的了。为了说明问题,下面略举几例。
中学《中国历史》课文说:“为了防备蒙古骑兵的南下侵扰,从明朝初年起,明政府还先后用了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了北边的长城。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气势雄伟,蜿蜒一万三千多里,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成为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3
不仅学生历史课本是这样,而在知识界享有极高声誉的《辞海》在“长城”条下,不仅附有长城走向地图,画出东端起处为山海关,而且其释文也是这样认定的:“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的侵扰,自洪武至万历时,前后修筑长城达十八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称为‘边墙’。宣化大同二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并筑有内长城,称为‘次边’。总长约6700公里,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4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遗产》一书中也说:“濒临渤海的山海关是长城东端起点,由此到西端的终点嘉峪关,总长度约6300公里。”5
关于明长城东端起点,像上举这样一些权威性的著作中尚且如此,其他出版物也就可想而知了。兹为再举几例,以见一斑。有人这样写道:“明代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达山海关,总长一万二千七百里”。“嘉峪关城是明代长城西端起点,建在酒泉西七十里通往新疆的大道上。……山海关是明代万里长城东端的终点,建在河北、辽宁两省的交界线上,西部是高山,东临大海,中间建立山海关城”6《中国文物之最》说:“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修建古北口到山海关一段长城开始,到孝宗朱祐樘弘治十三年(1500年)才将原来的土筑城墙部分改为砖石结构,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河北山海关,全长12700多里,通称万里长城。”7在《中国历史之最》一书中,也有长城条目,它说:“明代的长城,西起位于酒泉之西七十里、通往新疆大道上的嘉峪关,东到河北、辽宁交界的山海关,总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8《谈万里长城》一文说:“考明代屡修长城,分设九镇,各负本镇防边任务,所以亦称做九边。九镇分为辽东镇、薊镇…….九镇里面,除辽东镇是管辖山海关外辽东方面边防事物外,薊镇防地是由山海关起西到居庸关……”。我们从行文上看文中似辽东亦有长城,但在同一篇文章中还辩历来多将明长城混于秦长城,尤其东端起点更不相同,不能相混,因秦长城是在辽东碣石,明长城是在山海关,其文关于这个问题是这样说明的,秦“筑起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碣石长一万多里,这一段事实是见于史记,当极可靠。为什么历代的人把这些都混淆不分发生误会呢?我认为是下列原因造成的。(1)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今长城(本文笔者按:此指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西边境山海关,两条是平行线,起点终点都很相似。”……又说:“由此可见,长城东端,起点山海关是明代开始移建的”。此外,在文中还附有一幅“万里长城示意图”,图较精细,从东到西极规格地画出中国北部地理位置,长城线走向是由河北省山海关到甘肃省嘉峪关,而图中的“辽宁省”没有做出任何长城标志。9
总之,对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这一说法,在社会上是带有普遍性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认识,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流传得十分广泛。
(二)、明长城东起鸭绿江其定点颇有争议
