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6,082
- 关注人气:1,4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吕力局长的激情诗作——《泊然文集》
(2013-09-10 19:01:03)
《泊然文集》是一本当代作品集,全书分诗歌、散文、书信三个部分。“根的欢畅”是散文随笔部分;“心的旋律”包含了古体诗词和现代诗词;“爱的交响”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书信,聊生活、说简奢、谈择偶、讲人生。
泊然(本名吕力),祖籍山东招远,1957年生于吉林长春,17岁到河南农村插队,21岁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飞行器制造专业,26岁考入天津大学管理
工程系技术经济分析专业,获硕士学位,先后在河北省政府研究室、省政府办公厅、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开放办工作,现任河北省旅游局副局长。
她喜欢在与自然、与人、与心灵不断交融的过程中,把所感、所思、所悟用文字记录下来,作品常在《诗选刊》、《散文百家》和《阅读与鉴赏》发表。


《泊然文集》是一本550多页厚重的大书,翻开书,首先看到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选刊杂志主编郁葱先生作的序:
泊然的个性品质
——《泊然文集》序
□ 郁 葱
泊然是激情的,泊然是执着的,泊然是智慧的,泊然是个性的。说到个性就有了话说,个性是一种品质,一种天分、一种境界和修养,当然也是一种能力。没有个性的人与文,可以无瑕但也无味,为文者,能否有所成就,取决于有没有个性品质。这是我读了《泊然文集》之后很深切的感受。
个性品质,这两个词似乎应该分开来谈,一个是个性,一个是品质,我故意把它们放在一起,是说个性是一种品质,是一种除天才之外对写作者最为重要的品质。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而品质是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人的本质存在于独特之中。
我不知道个性的品质对于别人意味着什么,但在我的感觉中,意味着几乎全部的能量,我是说个性是一种能量,充盈的创作状态在于充足的能量积淀。其实我也知道,个性许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的性格,性格的形成有的时候像是人的本能,甚至自己也未必能够把握。这对于写作极为重要,当然,这一点有时也会影响到世俗的生存。
《泊然文集》分为三个部分:随笔、诗歌、家书。之所以我从中读出了她“出世不偏狭、入世不流俗”的个性品质,我想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泊然作品的精神高度。印象中,泊然是红尘中一位飘逸的生存者,她有着一颗如莲的心,清净、恬淡、纯粹。她敏锐地感受着平实的生活,执着地去热爱它触摸它。你看她文字中给自己也给别人创造的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清净的、淡泊的,让你与她一起对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的天地万物充满了热爱。无论尘世有多么喧嚣,也无论在写作的时候有着怎样的激情,但泊然的心绪是宁静的。“居善地,结善缘,悟善理,为善事,行善道。”我再加一句“书善文”,这种诗意的、超拔的思维高度的精神境界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这种风格的作品在她的文集中比比皆是,开篇便有诸如“根的欢唱”、“品赏春雨”、“残荷的美”等等篇什。
泊然还是智慧的,智慧许多时候比灵感重要,智慧是一种天才,也是积淀。当然每个人智慧的亮点所在也是不同的。你若能够找到它,才是真有智慧。正如特朗斯特罗姆所说:“诗是禅坐,不是催眠,而是唤醒。”泊然看到了路边残缺不全的树木,于是她说:“我确信它们一定羡慕那些在自然中生长的同伴,那些在溪流山川、山野田间自由自在生长的树木,因为它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模样想怎么长就怎么长,不需要委曲求全,整齐划一,也不必千篇一律;它们和着风声雨声不断地伸展,享受阳光的沐浴,月夜的清辉,而不必忍受嘈杂的声音,污浊的空气,刺眼的霓虹;它们可以随着自己的天性任意的舒展,婀娜的摇曳,与蓝天白云、山峦溪流组成一幅又一幅的美景,而不必任由人为修剪,也没有什么主题图案,更不会听人们言不由衷的赞叹,它们就是这样与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岁月斗转,一枯一荣,平和顺然的经历一生。”这段文字是在说树,但我读着就觉得,那树里有人的灵魂,有人的荣辱,有人的苦乐。这文字的智慧让人感慨。
自古以来,诗人诗意般的生存方式,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其二)这种俯仰自得的境界,就是这种诗性人生境界的描述。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正是由尘网纷扰之中幡然悔悟,走向了诗意般栖居的境界。《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从世俗中挣脱出来,忘却人生之累,达到了俯仰自得的诗意境界的描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心灵空灵而自由。我始终认为,每个作家都有追求和寻找更多自由表达空间的义务与责任。这里指的是政治、社会空间,更多指的是艺术空间和个人的心灵空间。诗歌是诗人对世界认定的方式,诗歌是诗人对自己内心认定的方式。我们一直在提倡创造性,而具有创造性源于更大的自信以及对自我疑虑的消除。不妨读一读泊然的诗歌“眼底”:
漆黑的空间
只是皲裂的原荒
褶皱的血丝
交织成血色的迷惘
明亮的眸里
原来是暗淡的织网
层叠的结构
遮不住眺望的目光
折射太阳的黑洞
深邃里找不到方向
游弋的眼波
奔涌着滚热的岩浆
不知道里面的天地
蕴藏了多少能量
数不清眼前的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