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严-
-郑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6,082
  • 关注人气:1,4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吕力局长的激情诗作——《泊然文集》

(2013-09-10 19:01:03)
标签:

泊然文集

吕力

河北省旅游局

诗歌

郁葱

分类: 人物、历史、地理
吕力局长的激情诗作——《泊然文集》


    《泊然文集》是一本当代作品集,全书分诗歌、散文、书信三个部分。“根的欢畅”是散文随笔部分;“心的旋律”包含了古体诗词和现代诗词;“爱的交响”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书信,聊生活、说简奢、谈择偶、讲人生。


吕力局长的激情诗作——《泊然文集》



    泊然(本名吕力),祖籍山东招远,1957年生于吉林长春,17岁到河南农村插队,21岁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飞行器制造专业,26岁考入天津大学管理 工程系技术经济分析专业,获硕士学位,先后在河北省政府研究室、省政府办公厅、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开放办工作,现任河北省旅游局副局长。
    她喜欢在与自然、与人、与心灵不断交融的过程中,把所感、所思、所悟用文字记录下来,作品常在《诗选刊》、《散文百家》和《阅读与鉴赏》发表。


吕力局长的激情诗作——《泊然文集》

吕力局长的激情诗作——《泊然文集》



    《泊然文集》是一本550多页厚重的大书,翻开书,首先看到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选刊杂志主编郁葱先生作的序:



             泊然的个性品质
                      ——《泊然文集》序


                                      □  郁 葱

    泊然是激情的,泊然是执着的,泊然是智慧的,泊然是个性的。说到个性就有了话说,个性是一种品质,一种天分、一种境界和修养,当然也是一种能力。没有个性的人与文,可以无瑕但也无味,为文者,能否有所成就,取决于有没有个性品质。这是我读了《泊然文集》之后很深切的感受。
    个性品质,这两个词似乎应该分开来谈,一个是个性,一个是品质,我故意把它们放在一起,是说个性是一种品质,是一种除天才之外对写作者最为重要的品质。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而品质是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人的本质存在于独特之中。
    我不知道个性的品质对于别人意味着什么,但在我的感觉中,意味着几乎全部的能量,我是说个性是一种能量,充盈的创作状态在于充足的能量积淀。其实我也知道,个性许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的性格,性格的形成有的时候像是人的本能,甚至自己也未必能够把握。这对于写作极为重要,当然,这一点有时也会影响到世俗的生存。
《泊然文集》分为三个部分:随笔、诗歌、家书。之所以我从中读出了她“出世不偏狭、入世不流俗”的个性品质,我想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泊然作品的精神高度。印象中,泊然是红尘中一位飘逸的生存者,她有着一颗如莲的心,清净、恬淡、纯粹。她敏锐地感受着平实的生活,执着地去热爱它触摸它。你看她文字中给自己也给别人创造的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清净的、淡泊的,让你与她一起对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的天地万物充满了热爱。无论尘世有多么喧嚣,也无论在写作的时候有着怎样的激情,但泊然的心绪是宁静的。“居善地,结善缘,悟善理,为善事,行善道。”我再加一句“书善文”,这种诗意的、超拔的思维高度的精神境界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这种风格的作品在她的文集中比比皆是,开篇便有诸如“根的欢唱”、“品赏春雨”、“残荷的美”等等篇什。
    泊然还是智慧的,智慧许多时候比灵感重要,智慧是一种天才,也是积淀。当然每个人智慧的亮点所在也是不同的。你若能够找到它,才是真有智慧。正如特朗斯特罗姆所说:“诗是禅坐,不是催眠,而是唤醒。”泊然看到了路边残缺不全的树木,于是她说:“我确信它们一定羡慕那些在自然中生长的同伴,那些在溪流山川、山野田间自由自在生长的树木,因为它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模样想怎么长就怎么长,不需要委曲求全,整齐划一,也不必千篇一律;它们和着风声雨声不断地伸展,享受阳光的沐浴,月夜的清辉,而不必忍受嘈杂的声音,污浊的空气,刺眼的霓虹;它们可以随着自己的天性任意的舒展,婀娜的摇曳,与蓝天白云、山峦溪流组成一幅又一幅的美景,而不必任由人为修剪,也没有什么主题图案,更不会听人们言不由衷的赞叹,它们就是这样与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岁月斗转,一枯一荣,平和顺然的经历一生。”这段文字是在说树,但我读着就觉得,那树里有人的灵魂,有人的荣辱,有人的苦乐。这文字的智慧让人感慨。
    自古以来,诗人诗意般的生存方式,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其二)这种俯仰自得的境界,就是这种诗性人生境界的描述。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正是由尘网纷扰之中幡然悔悟,走向了诗意般栖居的境界。《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从世俗中挣脱出来,忘却人生之累,达到了俯仰自得的诗意境界的描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心灵空灵而自由。我始终认为,每个作家都有追求和寻找更多自由表达空间的义务与责任。这里指的是政治、社会空间,更多指的是艺术空间和个人的心灵空间。诗歌是诗人对世界认定的方式,诗歌是诗人对自己内心认定的方式。我们一直在提倡创造性,而具有创造性源于更大的自信以及对自我疑虑的消除。不妨读一读泊然的诗歌“眼底”:

                          漆黑的空间
                          只是皲裂的原荒
                          褶皱的血丝
                          交织成血色的迷惘

                          明亮的眸里
                          原来是暗淡的织网
                          层叠的结构
                          遮不住眺望的目光

                          折射太阳的黑洞
                          深邃里找不到方向
                          游弋的眼波
                          奔涌着滚热的岩浆

                          不知道里面的天地
                          蕴藏了多少能量
                          数不清眼前的尘世
                          行走了多少过往

                          黑沉着没有光亮
                          却映射了无限辉煌

    记得一位导演是这样看待诗歌的:我在选择诗歌的时候,其实是看一首诗的可能的表现空间与解读的可延展性。看来这位导演非常懂得诗歌。泊然的这首诗,带给我最为深刻的感受就在于它的张力,它的“可延展性”。
    喜欢平和,是在压抑内心的“躁”。平和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平和中的激情会产生真正意义上而不是浮泛表层的文字。这句话看来很矛盾,但真正的诗人和作家应该能够理解。而且,我也说过:“一般来讲,让人焦虑的都是那些没有尽头的东西,像名利权钱等等,可知道这些东西没有尽头,还值得焦虑吗?”当然,你的骨子里要有极致的自信。如同泊然对自己作品能够感受到的内在自信一样。
    好的文字几乎是唯一不老的东西,而我们会老,因此就要珍惜就要广博。写作这东西,别总想哪条路才是自己应该走的,没有一条路绝对准确,许多条路都对。由着心性,写个人的感受,这没有什么错。我始终觉得:不拒绝宏大也不拒绝细微。不拒绝公众情感,更不拒绝个人情感。静下来的时候就想,什么艺术啦非艺术啦都没有那么远,都是自己。唯一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寻找自己。泊然做到了这一点。那些文字弥散着一种清晰明朗但有底蕴的气息,没有一个从根儿上安静的心态甚至生活方式,是不能展开那些从容的文字和精神高度的。
    看得出来,泊然总是保持着一种写作的快感,也有朋友问我一个相同的问题:“你为什么写诗?”我往往回答:“是由于写作的幸福感,或者说写作时的快感。”相信许多诗人在写作中,尤其是写作完成之后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快感是对艺术和其他快乐直接的反应。所以我想肤浅一下简单一下,把快感就当作快乐的感觉,这没有什么不对。快感虽然不是美感,仅仅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感受,而美感则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活动,是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具有文化内涵,但快感无疑会激发美感,使得作品充满着境界、高度与美好。泊然内心崇尚完美,这一点与我相似,说到这里想到,前些天一位画家朋友说,他画了两天的一幅画,不完美,就不要了。我对这位画家说,追求完美的人都注重细节。完美对于艺术是一种境界,对于人,是一种制约和限制。但无论如何,还是要完美。       
    再一点,泊然作品的情感特征。泊然对自然界的事物有着自己独到的感悟和情感,一丝风、一棵树、一朵花,所有的生命在她的眼中都有着不同的但同样可爱的色彩。她睿智、细腻,感情丰富,尤其对事物的细微之处和生活的细节有着独到的洞察力,并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如同我自己的一种体验:有时面对一方雅石,无须“理念”,无须深刻,无须刻意,也无须非要把人家“艺术”,人生的许多智慧,在自然里都能找到,都会值得为它赋予自己的纯情。另外,许多东西本身就是矛盾,很难单纯地贬斥或者赞美。这也许是这个世界真正的味道。