事实上,明长城不是东起山海关;东起山海关这个论点是错误的,应该纠正过来。历史文献有这方面的记载,并非言之无据。《明史》就说:“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11。《明实录》也载有:修筑已坍塌的“东路自开原直抵鸭绿江”边墙12。这些记载都说明了明代万里长城东端起点不是在山海关,而是在鸭绿江。
但是,严格说起来,认为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这一论点的,仅在很小的一个范围内有些认识,并不如前面所说“东起山海关”的那种说法影响面广,而且主要是对长城有较深入的研究者才坚持这种意见。不过,在“东起鸭绿江”的论点中,也出现了种种不同情况,定点各自不同,分歧很大,始终未能得出一致意见,因而起于鸭绿江何处,还是无法确定下来。至今已形成下述各说。
其一为凤城说。此说出现较早,清初林佶谓:“明时辽镇边墙,……东北自开原镇北堡起,至东南凤凰城堡止,共二十六堡,边长五百二十里”13。此说久湮,又因凤凰城离鸭绿江相差太远,不符事实,学术界多不采用。不过,至今仍有重提此说者。如谓:“边墙之筑,既因防御兀良哈三卫之扰及浑河岸建州女真之寇,其设计区划可得而言者如左。边墙西北自长城薊镇界铁场堡起,至东北开原之永宁堡止。共六十八堡,计长一千二百四十八里。东北自开原之镇北堡起,至东南凤凰堡止,共二十六堡,计长五百二十里。其间以辽河之阻隔,遂成一中段不自然之凹字形,而凹形边墙之北,即所谓辽河套是也”14。明代“当时分段进行防守。起初设立四大镇。辽东镇,设在辽宁省辽阳,管辖范围南起凤凰城,西达山海关,共长一千九百五十里”15。还有人持此说:“明长城又称边墙,九个军镇分段防御。辽东镇、镇治辽东(都)司,在今辽宁省辽阳市。管辖边墙东起鸭绿江西岸凤凰城,西讫山海关,长约一千九百五十里”16。
其二为九连城说。从研究的角度来说,这种说法的出现是在本世纪初年,即1913年岛叶岩吉在《明代辽东边墙》中提出来的,他说:“辽东边墙属“险山堡所辖,从叆阳城以南,直抵鸭绿江边”,最南的一座堡城为江沿台堡。“江沿台堡在今九连城”,边墙的走向也即“沿叆河右岸山脉(南)走而抵九连城的东北部”17。自此以后,辽东镇长城起于九连城似乎已成定论,一般都沿袭不改;此后的许多著述,都采用了这一观点。
较早地重申这种意见的是《辽宁史迹资料》。该书说:长城“又西南至凤城后,复向东南伸展,直达安东市东鸭绿江上之九连城”18。由于此书系建国以后印行的新著,又是文物部门出版的专业性书,可信性强的书,因此对外影响很大,所以长城起于九连城这一说法,也就为此后的很多人所接受,并写进其著作中。《山海关长城志》说:“辽东边墙西接长城,……经本溪清河城、碱厂、又西南至凤城后,又向东南伸展,直达丹东市东鸭绿江上的九连城”19。《东北地方史稿》对辽东长城的记述是:“到抚顺后转向东南,经本溪清河城,咸(应为碱)厂,又西南至凤城后,复向东南伸展,直达丹东市鸭绿江上之九连城”20。《长城话古》记辽东长城:由西而来“至开原县威远堡,是为辽东长城的最北点,南折经抚顺、本溪、凤城、安东,终点在鸭绿江中的九连城”;21。《明代东北》一书叙述长城时称:“由镇北堡南至抚顺,由抚顺又向东南行,经本溪清河城、碱场,又南行经凤凰城,又东南行直达今丹东市的九连城,这一段为辽东东部边墙
”22。《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则说:“这一段行于辽东东部的边墙。由昌图、开原、铁岭、抚顺的东境南下,向东绕过新宾县西南的鸦鹘关,在本溪、凤城与宽甸之间南下,直至鸭绿江边丹东市东北九连城”。《中国历史地图集》考证意见:“辽东(东部)边墙——自开原镇北关至九连城江沿合堡”24。《明代辽东都司》一书作者认为:“边墙西北自长城界铁场堡起,至东北开原之镇北关,计长一千二百四十八里。又自镇北关起,到九连城江沿(台)堡止,计长五百二十里”,“江沿台堡,今辽宁省丹东市东北‘九连城’。……江沿台堡,是明代边墙西自铁场堡起,沿边墙东至九连城的最后一个边堡”25至此可见其说从者之众。
其三为老边墙说。此说出现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是《安东县志》首倡其说:“老边墙,在县治东北四十里,叆河北岸,……嘉靖二十五年,更为第二次拓边,置江沿台堡于今九连城,则老边墙之筑,必在此时”26。九连城镇在今丹东市东北二十里,中隔叆河,其东北二十里是老边墙村。此说认为明时设江沿台堡在九连城,而筑长城在至老边墙村,必是在第二次拓边时所为。对这一说法,最近也有文章和专著问世,更进一步申诉这一观点:“江沿台堡在丹东市楼房公社石城子大队的石城子,石城子东是老边墙,现有石墙二条”;“由镇北关至老边墙也称河东段长城”;“从镇北关到丹东江沿台的老边墙,即辽东长城河东段,修建较晚”27。