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历史背后的金长城真相
——董耀会在呼伦贝尔市金长城座谈会上的讲话
非常感谢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感谢市文物工作站和市博物馆对我们这次考察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刚才吴长海部长介绍了呼伦贝尔市的情况,主持呼伦贝尔市长城调查的殷焕良主任介绍了市境内的长城情况,帮助我们了解了很多东西,虽然还没下去呢就已经收获很大了。呼伦贝尔是长城研究者的必来之地,是我多年来一直想来的地方。我这次是第一次来呼伦贝尔,圆了我的一个梦想。昨天从齐齐哈尔市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路上,看着中国最大、最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们大家都很激动。接下来我们还要在这里考察几天,市里对我们的考察做了周密的安排,非常的感谢大家。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古代游牧民族,金戈铁马驰骋南下的大本营。这次来呼伦贝尔主要是看金长城,本来还想看一下蒙古族的发源地,看一下鲜卑山的神仙洞。只是很遗憾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只好重点看金长城。刚才在下面,我还向常海先生请教关于辽长城的问题,(常海,呼伦贝尔学院院长助理)呼伦贝尔学院应该重视一下这个课题。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辽长城的问题。然后讲一下,我对西辽有关的两个问题的认识。
一、金灭辽战争起于长城之内
金灭辽的战争起于呼伦贝尔的长城之内,辽在这个地区修建长城防御谁呢,会是防御金吗?我想可能不会,辽很可能并没有修建长城防御金的进攻。一是因为辽与金的军事对峙时间并不长,二是因为双方并不存在,严重的长期的农牧冲突问题。但金灭辽后,起兵反辽的“金源内地”却是长城地区的重要防御地域。特别是金建立起强大的北方政权之后,首先修建长城保护的就是这个地区。
辽代契丹族的社会经济,是游牧和农耕结合经济类型。辽从建立政权之后,直至灭亡的二百年间,游牧经济始终是重要产业。《辽史·食货志》记载:“契丹旧俗,其富以马”。阿保机的述律皇后也说:“吾有西楼羊马之富,其乐不可胜穷!”苏颂出使契丹时所看到的情况,也是“羊以千百为群,生息极繁”,“马群动以千数”。阿保机在征伐河东地区及女真族时,曾缴获驼马牛羊十余万,放牧于水草丰盛之地。渤海、女真、阻卜、室韦、西夏等族,每年都要向金王朝贡献马匹成千上万。
完颜阿骨打是金朝的开国者,辽天庆四年(1114),阿骨打起兵反辽,指挥2500名强悍的女真骑兵在宁江州击败辽军。经过宁江州战役后,女真兵由2500人增加到3700人。辽国集结10万人准备消灭女真,却被英勇出击的女真打得大败。阿骨打俘获辽士兵、辎重无数,并乘胜攻占了在今吉林德惠的宾州等许多地方。
辽天庆五年(1115),金兵已经扩大到一万人,九月占领辽的重镇黄龙府(今吉林农安)。辽天祚帝决定亲自率数十万大军东下亲征,结果却在扶余附近又被金兵打得大败。这次金兵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辽军主力几乎全部丧失,辽王朝从此一蹶不振。1116年,金占辽东京辽阳府。1120年,占据了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附近,辽的上京临潢府。这时,辽臣马植降宋,向北宋献计,让宋派使臣渡海到东北联金攻辽。宋联金伐辽,希望借此收复燕云十六州。
1122年,北宋出兵伐辽,结果大败而回。而金兵却以破竹之势,连续攻占了辽的中京、西京和南京。辽天祚帝被迫逃往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的夹山,金兵基本上摧毁了辽的统治。在金灭辽已成定局的形势下,阿骨打于1123年死,完颜晟继位,金太宗继续攻辽。于1124年攻陷析律府及大同府,1125年天祚帝在逃往西夏途中金兵俘获。强大的辽王朝,仅十年的时间就被金所灭。
二、金与西辽的分界问题