艺术的、智慧的、唯美的、纯粹的,这些是文学作品的前提。但这些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内容。有的时候也感觉泊然的超脱状态、心态好像与当下让人纠葛的生存环境格格不入,但真诚和纯挚恰恰是她最为可贵的性格,这成就了她的这些充满温情的文字。我读她的作品经常读到作品之外的另一种境界:身在其中又超然世外,一种淡淡的禅意。所谓“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妙者,谓之神”,即是如此。艺术能改变人吗?能使人有品位吗?能。简单地说,能改变人的深度。“深度”这个词就够品位的了。实际上,有用的艺术才有力量——无论作用于生活还是作用于心灵。许多时候人找不到意义,意义被现实消解了。但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在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要为你找到阳光,这就是带有情感色彩和丰富内容的文字的意义。其实这些道理是我经常对自己说的。
    以上这两段文字主要是针对泊然的随笔和诗歌作品而言。当然更能展现泊然作品情感特征的,还是她的三十封家书,我很感动,她真是一个用心的人,从孩子的中学时代开始,她就开始给孩子写着那些带有强烈感性色彩的理性的家书。不再一一列举其中的篇什了,我相信泊然在写作这些家书的时候,那浓重的情感不仅仅会导引孩子,也打动着和历练着她自己。
    另外,还有极为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泊然作品的独特语境。我经常把这一点作为评价一些文字的标准。写作是最个性的思维活动,开始有模仿的痕迹尚可理解,但别人的心态、状态、神态(文字也有神态)和独特的语境是模仿不来的。所以一个成熟的作家都会有自己明显区别于其他人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而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根。我前一段在另一篇文章中也提到过“独特的语境”,这靠自己创造,否则一生平庸。这句话可能刺耳,但是我悟到的道理之一,源于内心。我想到“独特的语境”的特征,起码包括独创性、亲和力、思想等等。其实别说的那么繁复,就是打动人。人许多时候其实仅仅需要两点:感情及其对感情的控制力,文字也一样。未知、不可复制和不可重复,还有我们总要提到的想像力。泊然不复杂,其实简单的人才更善于创造:创造爱与热爱。理想主义没有什么不好。持得住一些,别太现实,很近的现实总是很浮浅。关于泊然作品的这一特点,读者可以从她的随笔“有感于‘隐秘的灵魂’”中找到答案,她在这篇文字中对于语言的真谛已经领悟得很深刻了。毫无疑问,《泊然文集》中的语境是作者独有的,这对于一个写作者的确太重要了。这里,我还要提到她的诗“解开思念的乱绳”中的诗句:

                        总也解不开这乱绳一团
                        没有结尾也没有开端
                        每一个绳结记下一个故事
                        所有的故事都纠纠缠缠

    这是泊然对生活的体验,相信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感受是个人独有的,却能与更多的人产生默契,这是好的作品的标志之一。
    记得柏拉图早年曾经说过:“真正的建筑师应该去建造儿童的房子。”深以为然。诗人和作家更要有童稚之心,内心应该有一座“儿童的房子”。读着一些好文字(不一定是诗),觉得那几乎就是人的精神之舍、人的生命之核、人的思想之精髓,这些有了,也就成就了人的审美佳境。有的时候阅读的兴奋超过写作,比如阅读《泊然文集》。想对泊然说:想像着,写作着,会感觉很好的,这是世俗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把生活浪漫化朦胧化,别在意赋予给我们的那些感性和理性,在以后的时光里,做一回自己的童话和寓言。
    是为序。

                                                          2012年2月1日


 
吕力局长的激情诗作——《泊然文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