这也是说老边墙为长城起点。另在最近出版的专著《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中多处提到长城东端起点:“其东端,在今鸭绿江西岸的虎山下老边墙,其所属今丹东市宽甸县虎山乡老边墙村”(该书第10页).“明辽东长城的东端起点,在鸭绿江西岸今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公社老边墙大队的老边墙,也就是江沿台堡所属长城的东端”(该书第23页)。“河东段长城,北起开原路镇北关,东至鸭绿江西岸江沿台老边墙”(该书29页)。“江沿台堡城,是辽东长城东端最后一堡。它位于今辽宁省丹东市郊区楼房公社石城子大队”(该书127页)。“该堡下属的长城位于堡东1公里的老边墙生产队地方,中间隔着叆河,有渡口通向长城”(该书128页)28。对该书关于这一论点,暂就摘录这些,从中已可了解其主要意旨。不过我们通读该书论述起点的的定点时,总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所论长城起点忽而老边墙,又忽而鸭绿江,实际两者并不邻近,不是一地,如此提法似又未定点。但仔细读过之后,总觉对老边墙还是肯定的。然而这样行文,对没有到过现地的人,可能会产生误解。笔者在这里不妨将该处的地理环境略作说明:最南面是基本上略呈东西流向的鸭绿江,紧靠江岸就是突起于江边平地上孤立的虎山,山之东面为自北流来注入鸭绿江的叆河,虎山北面尚有间隔近1公里为虎山村。从虎山村开始往北山岗渐起,越越高,至茂气顶为最高峰,至此群山连绵,逶迤北去。在茂气顶之北数里之遥高山西面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是老边墙村,其西隔叆河是石城村。老边墙村在虎山村北十余里,中间还隔栗子园村,每村均有数个自然屯,两者不相连属。但该书却说:“其东端,在今鸭绿江西岸的虎山老边墙下”,这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因为虎山村都不在“虎山下”,还在其北面,何来虎山下老边墙村!老边墙村在茂气顶的北面,中间隔有栗子园村,因此老边墙村距鸭绿江是很远的,并不像该书叙述的那样,仿佛就在江边。
其四是虎山说。这一意见是笔者提出来的,是经过考古调查后得出来的结论。我在《辽宁古长城》一书中说:辽东东部长城“从开原东北之威远堡再折而向南,过铁岭东经达于抚顺;又转向东南,经本溪清河城转向东北,过新宾三道关后,又折而南去,再到本溪,由碱场继续南行,到凤城由叆阳南去,沿凤城宽甸两县交界,直达丹东东北鸭绿江畔之江沿台止,即今宽甸县虎山南麓”,“鸭绿江右岸宽甸县南境虎山下的江沿台,就是明长城东端起点“29。我的这一观点在1986年10月由我国十省区电视台联合拍摄的三十七集电视系列片《万里长城》时,我曾被聘为顾问。长城东端起点就是采纳我的意见,定在虎山,以它为起点进行拍摄的。持这种意见的,现据我所知,还有丹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研究员王连春同志。
其五是古楼子说。这一说法是最近提出来的,认为长城起点不可能在虎山,还应该东移到古楼子才为合适:“笔者以为把长城东部起点定在虎山头,值得商榷”,“故推断虎山头不是长城的东部起点”。“我们还调查了其他几个地点,其中在宽甸县古楼子乡的古楼子村,发现一处古代建筑遗址”,“根据古楼子遗址的地理位置及其周围环境,此处必是江沿台堡所在地,长城东部起点则在此处以东的鸭绿江畔”30。
此外,还有一些论著,虽系根据文献记载也指出:“东起鸭绿江”,但没有具体定点,由于鸭绿江源流长千余里,不能具体定点,本文这里就不去论述了。不过有的研究却出现了偏差,把两个时代的遗存弄混淆了,用清代柳条边代替明代辽东边墙(长城),这种情况九不能不指出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述说:“今之长城,西起甘肃安西县布隆吉尔城,东抵直隶临榆之山海关,长五千四百四十里,号万里长城。……辽东镇分守,自山海关迄鸭绿江口,即今山海关斜贯奉天境内之柳条边”31。柳条边遗址确是存在,但不在这里,而是在今东沟县鸭绿江口,两者时代不同,柳条边和明长城不是同一线路,因此它不是明长城起点;而辞典编者既阐释明长城,忽又规结定义为柳条边,这是何等混乱!日人《满洲发达史》也说:“统观长城之历史,至三国第二期之时代,大体之基址已称确定,即其极东,至山海关附近为终点也,不谓明代于此,犹以为未足,于是柳条边墙又绵亘于辽河东西矣”32。三国时期没有修筑过长城到山海关,而明代也未修过清代所专有的柳条边,真是荒唐到极点了!明长城与清柳条边,边墙与柳条边不分,这显然是错误的,怎么能将清代柳条边归于明辽东镇长城呢!