正确认识金与西辽的分界问题,对于研究金早期的长城修建很重要。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金王朝疆域的边界,自“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而西,经临潢、金山,跨庆、桓、抚、昌、净州之北,出天山外,包东胜,接西夏,逾黄河,复公历葭州及米脂寨,出临洮府、会州、积石之外,与生羌地相错。复自积石诸山之南左折而东,逾洮州,越盐川堡,循渭至大散关北”由此可知金王朝疆域北部不包括漠北草原,南部又为西夏所隔,东部以大兴安岭南北为界。《金史》所记载的疆域,指金王朝直接管辖的州县区,不包括金王朝采用羁縻方法,加以统治的各部族的居牧地。
金王朝建国之初攻辽,金军自上京、中京一直打到西京,随着战争的胜利疆域也一直向西南方拓展。金灭辽之后,战略重点迅速转向南下攻宋,并未及时向蒙古草原扩大战果。1131年以前,以位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城的可敦城为中心的漠北草原,基本由西辽的耶律大石所控制。《辽史》记载,耶律大石驻可敦城之后,所辖有威武、崇德等七州和大黄室韦、阻卜等十八部。
十八部的居住地多数可以考定,基本上分布在大兴安岭至阿尔泰山之间的草原地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绍兴元年(1131)春“金左副元帅宗维使右都监耶律伊都将燕云、女真二万骑,攻故辽林牙达锡于和勒端城。调山西、河北夫馈餫,自云中至和勒端城,经沙漠三千余里,民无得还”。《大金国志》也记载:天会九年(1131),“粘罕自云中以燕云汉军、女真军一万人付右都监耶律余睹,北攻耶律大石林牙、耶律佛顶林牙于漠北曷董城。既行,拘余睹妻子于女真城。”
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右都监耶律伊都至和勒端城,达锡林牙率余众北遁,伊都以食尽,不克穷追而还”。指挥这场战役的耶律余睹向朝廷报告说:“闻大石在和州(今新疆吐鲁番附近)之域,恐与夏人合,当遣使索之”。这年的九月,”和州回鹘执耶律大石之党撒八、迪里、突迭来献”,证明西迁的耶律大石在1131年确实在和州。
耶律大石西迁,金朝的北疆已拓展至漠北可敦城一带。可敦城的具体位置虽然有不同说法,但不外是在鄂尔浑河与土拉河上游一带。金中期的西部疆域在此以西不远处,由于在这个方向应该是有军事防御需要的,但这种需要也并不是多么的强烈。
金朝势力进入漠北以后,草原地区的各部族纷纷降金的同时,依旧臣属于西辽,耶律大石在康国元年(1134)三月发动7万大军东征,就是为了加强对这个地区的有效控制。这些既不与金对抗,又不与西辽为敌的部族,在金与西辽之间构成一个缓冲地带,是这一地区在金初尚处于较为稳定的地区。
三、蒙古崛起灭西辽的问题
如果说金早期修建长城是为了防御西辽,那么认识蒙古崛起后灭西辽的问题,也显得很重要。随着金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很多与金王朝和西辽都保持联系的部族,开始向金王朝倾斜。大定十五年(1175)“七月丙午,粘拔恩与所部康里孛古等内附”,“粘拔恩君长撒里雅、寅特斯率康里部长孛古及户三万余求内附,乞纳前大石所降牌印”。粘拔恩部即乃蛮部,居住在阿尔泰山一带。撒里雅将原来向西辽“以示臣顺”的“大石所降牌印”交给金王朝,标志着粘拔恩部决心从此与西辽断绝关系,专属于金。粘拔恩部的彻底归降,在原来两属的部族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各部纷纷向金王朝靠拢。金王朝最终确立了对阿尔泰山一带的统治,隔阿尔泰山与西辽为界。
西辽德宗耶律大石死后,皇后摄政七年后传子即为仁宗。西辽绍兴十三年(1163),仁宗死,其妹普速完摄政号承天后。崇福十四年(1177),普速完被西辽元帅杀死。次年,仁宗子耶律直鲁古继帝位。天禧二十七年(1204),成吉思汗率蒙古军攻灭乃蛮部,乃蛮太阳汗之子屈出律逃至西辽。
屈出律借西辽兵力,回到故地收集乃蛮残部,重新集结部众。天禧三十四年(1211),屈出律与花剌子模共谋夹攻西辽,以武力逼耶律直鲁古让位。屈出律夺取西辽帝位后,尊耶律直鲁古为太上皇。金兴定元年(1217年),蒙古军西征入七河地区,屈出律弃都城南逃。次年,屈出律被蒙古军捕杀于今天的新疆塔什库尔干,西辽灭亡。至此,成吉思汗横扫阿尔泰山以东,到兴安岭以西的整个漠北草原各部,靠强大的武力一统了蒙古,迈出了建立游牧帝国的重要一步。金长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这是后话了。
(本文刊于《万里长城》2013年第二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