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580301061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董耀会谈长城的基本定义
(2013-09-02 14:11:22)
分类:
人物、历史、地理
长城的基本定义
董耀会
长城定义是使用判断性的语言逻辑形式,确定对古代长城的认识行为。给长城做出一个概念的界定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为长城做出定义的目的是加强对长城概念的理解,是为了更好的开展长城保护和研究工作。通过历史比较分析论证的方法,对长城作较为深入的研究之后,就会发现以往对长城定义的争论有些是把事情复杂化了。
给长城下定义,首先要界定长城属于何类事物。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这一点毫无歧异。顾炎武在分析长城产生的原因时讲“至于战国,井田始废,而车变为骑。于是寇钞易而防守难,不得已有长城之筑”[1]。第二步要找出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与同样是用于军事防御目的之其他工程的本质区别,有了这样的判断,就可以将长城从有关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区别开来。
长城与其他军事防御工程的本质区别有两个:第一个是长城防御体系的主体,由连绵的墙体所构成,这就是长城的“长”。第二个是长城防御体系有防御的纵深,也就是说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墙。长城防御体系是由关隘、城堡、烽燧等,与延绵的墙体相互联系,按特定结构方式组合而成,具有完整防御功能的有机整体。
很多专家学者和教科书及工具书,在给长城下定义时都包含了长城墙体的长和用于军事防御目的这两点。《汉语大词典》长城词条下的解释是:“长城,供防御用的绵亘不绝的城墙。”[2]“绵亘不绝的城墙”是讲长城墙体的本质特征,“供防御用”讲的是修建长城的目的。《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基本明确得指出了长城作用和物质特征。但以往对长城的理解,相对忽略了长城防御具有较大纵深这个特点。
在许多专家学者对长城作出的定义中,侯仁之先生从军事防御工程角度对长城的定义,最接近长城的上述本质。侯先生的定义是:“长城是针对相对固定的作战对象,按照统一的战略,以人工筑城方式加强与改造即定战场,而形成的一种绵亘万里,点阵结合,纵横梯次的巨型坚固设防体系。”[3]
结合前人的成果,我为长城做出的定义是:
长城是中国古代以军事防御为目的,由绵亘的一道或多道墙体及配套的关隘、城堡、烽燧等,构成具有纵深的军事防御体系。
长城本身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维系而构成整个有机整体的力量。长城整体的防御系统是由主系统和多个子系统所构成,但长城的功能并不等于各子系统在孤立状态下功能的总和。
长城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为长城作为防御体系,首先要和进攻的一方构成联系,其次要与周围环境如地形、耕地、水源构成联系,更重要的是要与前方、后方的社会要素构成联系。这种联系的表现形式,是长城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诸要素。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军事斗争的产物和永久性防御工程出现。以长达千里甚至万里以上的城墙为线,以关隘为支撑点,点线结合、纵深梯次相贯,加上烽燧、道路及各种附属设施的配合,组成了巨型防御体系。这一巨型防御体系由绵延伸展的一道或多道不封闭的城墙,一重或多重关堡,以及沿长城密布的烽燧、道路、各种附属设施,巧妙借助天然险阻共同组成。
除春秋战国诸侯国相互防御的长城之外,其余朝代长城的修筑基本上是定居的农耕民族政权为防御游牧民族政权而修建。长城修筑在农耕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区,长城内外的各民族不管是以和平往来的形式还是以战争的形式进行交流,都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长城最主要的部分由中原王朝修建,少部分由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修筑。本文中提及的中原王朝,就是指历史上统一了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全部或其中一部分而未能真正统一蒙古高原的王朝。秦、西汉、东汉、隋、明等均属中原王朝。这些王朝曾经为统一草原地区做出过巨大的努力,甚至曾经夺得西辽河流域、河套地区、河西走廊等蒙古高原向中原的过渡地带,但始终未曾统一蒙古高原。
中原和草原地区政权处于分裂对峙状态下,定居的农耕民族政权沿着传统的农牧交错地带修筑长城,防御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在中华民族同时存在多个政权的分裂时期,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都视自己控制的政权为中国的一部分,古长城也作为彼此设防的军事工程而存在。”[4]
—————————————————
[1]《日知录》卷31,《长城》。
[2]《汉语大词典》第11册, 北京: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第592页。
[3]《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4页
[4] 姚有志:《从古长城看中原王朝的防务特征》,《军事历史》,1995年第1期,第34页。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遗憾的驱车游览内蒙达里诺尔湖环湖风光
后一篇:
我的“切诺基”和沙尘暴中的甘肃景泰长城(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