还应该谈及的,是近年调查明长城取得很大成绩的华夏子,对辽东镇长城也曾进行过考察。但他们对明长城东端的确切起点,未表示一定意见,在其调查的专著中是这样说的:“关于辽东镇长城的东端起点问题,今尚难定论,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为东端起于九连城说。无疑九连城曾是明朝设防重地,其是否为江沿台堡,尚有待新的考证。九连城附近今无长城遗址。另一种意见认为东端起于宽甸县虎山头。……这里不能排除为江和台堡的可能。虎山南临鸭绿江,西频(濒)叆河,地势险要,但仅孤山一座,山上、山下无任何长城遗址”33。
综上所述,各家对长城东端起点的认识,诸说各异(图一),出入颇大,无法落实,在此情况下,很难求得一致意见。因此,只好有赖于进行一次深入和细致认真的考古调查,发现长城遗址,从而解决这一久悬的问题。
(三)、考古调查终于发现长城遗址在虎山
由于对长城起点的定点,各家意见不一,因此这次考古调查就必须全面而细致地进行。调查时,我们不带任何观点,对诸说一体看待,如能发现,在什么地方就记录在什么地方,绝不能有微小漏掉。所以调查面比较宽,西起浪头(因有人说起点在浪头),东至宽甸县城,中间包括土城子、九连城、马市台、叆河尖、老边墙、八家子、栗子园、虎山、古楼子、长甸、永甸、坦甸等处,而且反复进行调查;其中对古楼子的建筑遗址并进行了试掘,从所开挖的探沟看,证明是一座路台。我们是在上述各地点调查完之后,才最后调查虎山的,终于在此地发现了长城遗址。因其它各处均未发现长城遗址,故下面就只记述虎山(图二)调查的发现情况。
虎山,是突起于鸭绿江与靉河交汇处平地的一座孤山,它的东面有两个高耸的山峰,状似竖起的双耳,西面山岗较低平,远望似一昂首踞伏的卧虎,因此现称为虎山。虎山在丹东市东北方向,、距市中心区二十公里,南靠鸭绿江,西临叆河,现属宽甸县的虎山乡(驻红石村)虎山村。
调查时,在虎山南麓近东端处现存一座大型台址,已经颓坍,东西宽达70米,南北长约40米,高出现地表2.5米。这个台址的中部被当地村民取石从南面南北向挖开一条数米宽的通道,将台址从中分开,使台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台址下部有一大型石建筑石结构,相当复杂另一种遗存。此台编为一号台址。在此台址之东北部因村民取石挖开的土层中,发现有石砌墙体,与北面虎山山脚的岩石相接。在树丛杂草中可以窥见石墙残基由此向山上延伸,直至虎山最高峰,除一段以山险为墙外,其他地段都发现有断续的石墙遗迹。在半山处,发现一座墙台遗址,编为二号台址。最高峰顶部,还有一座大型台止,这是前此任何来虎山调查的人都能看到的,由于它比较明显,过去都称它为“烽火台”,经过调查证明实际是虎山长城最高点的一座墙台,我们编为三号台址。由此台向西,城墙存基础,但下坡不远,墙体做“人”字形分开,一向西去,一向北去。向西者是支墙,至第二峰,但在山洼处,石墙保存较好,经测量,存长70米,近山洼的一段存高2米余,存宽仍有4米。向北者是长城主墙体,在山峰北坡岗顶为石墙,与墙台相连,其下为山险墙,直至山下断崖处。
长城下虎山后,北面山岗比较低矮,呈南北走向,直到虎山村中。在这道较低矮的山岗上,也发现有长城墙体基石,其间并有两座墙台遗址,编为四号和五号。又北去,至丹(东)宽(甸)公路的东侧山岗上,这里有一座台址,当地称为“前台子”,经调查它是长城外面的一处烽火台。从当地群众中了解到,此台址四十余年前保存还较好,石筑,存高一米余,现在颓坍成一处石堆,但其形迹仍然可辨。从虎山北麓至此长五百余米的线路上,都有断续存在的长城墙体遗迹存在。越过丹宽公路,长城沿虎山村中的山岗北去,这里原有墙台一座,后被拆毁不存,而城墙也已改成了村中一条南北通行的车道。车道至村头而止,出村后,墙体未遭破坏,长城继续沿山岗顶部北去。在近村北的这一段长城墙体保存还较好,虽已颓坍,存宽仍2米余,高达0.8米(图三)。
长城由虎山村北山岗开始,即沿当地称为“青盖沟”的沟西侧岗梁顶部向北延伸,至沟底即为与栗子园村“高力道沟”相会的岗梁,长城从此岗梁转入栗子园村东的山岭上,再北去,至“黄家沟”岗梁,又北转上村北高山茂气顶。长城沿岗梁至此十余里的长城线上,有的保存较好,有的可见墙体基础石块,而黄家岗梁上,颓坍的城墙宽有4米,存高1.8米。在虎山村以北的这段长城线路上,发现了六座墙台遗址,其结构与前所发现者相同。由此再北去十里,就到达老边墙村。长城在老边墙村所在的较宽阔的而平坦的山谷中,共发现三道横断谷地的城墙,这是为加强此地的防御的。实际这里构成了一座“关城”,长城墙体是北面的一道,长城横断越过山谷有,又上高山顶部。
