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易县有唐代著名道教寺院龙兴观旧址

(2013-06-12 11:23:21)
标签:

文化

易县

龙兴观

分类: 人物、历史、地理

    河北省易县的龙兴观,是我国唐代北方著名道教寺院之一,历经宋、元、明各代,时兴时废。据当地人说,直到辛亥革命时期,龙兴观还尚存一部分殿宇和碑碣,后因战乱及年久失修而日渐荒废。
    日前,我陪同董耀会等几位老师来到这里看了遗址的现状。


河北易县有唐代著名道教寺院龙兴观旧址

 

河北易县有唐代著名道教寺院龙兴观旧址

河北易县有唐代著名道教寺院龙兴观旧址

河北易县有唐代著名道教寺院龙兴观旧址

河北易县有唐代著名道教寺院龙兴观旧址

河北易县有唐代著名道教寺院龙兴观旧址

河北易县有唐代著名道教寺院龙兴观旧址

河北易县有唐代著名道教寺院龙兴观旧址

河北易县有唐代著名道教寺院龙兴观旧址

~~~~~~~~~~~~~~~~~~~~~~~~~~~~~~~~~~~~~~~~~~~~~~~~~~~~~~~~~~~~~~~~~~~~~~~~~~~~~~~~~~~~~~

网络文摘:

 

   《易州志稿》记载,龙兴观“建筑雄伟,千年即废,旧规尚存。民国十五年直军王文钰师驻军观中,盖斫巨材,以供炊焚,古时画壁悉遭斫售,今余败。墙遗址,尚广数十亩,碑碣林立,露暴荒基,尚以十数,亦有遗存古物,保存所者均详金石门。”看来,龙兴观是毁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军阀混战年间,直隶驻军王文钰师乃罪魁祸首,不仅拆了殿字梁栋烧火做饭,就连古时壁画也全部被切割下来卖了钱。而在败墙荒基上遗存的数十通碑碣古物,后来也被熟悉爱好金石书法的人们瓜分收藏,龙兴观留给我们的,只有三通残碑和一棵古柏了。

   古柏南边的两通石碑,均高2米,宽1.5米,碑额皆以双龙捧珠雕饰,落款均为“大明正统八年”。一通是篆体碑额的《重修龙兴观功行之碑》,正面碑文是悟玄、统素两法师募资修观、广传道教的功德及赞语,背面则是楷书的“崇教赞成功德主员名”,即赞助捐献者花名册;另一通正面为篆书碑额的《易州重修龙兴观碑铭》,背面刻有《龙兴观宗支恒产形图》。

    从残碑依稀可辨的刻图上,可以复原这座北方著名的“道教大观”:观业资产共占地32亩,气势相当恢弘。整个道观坐北朝南、由低到高,系长方形、三进深古观格局,四周由青砖高墙环绕围护。正门在南面居中而设,门口即是老子道德经幢,经幢后面有六通石碑,碑林两侧是东西相对、面阔三间的两座精巧建筑,东为天师台,西为真武台;第二重院落的主体建筑是三清殿,东西各有面阔五间的厢房两排,东称木舍,西称金舍,是道徒与香客们休息的场所;三清殿后也竖有两通碑石,再往后就是最核心的第三重院落:三座大殿一高两低,坐北朝南,呈晶字型排列,其核心建筑是飞檐斗拱、气势雄伟的玉皇殿(民间俗称圣殿),前面稍小的两座配殿,因字体剥蚀或人为毁坏,已无从辨认,不知供奉何人。

  另一通石碑则高不过膝,栽于千年古柏下,碑文已毁。古柏有两搂粗,概30余米高。由于至今还有人烧香膜拜它,因而树身被烤出一穴黑洞来,也成了残树,但它依然坚挺着身姿,枝繁叶茂,见证着桑田巨变。

  说起古柏,一段湮没的历史飘摇浮出。当年,龙兴观的第二重院落内有8棵古柏,每年秋冬朔风凛冽,柏叶、“柏碗儿”满地飘洒,翌年春夏又腐烂成肥,使这片土地异常肥沃。后来不知从哪儿刮来几粒烟籽,落地生根,拔节展叶,长得油汪墨绿,十分喜人。后有爱烟者取走晾干,吸之劲而不呛,香而又醇。龙兴观法师见状,便安排道徒专门种烟。后来此烟被州府献给康熙皇上,名声大震,被列为清廷贡品。原来柏树碗儿做肥,含着松柏的香气,所以好抽。

  “易州贡烟”又称京西大烟叶,以叶厚、色黄、香气浓重著称,由于专供皇宫及贵族,名声渐旺,随之面积逐年增加,到清光绪年间,烟叶种植达1500多亩。新中国成立后,“易烟”成为易县农村的主要经济作物,改革开放后才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进入新世纪,在清西陵一带开始复种,2001年达到300亩。20029月,“易州贡烟”走进了上海中国烟草博物馆,开始向世人展示中国烟草的发展历程。

                                    (来源:保定日报; 作者:李文通 王智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