以上这些遗迹的发现,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同时也为确定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经行线路与结构,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考古资料。
在我们考古调查过程中,除了发现上述明代长城遗迹外,并还发现了许多遗物。计有明代瓷片、灰色布纹瓦片、大小不同规格的青砖、铁镞、铁刀、铁甲片以及石臼等。此外,在离开长城线的一些地方,还发现了与长城相关的遗迹、遗物。在长城内侧的栗子园村中,发现一座大型台址,保存仍较好,出有许多砖、瓦、石构件等,同时在台址上还出有一通明碑,花岗岩制成,半圆形碑首,周边线刻花纹,下有碑座,碑身因风化较重,字迹残勒不清。村边并发现有石碾等遗物。在老边墙村,也发现一通明碑,题名中有“指挥倪仲克”等,时间署“万里三十年岁次壬寅九月初一日”。在八家子村,发现三通明碑,分别为“万历十六年”、“万历三十八年”和“万历四十二年”。这些发现都很重要,对研究长城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根据上述考古调查发现,确实有理由从诸家之说中,认定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就在今丹东市宽甸县虎山乡虎山村南的紧临鸭绿江的虎山南路。
(四)、关于虎山长城起点的考证
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虽然已由考古调查发现的遗迹、遗物确定下来,但为了进一步证实,还可以通过历史文献材料进行考察。
1、长城的东端,不是起于山海关,而是起于鸭绿江
前面所引《明宪宗实录》载:成化十五年六月修筑“东路自开原直抵鸭绿江”边墙;而《明史·兵志三》也说: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两者完全一致,都说明了明代万里长城东端是起于鸭绿江的。有文献记载,不能否认。山海关长城属蓟镇管辖,蓟镇之东还有辽东镇,因此山海关长城不是长城起点,而辽东镇是明时北方边防九镇之首,本真管辖有两千零八十里的长城线34,这是不可忽略的。
再从明代舆图上,也可以看到标绘长城的走向,这给探讨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嘉靖十三年,精于边务的许论绘制了巨幅《九边图》35,就是表现从东到西九镇万里长城的,辽东镇长城是该图的前二幅。其中长城东端起点,按图幅标示,就在鸭绿江边,而其位置大体就在今虎山一带,我们根据各种资料,考知辽东东部长城在成化五年(1469年)已经修筑。在六十五年以后许论绘地图时,将长城较准确地标绘出来是完全办得到的,而且也是应该这样做的;有长城存在,如果他不画辽东镇,那倒是怪事了,所以许论《九边图》标绘长城起点是可信的。再有始于正统八年由毕恭等修并于嘉靖十六年重修的《辽东志》在其“辽东河东地方总图”图幅中,所绘长城也起于鸭绿江边,其后于嘉靖四十年由李辅续修而改称的《全辽志》,在其“全辽总图”图幅中,长城起点紧临鸭绿江,这两书的长城起点,按在图中所标位置,尽管没有辅以文字说明,但大体也约在虎山一带是没有问题的。
通过上述这些文献记载,可以说明明代万里长城起点在鸭绿江是确凿的。
2、长城起点,不是九连城、老边墙和古楼子
对长城起点诸说所指地点,经过我们反复调查,认为九连城、老边墙、鼓楼子是长城起点的说法,均不能成立。现为辨析于后。
九连城古城址,位于丹东市东北振安区九连城镇北部。此遗址形成于辽代,金时建为婆速府路,元代为婆速府巡检司。由于城址互相衔接,套筑,大小营围其数有九,明代时已称其为九连城。至今城址中仍有辽、金、元各时期的遗物。明时在其南部另建镇江城,城址方形,墙为夯筑。经笔者调查,这两处前后时代不同的城址,并不互相连接。关于镇江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九月庚申,于九连城故址建立一城,名曰镇江”。辽东东部长城建于成化五年(1469年),早于镇江城一百多年,修长城时还没有镇江城之建,怎么可以说长城修到已经荒废的前代城址之上呢?因此,长城不可能修到九连城。其次,我们调查时,在九连城及其附近,没有发现任何长城遗迹,说明长城没有修到这里。第三,九连城至鸭绿江还有五华里,这里正是鸭绿江右岸冲积平地,如果在其南部放开这样一个大缺口而不修长城,留给女真人做通道,是为军事家所不取,有违防御本意。故此,根据上述各点,认为九连城是明长城起点,其说是难于令人信服的。
老边墙长城遗址,位于丹东市东北宽甸县虎山乡(驻红石村)老边墙村中。该村建在一南北向的山谷中,经我们仔细调查,发现在村中有东西横向石墙三道,将山谷切断,其中在北面的一道为长城墙体;另两道城墙是为防御而设构成一座“关城”式的城址,因东西两侧都为高山,故南面两道石墙石墙只修到两侧山麓石砬间。但长城墙体经我们调查,发现到此并未终止,不仅向北去有长城,而且向南即向虎山方向也有城墙。由老边墙村到虎山,还有二十华里的距离,并且从虎山到老边墙中间并有石筑城墙相连。因此,认为老边墙是长城起点,其说自然不能成立了。
古楼子村,位于宽甸县南部,是乡驻地。在村东南部有一低矮的山岗,隆起平地四米余,顶部有一台址,现已颓坍。村名古楼子,据向当地老年人了解,即因此建筑址而得名。为彻底弄清此台址究为何遗存,调查时我们经行了试掘,共开掘了两条长探沟。试掘结果,证明是一座孤立的方形台址,外面筑有围墙,南墙中间有门。根据其本身结构特点与所处地理位置,是一座路台,当是拓边修筑宽甸六堡后为便利往来通行而建的。同时在台址附近没有发现长城遗址,只在村北较远山上有一座烽火台,是为传递消息而建,在其周围也无长城。又古楼子村中的台址南距鸭绿江还有5里余,不在江边,这里正是鸭绿江冲积平地,若留出这样的东西通道,会使长城失去防御作用。因此,长城的起点不在古楼子。
总的来说,除上面所述这种种情况外,老边墙远在鸭绿江北还有二十里的长城线路的山谷中,不是要冲,也非尽头,故其难为起点。而九连城、古楼子两地点均处于临江平地北面很远处,其南面开阔,无险可守,又未见任何长城遗迹,自然起点也即排除了。从较大范围调查情况看,就其地理条件,虎山位置最为重要。虎山紧邻鸭绿江边,山势高俊雄伟,陆路阻断东西交通,南控鸭绿江水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就以近代的几次战争来说,如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也都是在虎山打过,可见其地理位置与战略地位的重要。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九连城、老边墙、古楼子三地,均不是万里长城东端的起点。
3、长城起点,是在鸭绿江边的虎山南麓
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虽然已由考古调查发现的遗迹、遗物确定下来在紧临鸭绿江的虎山南麓,但为了进一步证实,可再通过文献材料进行考察。
我们感到,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也绝不至于一点线索也找不到。比如在明朝的巡边使臣中,一般都论及边务,并注意山川地理,其中有关长城者,亦颇不少,如果仔细研读,常可发现记载对我们探考长城都是很重要的史料。
据文献记载,江沿台堡是长城东端起点的第一座堡城36。巡抚都御史王之诰在《题为议处东南极边要害添设兵将控扼虏冲预防外患以永安重镇疏》中说:“江沿与朝鲜接壤,止隔鸭绿一江耳,臣近至江沿,观九连城,登马耳山,俯视彼之爱州,宛在目前”37。王之诰在这里所说的“江沿”,是指江沿台堡38。巡按御史李辅在《补议经略东方未尽事宜以安边境疏》也说:“臣为踏勘江沿堡基,同分守道、参将等官登马耳山,望见朝鲜爱州城,则人烟辏集,城郭森严”39。李辅此次是为觅地迁新江沿台堡,去的正是万里长城东端的第一个堡城。当然,他们所到也就是长城的东端了。
我们从王之诰、李辅等到长城的东端,而他们又都不约而同的登马耳山,可知马耳山上有长城。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是巡边,不是为登山以观风景,而是为观察长城内外的地理环境,以便制定防守策略。假如不是这样,他们次举就无法得到解释;如果长城离马耳山很远,他们登马耳山便毫无意义。同时更应该看到,他们写的不是游记,而是巡边后给朝廷写的奏章,若登马耳山与防御宏旨无关,不是站在长城上看形势,他们怎么可能将游玩的地点写给朝廷?显然其地并非寻常。并且,若长城远离马耳山,他们也不会都必须登临的。但为什么不写登长城?因为长城不是地点,不如马耳山明确,马耳山上有长城,只要提马耳山,就十分明确了。从这种情况看,只有认为马耳山是长城的起点(即长城止于马耳山),无论谁巡边都必须到山上察看,自然也就将马耳山写进去,用以阐明其边论,不然何以解释他们要不厌其烦地在奏章中屡次提到马耳山呢!不言而喻,其理是极为明显的。马耳山,后衍为虎耳山,皆以其形似而称之,虎耳山今又简称为虎山。因此可知,明时之马耳山即今之虎山。我们在调查时,曾多次登上虎山,向南望去,隔鸭绿江就是朝鲜的义州;义州也即是明王之诰等所称之爱州,看得非常真切,确是“宛在目前”,以其距离之近,又居高看下,自然就产生“俯视”的感觉。王之诰等这种描写,可见是其亲身经历的记录,极为准确,至此,我们更可知九连城不是长城起点,在那里无法真切地看到爱州(即今义州),更不会有“俯视”的感觉;而老边墙,还远在北面,巡边自应过此,因它没有起点的战略地位,故此没有论及;若古楼子是长城起点,从其地南望,隔鸭绿江是重迭群山,爱州远在西南20余里群山里面,根本看不见。如再进一步考虑,虎山在古楼子西边20余里,是在长城内,王之诰等若仅是到虎山,而没有去古楼子长城,这即与巡边不符。因此,这些材料也都证明了长城起点是在今虎山。
李辅在“补疏”中又说:“踏得近康家哨见有旧江沿台地方,土地肥美,堪以建立城堡”。又说:“自短错江而入,则犯九连城、江沿台东南等堡,而康家哨其要也”。……又说:“唯有康家哨一处,乃在江沿台之左,而为边陲之末”40。笔者已在另文考定旧江沿台堡即今叆河上尖村古城址41,城在叆河西岸,河向南流,康家哨是叆河上的哨口,就水流方向论明确在江沿台之左,由此可以确定康家哨即是从今叆河上尖东去栗子园、虎山村的叆河哨口。叆河就在虎山下面的西端流过,康家哨与长城距离极近,十分重要。所以李辅说:“犯九连城、江沿台东南等堡,而康家哨其要也”。据此可知,江沿台是女真人入掠的必攻之地,但必由短错江入康家哨;短错江即今叆河。山区中,古今道路改变不大,今天由丹东市去长甸、永甸、宽甸等处,仍走江沿台(叆河上尖村)、过叆河(康家哨),经虎山而达长甸、永甸、宽甸等地;这正与女真人从宽甸、永甸、长甸方向而来,必越虎山长城,过叆河(康家哨),而到江沿台堡(叆河上尖村)是一致的。只是近年从九连城至虎山的道路因修筑了现代化公路和叆河大桥,为照顾去宽甸的北道交通,将公路与叆河大桥北移数里;但现在一般群众由西向东去虎山等地,不愿向北绕走十余里路程而图捷径省时,均涉水过叆河(即走“康家哨”,因叆河此处水浅,且两岸无山),仍走原来的道路,亦即女真人去江沿台、九连城所走的道路。
至于李辅所说:“及在江沿台之左而为边陲之末”,恰好表明了地理位置,江沿台之左即边陲之末,也即边之尽头,正是长城起点的最好说明。这一点,我们从长城起点虎山附近的自然地理环境看,也是完全符合的。金毓黻等《奉天通志》说:“(安东县)境内山脉属长白山系,共分三支。一在叆河北岸,来自宽甸,自北塘入境,经老边墙、上岭路、栗子园、茂气顶,折而南至虎山村而止,突起为虎耳山”42。经考古调查我们得知,自北塘南来,从老边墙、上岭路、栗子园、茂气顶至虎山村北的这一道高高山岭,正是长城走向,过虎山村往南无大山,皆系平地,只有近鸭绿江边处突起了高峻的虎山。调查中,我们在上述地方又都发现了长城遗迹。至此,可以明确知道,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就在虎山南麓,鸭绿江边。
此外,我们认为在虎山南麓经考古调查所发现的大型台址,就是江沿台堡所辖长城的第一个台址,按《全辽志》体例,据其列载顺序43,此台址应是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的“邦山台”。
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争议很大,历时亦甚久,颇难相一。现在笔者就调查所得略申拙见,不当之处,尚望方家指正。
━━━━━━━━━━━━━━━━━━━━━━━━━
注:
1
顾日涛、屈维英:《明长城东起丹东虎山》,《光明日报》1990年10月24日。
2杨宾:《柳边纪略》卷一,《辽海丛书》第一集。
3中小学通用教材历史编写组编:《中国历史》(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第二册8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8月第1版、1980年2月第3版。
4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册17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9月版。
5《世界遗迹大观》第九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遗产》60页《长城》,台湾华园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8月版。
6张驭寰:《雄伟的万里长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科技成就》552—554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3月版。
7
邹建华:《中国文物之最》,中国旅游出版社1987年7月版。
8
梁宗强:《中国历史之最》,中国旅游出版社1987年8月版。
9俞同奎:《谈万里长城》,《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6期。
10刘金柱:《万里长城》,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4月版。
12《明实录.宪宗实录》卷一五三成化十五年六月甲辰条。
13
林佶:《全辽备考》卷上,《辽海丛书》第七条。
14潘承彬:《明代之辽东边墙》,《禹贡半月刊》第六卷三、四合期,1936年。
15张驭寰:《雄伟的万里长城》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科技成就》552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3月版。
16孔繁敏:《长城沿革史略》,载由本文作者主编的《历代名人咏长城》一书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
17[日]百鸟库吉:《满洲历史地理》第二卷527——519页,1940年9月第二版。
18辽宁省博物馆编:《辽宁史迹资料》,辽宁省博物馆1962年1月印行。
19郭述祖:《山海关长城志》,河北省地名办公室1984年5月印行。
20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版。
21陆思贤:《长城话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版。
22李健才:《明代东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23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版。
24张锡彤等:《<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9月版。
25杨旸:《明代辽东都司》,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26于云峰:《安东县志》卷一《疆域志》古迹,1931年6月版。
27刘谦:《辽东长城考察》,《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5期。
28刘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29拙著:《辽宁古长城》,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
30武家昌、王德柱:《试探明万里长城东部起点——兼考江沿台堡》,《北方文物》1990年1期。
31谢寿昌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555页“长城”条,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版。
32[日]稻叶君山著、杨成能译:《满洲发达史》《东北丛刊》第一集下卷1931年1月版。
33
华夏子:《明长城考实》,档案出版社1988年7月版。
34此数字为笔者据《全辽志》所载辽东长城的全线修筑情况计算出来的,与前此多人研究的里数不同。
35《九边图》计十二大幅,高2.08米,总宽5.67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36李辅:《全辽志》卷二《边防志》。
37李辅:《全辽志》卷五(艺文上)。
38江沿台堡有二,旧江沿台堡在今丹东市镇安区叆河上尖村,新江沿台堡在今石城子村,详(见)笔者《明江沿台堡考》(未刊稿)。
39李辅:《全辽志》卷五《艺文志上》。
40李辅:《补议经略东方未尽事宜以安边境疏》,《全辽志》卷五《艺文上》。
41拙稿:《明江沿台堡考——兼考马耳山、康家哨与短错江》(未刊稿)。
42金毓黻等:《奉天通志》卷六十八《山川志二》山系二。
43《全辽志》卷二《边防志》记载辽东镇长城,其西端第一个堡城是铁场堡,该堡下辖八座台子,第一个台子为“吾名口台”,记述长城时:“障塞,(从)铁场堡吾名口台起,……”。《全辽志》记载江沿台堡辖十二个台子,第一个台子为“邦山台”,依上列,东端起点障塞即应是从江沿台堡邦山台起,故考定虎山南麓的长城台址为“邦山台”。
1990年11月初稿于宽甸虎山
安东逸夫2013.9.9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